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2024-05-14

1. 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在择业的同一个时间段上,如果人们在择业标准中对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的选择都过于集中化,那么,势必导致在这些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上的集中竞争,形成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并加大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相反,如果面对这种情势而及时进行调整,选择目前被暂时忽视或“冷落”的就业地区、从业机构、职业类型等,实际上等于主动选择了一种就业相对困难、甚至减小了就业相对困难系数。

正确认识就业形势与择业困难之间的关系并理性地作出择业意向。在一个社会中,如果就业适龄人口的数量大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这种情况对于该社会而言便构成了就业绝对困难情境。可以说,就业绝对困难主要存在于社会层面。实际上,由于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数量基本上是一种趋势性估算、而且主要是以常规化就业岗位计算的,所以,对社会就业结构中的“弹性”系数以及对个体化就业岗位数量,一般很难做出精确的预测,其结果势必导致对就业绝对困难系数的计算难以达到高度精确。这便为社会争取从就业绝对困难向相对困难的转变留下可能的空间。

就业形势分析与对策

2. 我国失业形势分析

1.较适合大学本科的工作岗位减少了。由于中国高等教育学历提高及泛滥,使用人单位盲目要求高学历,要求研究生,博士,而对大本不感兴趣。使普通大学的大学生的学历处于尴尬的地步。  2.国家由包分配到大学生自己择业,由计划就业变为市场调节。由于中国人口基数多,而相应上大学的大学生也多,所以就业市场上的一些较好工作岗位,已经趋于饱和或接近饱和。而每年新增加的岗位不一定适合大学生就业。现在中国是世界是劳动力廉价的大市场,所以对熟练工,简单工的需求很大,尤其是各种服务行业,而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要少。  3.国家缺乏有力的就业岗位调节手段。由于国家现在处于资本原始积累阶段,对大学生关心不够,而国家只关注开发区的短期经济效应,对教育缺乏投入与指导,盲目使高等教育成为金钱化收费的市场,而不考虑其社会的推动及长期效应,使国家发展缺少后劲,大跃进式的大规模的高校合并,鱼龙混杂,使大学生贬值成为社会趋势。  4.大城市成为就业热点,而农村或落后等地区无人愿意去,使大学生出现不合理的人才配置,由于国家对落后地区的政策优惠不大,还不足使大学生去落后地区,而都想在大城市就业,出现了宁可在城市失业也不去落后地区就业的现象。

