三国谁是真正的君子?

2024-05-15

1. 三国谁是真正的君子?

曹操不能说是君子,只能说是乱世奸雄,,,

君子的话,诸葛亮算一个,因为当初刘备请他出山时的理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而在刘备后期逐渐展露出取代前朝的想法时诸葛亮是不支持刘备的,因此在刘备在世的时候诸葛亮并不受宠,相反是庞统法正这些更加腹黑的人受宠,,而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大权独揽也是尽心治理国家,出师表中也表明了兴复汉室的立场,这在当时‘家国天下’的士族阶层中是很少见的,所以,诸葛亮是个君子。

荀彧也算一个,原因也差不多,只不过荀彧是于曹操立场不同,后来被软禁,至于怎么死的就众说纷纭了,但是他后期政治失意与曹操立场相反是肯定的。要知道颍川荀氏是当时大士族啊,士族集团的典型特征就是为家族谋取最大利益,而在当时荀彧没有为了家族而向曹操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而是固执的坚持原则,忠于旧汉,展现出了乱世中的君子风格。

陈群.在三国演义中这人出场不多,但是我认为这也是个君子。早年曾为刘备别驾,后来居于徐州,早起跌宕起伏,后期为曹操招揽,在曹氏集团曾封做武亭侯,大将军,司空等职,曹操曹丕皆托孤于他,甚至于在司马集团兴盛时期的曹睿时代也仍然忠于曹氏,不得不说这是个真君子.

曹操这人必须得承认能力很强,早年的曹操确实称得上英雄,君子,密谋刺杀董卓,18路诸侯中唯独曹操孙坚是全力奋战的,当时曹操确实是一心向汉,然而到了中后期的曹操看出汉室不行才有所张扬,相信很多人都是知道衣带诏的,请大家想想,献帝当年流离失所居无所定,而且受过董卓,李傕郭汜这些人的架空,其忍耐能力肯定是非一般的强,然而在被曹操‘供养’的时候居然会同意衣带诏,足以体现当时曹操有多张狂,也足以体现后期的曹操是完全不在意汉室了,
而从曹操的一句名言也可看出来:设使天下无有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所以我认为曹操是个在乱世中少见的随心所欲展露真性情的奸雄,爷们,而不能称为君子

三国谁是真正的君子?

2. 三国里最君子的人是谁?

我觉得三国中最君子的人就是刘备了,首先先从他的身世说起他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也就是皇室一个非常远的皇室,而现在之沦落为一个以卖草鞋为生的皇室但是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他还拥有着想要平复天下的理想,并与关羽张飞二人一起在桃园结拜为异姓兄弟发誓同心协力,报效国家。这样一个拥有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为国为民的人难道不是一个君子吗?

还有在赵云在乱军之中七进七出的救回阿斗的时候,把阿斗递给刘备的时候刘备接过把阿斗扔在地上对着赵云说:为了我这一个孩子,差点损失我你这样一名有勇有谋的大将。孩子都是父母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虎毒都不食子刘备却可以因为爱昔一员对自己忠心耿耿的猛将气愤的将孩子扔在地上这样惜才爱才的人不是一名君子吗?
还有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来辅助他一样,那个时候刘备已经在天下之中小有名气了本可以派几个人去请诸葛亮出山他不出山就可以强行的将他绑来之类的,他却是爱昔人才亲自来到草庐之前拜访诸葛亮三次,还有在夷陵之战中刘备的军队被打败部将黄权在逼不得以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操,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一家抄斩,刘备却说我不能这样做啊,黄权投降曹操是逼不得以的他没有辜负我,我也不能辜负他。这样广阔的胸襟还不是以为君子吗?

3.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君子之风是人品高尚,大公无私,胸怀坦荡真诚。做朋友待之以诚,做官清正廉明一心为民。做上司公平公正,做个好伯乐,为国提拔人才。在三国演义中,真正有君子之风的不是刘备,刘备胸怀枭雄之心,以仁义粉饰自己形象,目的是一统天下成为开国君王。刘备夺取荆州占领益州使的手段和心计,又那一点有君子之风了。
真正有君子之风的是陶谦。陶谦胸怀汉室是忠,三让徐州待朋友是义。为徐州寻明主待下属是公。为徐州百姓寻个仁义的领导是仁。三国演义中也只有陶谦不重名利,心甘情愿把偌大个徐州诚心让给刘备,问三国演义中又那个诸侯如此高尚无私呢?