满意请采纳

3. 浅谈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浅谈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社会保险是指一种为丧失劳动能力、暂时失去劳动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损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补偿的一种社会和经济制度。社会保险的主要项目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浅谈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伴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向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加快转型,失业问题日益凸显。“就业乃民生之本”,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成为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工作,成为关乎社会和谐稳定和人民群众幸福感的大事。作为一个国际都市,作为国家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科技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北京市在创建国际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进程中,解决好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既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所系,更是民之所盼,也是现阶段摆在各级社会保障工作人员面前一道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问题的原因分析 
    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难的原因有多方面,主要有自身素质不佳、择业观念不当、年龄性别歧视等方面。
    1、自身素质不佳
    下岗失业人员的自身文化素质不全面,技术技能单一,缺乏就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其就业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有的下岗失业人员之所以下岗失业、再就业困难,就是由于自身的技能素质较差,不能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岗位的需要,难以在现代科技知识密集型的企业中寻找到合适的就业岗位。另外一个因素,就是有的失业人员往往还面临着跨行业、跨工种就业的现实问题,原有的技术派不上用场,新的技能还没掌握,在寻找就业岗位时他们没有任何优势和竞争力,必然会力不从心。尤其是“4050”人员,其中懂技术的人员太少,大多缺乏就业竞争的技术实力,就业岗位渠道窄,在就业竞争中大多处于劣势。
    2、择业观念有问题
    下岗人员再就业难,除了失业人员自身素质能力不佳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当一部分下岗失业人员的思想认识有误区,择业观念有偏差。一是脱离实际,好高骛远。比如,有的下岗失业的“4050”人员,虽然自身素质差距较大,但选择就业岗位时,却偏重高、大、上的工作岗位,要求做一些比较体面的工作,不愿意到基层从事那些技能要求较低、相对简单的工作,如清洁工、服务员、小时工、协管员等,以至于他们小工作看不上,大工作干不了,闲在家中无所事事。二是过分依赖政府,等靠思想严重。有的失业人员认为只有政府安置了比较稳定的工作岗位才能算就业,长期等待政府安置,缺乏进取意识精神,不愿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即使政府已经制定和落实了关于保障再就业和鼓励自主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很多失业人员似缺乏敢为人先的精神和勇气。
    3、性别和年龄限制
    部分用人单位在招聘工作人员时存在不同程度的性别、年龄歧视。有的用人单位在招聘人员时,设定的年龄要求比较严格,有的限定不招女性,有的甚至在招收清洁工时,还有年龄、相貌等方面条件要求,从而造成部分大龄的失业人员再就业比较难。在下岗失业人员中,女性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地位。如果再加上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等问题,实现再就业的难度就比较大。特别是一些“4050”人员,往往因年龄偏大而丧失许多再就业的机会。
     二、坚持主动作为,做好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 
    失业人员思想认识水平参差不齐、家庭情况各异,需要人们认真研究,因事、因地、因人开展再就业服务指导工作。
    1、加强组织领导,把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当成“民心工程”来抓
    各级党委政府都要把解决失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作为一项“民心工程”来抓,在机构建立、设备购置、拨付资金、队伍建设和规范管理等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把开展就业培训服务、实际增加就业岗位、新增就业人数等指标纳入工作考核内容,对工作任务进行层层分解,定期督促检查落实,使再就业工作确切开展起来。
    2、建立健全工作机制,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的规范管理
    首先,要健全工作机制。街道社会保障部门要加强对社区失业再就业工作的指导,将失业再就业工作拓展到社区。各社区要设立专职劳动协理员或劳动协管员,从机构、人员上保证再就业工作的顺利开展。其次,要完善工作制度。严格落实责任制,将工作目标任务细化分解到人;建立学习培训制度,定期组织业务学习,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和运用政策;坚持工作例会制度,街道社保所每周要定期开例会,传达贯彻上级精神,听取社区工作情况汇报,沟通情况。第三,要建立工作台账。基层社区工作人员要把辖区内失业人员的具体情况搞清楚,对下岗失业的时间、对就业岗位的需求、技能素质状况、家庭生活状况等方面情况,要逐人进行核对统计,做到一人一档案。按照年龄、专长、从业经历、求职意向等不同特点,为每一个下岗失业人员建立一表一卡,即“下岗人员情况明细表”和“动态跟踪卡”,用来记录下岗失业人员工作安排情况,使下岗失业人员切实感受到政府对百姓的关怀。
    3、积极搭建就业平台,不断拓宽就业渠道
    针对就业压力加大的新形势、新问题,政府应努力搭建教育培训平台、就业信息平台,为社区下岗人员、新增适龄待业人员提供就业指导服务。
    一是开展教育培训提升能力。街道、社区协同,协调相关部门专业人员,定期组织开展法律法规、就业技能、安全知识等培训,普及相关劳动就业政策法规,引导他们转变观念,提高失业人员的就业能力,适应市场和用工单位的需求,拓宽择业渠道,营造良好的再就业工作氛围。
    二是拓宽信息渠道,提供就业岗位。各基层社区组织要加强与辖区内企业的沟通联系,及时了解、收集和发布招聘信息,提供就业机会。加强与各级社会保障部门和就业服务指导机构的沟通联系,动员工作人员走出办公室,广泛收集用工信息,及时反馈辖区外的就业信息,最大限度地开拓就业门路。
    三是发挥基层社区党组织作用,积极开展困难帮扶活动。各社区党组织要加强与失业、待就业人员的情感沟通,了解他们的需要,努力通过开展“党员一帮一”“党组织结对帮扶”等活动。对下岗困难职工,社区党组织逢年过节走访慰问,帮助解决家庭困难,同时主动为他们出点子、想办法,鼓励其自主创业,营造家园氛围,使其切实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安心找工作。
  ;