一,少年放浪形骸,实胸有大志,举茂才而入仕途
陶谦幼时有异相,相貌巳与常人不同。十四岁时性格顽劣放荡,常常自做将军做个孩子王,以布为旗,骑竹马指挥小伙伴们模仿作战。苍梧太守甘公见之很是惊异,以是和陶谦交谈,陶谦言谈有飞扬之志。甘公欣赏他志气,以是把女儿甘氏下嫁与陶谦。当时甘氏很委屈,独甘公劝之说陶谦必会显达。陶谦青年后果然老成持重,考上诸生,又举茂才。做县令,刺史,一直做到徐州牧封疆大吏。

二,心怀汉室,忠义干臣,三让徐州匡扶天下。
陶谦想把徐州让与刘备,首先是刘备那汉室宗亲皇叔的身份。所以陶谦真的是一个汉室忠臣,他心怀汉室,想在乱世中寻一个皇室英雄,效仿光武帝刘秀重新一统汉家天下。所以他选择了刘备。其次他待刘备也有朋友质疑。在刘备势弱时收留他,而且虽然有曹操的危险,但是还没到城破人亡之时。陶谦坚持要把徐州让与刘备,肯定是对刘备的支持和肯定。同时,陶谦还有父亲的慈祥对家人的保护,他知道子孙无能力,让徐州正是为子孙和家人重新寻找到了一个靠山。仁义为形象的刘备必然会保护他的子孙和家眷。以是陶谦忠义仁慈双全,君子之风坦荡荡,三让徐州成千古佳话。

最后总结:
相比荆州刘表的鼠目寸光,犹豫不决,益州刘璋的懦弱无能,胆小如鼠。他们都是拥千里之地,甲兵精良之诸侯,最后只落得个破家亡地的可悲境地。反观陶谦当机立断,眼光敏锐,在乱世名利欲望沉浮中,独具智慧而能慧眼识英雄,视权力官位如粪土,他才是三国演义中的真正君子。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或者是其他人,为什么?

4. 三国中谁最有君子之风?是刘备还是鲁肃?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曾经屡战屡败,而且是越挫越勇,但他仍被称为枭雄,相比于曹操来说,曹操虽然战胜了很多地方割据势力,占据整个中原,可谓兵多将广,国力强大,但是仍然被称为奸雄。我们这里要说的是三国演义中刘备和鲁肃哪个更具有君子之风。鲁肃确实有一定的君子之风,由于他的诚意,在孙刘联合抗曹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人们普遍认为鲁肃是一个诚实的人,但作为一个普通人的诚实作风,鲁肃可以说是一个正人君子,但他的君子之风与刘备的君子之风相比,要逊色很多 。鲁肃作为一个臣子,说话办事比较真诚,在三国那个时代是非常难得的。而刘备作为一个主公,谁人在当时力量不能和曹操抗衡的条件下,能够带领十几万老百姓一起逃向江南的时候,说明刘备心中是有大爱的,他怕这些跟他一起在新野县的老百姓遭到曹操的杀害,甘愿报被曹兵大军追杀的危险,事实也果真如此,在这次战役中刘备失联了关张二兄弟,刘备的夫人投井自尽,损失是巨大的。刘备是一个征战很多年的武将,他自己深知带着这些百姓行动起来非常不便,但他怕自己连累了百姓,甘冒风险,说明刘备这个人是爱戴老百姓的。再说说刘备逃到荆州以后,受到了刘表的款待,手下的将领多次劝说他取代刘表占领荆州,但是刘备都没有这么做。即使在刘表的小儿子接替了刘表的位置,投降了曹操的情况下,刘备仍不肯攻打荆州,刘备认为荆州是刘表给他小儿子的财产,如果自己去掠夺过来,会成为一个不仁不义的人。到了刘备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将权力一并交给诸葛亮,并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不是那样的材料可以取而代之,有人说这是刘备在有意识试探诸葛亮,其实不然,如果刘备在虚情假意的试探诸葛亮就不会给诸葛亮那么大的权力,也就没有诸葛亮,后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继续辅佐后主刘禅几十年。从以上这些事情来看,刘备作为主公,可以说是大人大义,真正的有君子之风。与曹操和孙权等人物相比,可谓真君子也。如果拿刘备和鲁肃来比,谁更有君子之风,因为不在一个层面上,很难得出公正的结论。

5. 三国里面谁是真君子?

刘备:在《三国演义》中,作者把刘备描写成“仁”的代表,汉室皇权正统的继承者,因而对刘备的仁爱、宽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着力描画,极尽夸张,但在突出其“仁爱”时却又落入了“无能”一面,给人以“无能”和“虚伪”的感觉。
诸葛亮:诸葛亮治国治军的才能,济世爱民、谦虚谨慎的品格为后世各种杰出的历史人物树立了榜样。历代君臣、知识分子、人民群众都从不同的角度称赞他。但《三国演义》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的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他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
曹操:曹操(155年-220年3月15日),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
赵云:赵云(?-229年),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长八尺,姿颜雄伟,蜀汉名将之一。
张飞:张飞(?-221年),字益德 ,幽州涿郡(今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人氏,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因其勇武过人,而与关羽并称为"万人敌"。
关羽:关羽(161-220年),字云长,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东汉末年蜀国名将。
典韦:典韦(?-公元197年),陈留己吾县(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东汉末年曹操部将,相貌魁梧,臂力过人。本属张邈,后归曹操。曹操征讨吕布时被募为陷陈,表现英勇,被拜为校尉,宿卫曹操。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张绣背叛曹操,典韦为保护曹操而独挡叛军,击杀多人,但最终因寡不敌众而战死。
黄忠:忠早年为刘表帐下中郎将,后随刘表之子刘琮降曹,镇守长沙.老将军以70高龄位列“五虎上将”,实至名归.。
姜维:三国猛将中最有智谋的一位.姜维自幼博览群书,兵法武艺,无所不通;奉母至孝,郡人敬之;后为中郎将,就参天水郡军事. 甘宁:甘宁甘兴霸,东吴第一猛将.水贼出身,使一口牙刀,有气力,号游侠。
卫继:继敏达夙成,学识通博,进仕州郡,历职清显.忠笃信厚,为众所敬。
曹丕:作为一个统治者,曹丕是个有一定胆识、谋略,又工于心计的人.他更是一个为了权力不择手段,残害手足之人.刘禅:后主刘禅是一个无才无德、昏庸孱弱的庸人.他只知道享乐,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辨是非,听信谗言,最后落得一个被天下人耻笑的下场.陆逊:他是一位足智多谋、有着高超军事才能的统帅.治国安邦有方,深得百姓爱戴。
王允:一个东汉末年少有的忠贞节烈之士.胆识过人,有勇有谋的贤臣.杨修:为人聪慧,才思敏捷,博闻强记.恃才放旷,爱卖弄学问,最后被曹操所杀。
董卓:凶狠残暴,毒茶百姓的乱世奸臣.他独揽大权,篡汉自立,贪欲无度,飞扬跋扈.气量狭小,性格保利之人.袁绍:骄纵自负,遇事武断又缺少谋略对的人.他还生性多疑,遇事不决,根本听不进忠臣之言。
魏延:魏延称得上是一位武功高强的大将,但是他轻敌狂妄,行事鲁莽.他还居功自傲,听不进劝阻,追逐名利.不服从调遣,擅自做主,常有反心。
司马懿:雄才大略,才智过人的一位将领.他又是一个善用权谋,阴险毒辣的封建政治家典型形象。
孙权:孙权称得上是一位有才智谋略的统帅,他还十分善于招揽和任用人才,具有忍辱负重,能伸能屈的坚韧品质。
马稷:熟读兵书,有一定的谋略和才识,但他只读死书,不懂得实践.且骄傲自满,狂妄轻敌,刚愎自用,听不进任何意见,最终只能酿成大祸。
顾雍:字元叹。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幼时拜蔡雍为师,学习弹琴和书法。他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雍喜爱。蔡雍赠之以名。故顾雍与老师蔡雍同名。又因受到老师称赞,故字元叹。
周泰:吴国名将。勇猛有名,一生打仗伤痕累累,曾多次冒死救护孙权,很受孙权敬重。
韩当,吴国名将。武艺高强,参加过多次重要战役,屡建战功,熟悉水战,勇猛过人。
吕布:(?-199年2月7日),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今内蒙古包头九原区),东汉末年名将,汉末群雄之一。先后为丁原、董卓的部将,后与司徒王允合力诛杀董卓,旋即被董卓旧部李傕等击败,依附袁绍。与曹操争夺兖州失败后,吕布袭取徐州,割据一方。建安三年十二月(199年2月)吕布于下邳被曹操击败并处死。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东汉末年名将,庐江舒县人 。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长壮有姿貌、精音律,江东有"曲有误,周郎顾"之语。周瑜少与孙策交好,21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江东孙氏集团军队与刘备军队联合,赤壁之战大败曹军,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公元210年)病逝于巴丘(今湖南岳阳),年仅36岁。
小桥:小乔为后人误传,历史上并没有提及全名。桥公(《三国演义》中称为乔公或乔国老)之幼女,大乔之妹,周瑜之妻。根据《三国志》记载,“瑜时年二十四,吴中皆呼为周郎。以瑜恩信着于庐江,出备牛渚,后领春谷长。顷之,策欲取荆州,以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从攻皖,拔之。时得桥公两女,皆国色也。策自纳大乔,瑜纳小乔。江表传曰:策从容戏瑜曰:“桥公二女虽流离,得吾二人作婿,亦足为欢。”
董卓:(?-192年5月22日),字仲颖,凉州陇西临洮(今甘肃岷县)人,东汉末年军阀和权臣,其种种的暴行使之成为中国历史上总体评价极其负面的人物之一。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中国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陆逊:(183年-245年3月19日),本名陆议,字伯言,吴郡吴县(今江苏苏州)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军事家。 建安八年(203年),入孙权幕府,历任海昌屯田都尉、定威校尉、帐下右部督。建安二十四年(219年),陆逊参与袭取荆州。章武二年(222年),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在夷陵火烧连营击败刘备,一战成名。黄武七年(228年),陆逊取得石亭之战的胜利。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后,以陆逊为上大将军、辅佐太子孙登并掌管陪都武昌事宜,后卷入立嗣之争。赤乌七年(244年)拜为丞相、荆州牧、右都护。次年去世,终年六十三岁,追谥昭侯。 
吕蒙:(179年-220年),字子明,东汉末年名将,汝南富陂人(今安徽阜南吕家岗)。少年时依附姊夫邓当,随孙策为将。以胆气称,累封别部司马。孙权统事后,渐受重用,从破黄祖作先登,封横野中郎将。从围曹仁于南郡,破朱光于皖城,累功拜庐江太守。后进占荆南三郡,计擒郝普,在逍遥津之战中奋勇抵抗张辽军追袭,并于濡须数御魏军,以功除左护军、虎威将军。鲁肃去世后,代守陆口,设计袭取荆州,击败蜀汉名将关羽,使东吴国土面积大增,拜南郡太守,封孱陵侯,受勋殊隆。然而"蒙疾发"(后世人或猜测建安二十四年发生瘟疫,因史载吕蒙、孙皎、蒋钦死于同年,或猜测是吕蒙年轻时在战场上吃苦受累导致积劳成疾),不治而薨,享年四十二岁。

三国里面谁是真君子?

6. 三国时期君子的意思?

三国无君子,所以当时的人们也不评论君子。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义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须是仁义,是事业的正当性。君子处事要恰到好处,要做到中庸。
君子,德才兼备,文质彬彬,有内涵,有所为有所不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是两千多年来中国人追求的理想人格。
君子处世,应像天一样,刚毅坚卓,发愤图强,永不停息;君子为人应如大地一般,厚实和顺,仁义道德,容载万物。
根据古代宗法制度要求,国君之子从小就要进行理想和人格的规范教育,所以君子自然成为国人个人修养上的楷模。后来,君子一词便被引申为所有道德学问修养极高之人的统称。

君子的表现:
第一,君子不妄动,动必有道:《礼记缁衣》说:「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以行,故言则虑其所终,行则稽其所敝,则民慎于言而谨于行」所以一个君子说话必定有其道理,他们会要求自己谨言慎行,凡事讲求合乎礼仪,不随便,每当有所行动,必定有其用意,此即所谓不妄动,动必有道。
第二,君子不徒语,语必有理:谣言止于智者,因此,君子常是非礼勿言,守口如瓶,不说空话,不讲不实在的话,但在该说的时候也必定会说,因为应说而不说,有失于人;不应说而说,则是失言,要做个君子,必须能不失人也不失言.君子所言,都是有意义的话,慈悲的话,正义的话,所以君子不徒用语言,说话必定有理。
第三,君子不苟求,求必有义:古有名训:「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贞妇爱色,纳之以礼。」君子相当爱惜自己的名誉,对于欲望有所节制,不会贪取妄求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不会以苟且心态妄想获利,更不会落井下石,谋求私人利益,豪取强夺,一个君子假如有所求,一定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正义,必定是为民求利,代众生而求。

7. 谁才是三国唯一的真君子啊?


谁才是三国唯一的真君子啊?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