浅谈失业人员再就业问题

4. 失业人员再就业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一、失业人员再就业存在的问题
(一)总量性原因。我国劳动力总量长期供大于求,是我国失业存在的根本原因。由于过去我国人口政策的失误,使得现在劳动人口众多,就业岗位不足以满足失业人口,劳动人口比重越来越高,使失业问题更加严重。
(二)社会对劳动力的大量需求与失业人员再就业极少的反差比较明显。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1、存在劳动有高低贵贱之分的思想障碍。
2、存在“眼高手低”的情况。不少失业人员小钱不愿挣,大钱挣不来,从而失去一些再就业的机会。
3、对再就业认识片面。绝大部分失业人员认为从事个体经营仍属失业,只有政府重新安排的工作才是就业。
4、当前各种目的的社会培训良莠不齐,失业人员即使花钱也未必能学到真本领,再就业中介服务的欠缺也是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障碍。
(三)教育或技术水平不高影响失业人员的再就业。失业人员绝大多数是由于文化程度低,适应不了社会竞争、岗位竞争的需要而失业的;而受其自身工作能力、技能、年龄及身体因素等综合素质的影响,他们不能尽快找到工作。
(四)社会保障机制的不健全和不完善。社会保障机制还不健全和不完善是制约失业人员再就业的重要因素。即使找到工作,或从事个体经营,但没有了原企业的劳动关系和健全的社会保障,失业人员仍会感觉到不保险,缺乏安全感。
二、针对再就业难的直接原因所做的调控对策
(一)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两种产业都存在着规模经济,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必将导致一些人失业,所以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即现代服务业将是我们改善就业环境的有效途径。
我国是人力大国,服务行业并不十分发达,大力发展服务行业,不仅能够完善我国的服务机制,还可以增加很多就业岗位。服务型企业增加结业岗位,吸纳下岗失业人员,就可以解决一部分人的就业问题。
(二)转变失业人员的就业观念。解决失业、就业,体现“以人为本”。“以人为本”重在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就业、生活与发展权。政府在解决再就业问题时不仅要考虑“岗”的问题,还要考虑“人”的问题。从根本上转变劳动者的择业、就业观念,破除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旧的就业观念,树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观念。要树立自主就业观念,失业后要及时调整心态,在困难面前不灰心丧气,积极主动寻找就业机会;要树立灵活的择业观念,寻找发挥自己才能的工作;要树立竞争就业观念,认识到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靠竞争、上岗凭本领,多一门技能,就多一种选择,多一条出路。
(三)政府加强再就业培训工作,提高失业人员的技术水平,拓宽就业渠道
1、摸清失业人员的就业和培训意向。
2、通过对失业人员抽样调查和根据劳动部门提供的就业培训信息,了解生源结构,掌握市场对人才的需求状况,为提高失业人员乃至社会公民的整体就业能力,做实实在在的努力,按市场需求调整方向。
3、对市场需求进行统计分类,并做出预测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学员的实际要求,设置符合市场需求,便于失业人员短时间内熟练掌握技能的培训专业。
4、建立就业基地。由培训就业机构在一些劳动密集型、用工条件不高的企业,建立就业援助基地,组织劳务输出。
5、积极推行职业介绍代理人制度。
(四)建立健全社会保障机制
1、失业的保障机制不完善,失业者的承受力较小。建立和完善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便可加大失业的社会承受力。必须尽快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逐步形成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依法扩大社会保险实施范围,尽快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等社会全覆盖,为失业人员到个体、私营经济单位实现再就业解决后顾之忧,对搞好再就业工作是十分必要的。
2、建立失业监测预警机制。政府应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测、监控,及时统计辖区内的失业率,并定期公布,使政府各有关部门都建立起职工失业状况监测统计的指标体系,定期分析研究所辖地区的社会失业率。尽可能全面的掌握失业者的失业时间、失业者的基本生活、社会保障状况、失业者的经济、心理承受能力等。通过建立失业状况监测指标体系,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及社会保障能力,科学地研究确定失业控制线和警戒线,逐步建立起适合本地区具体情况的失业预测、预警机制。当失业状况超过失业控制线,接近或达到失业警戒线时,及时向政府和社会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号,以便各级政府能够及时采取措施,避免社会动荡。同时,建立失业预测、预警机制也可以帮助政府做好失业保险工作。
3、建立劳动就业基金保障。(1)以就业基金的一部分重点帮助面临再就业的失业人口,把就业基金用于对吸收失业人员就业的企业予以特殊优惠照顾以及安排失业人员就业服务等项目的费用支出。对有利于促进再就业的劳动密集型及中小企业在贷款和优惠利率上给予恰当的安排;(2)建立合理使用就业基金的财务考核指标体系。
4、调整产业结构。为了更好地解决失业问题,地区经济政策的重点,应从经济稳定转向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扩大社会总需求,为社会自愿的充分利用创造条件,创造更多的新增就业机会。
三、结论
失业现象的存在有其必然性,政府应该把握好宏观调控力度,考虑社会的承受能力,采取特殊的方略措施,进行大的政策调整。从社会方面来说,再就业工程的启动离不开社会的扶持和帮助。而从个人方面,要真正解放思想,彻底转变观念,不断提高自身整体素质,力争赢得再就业的优势。




采纳!

5. 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一、我国失业问题现状及特征

  (一)现状。失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大的社会问题之一。从建国至今,我国历经了两次失业高峰。第一次发生在1979年,失业群体主要是返城知青,当年
失业人员达560万人,失业率为5.4%;第二次发生在1993年,失业人员多为国有企业职工,当年登记失业人员为420.1万人,失业率为2.6%。之
后,失业率逐渐增长,来势汹涌。到2003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失业人数已达800万人。

  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仍然十分严峻,失业人口数量持续上升,失业人口结构不断变化。(图1,图2)根据2006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截至2005
年底,我国公开的城镇失业人口达839万人,失业率为4.2%,与2004年基本持平。总体看来,我国的失业人口从1995年的519.6万增加到
2005年的839万人,失业率从1995年的2.9%增加到2005年的4.2%。失业人口、失业率都在不断地增加与提高。截至2007年6月末,全国
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838万人,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虽然从2004年我国的城镇登记失业率有所下降,但是它不能说明我国失业问题有了根本性的
改变,就业压力巨大仍然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长期性问题之一。

  (二)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1、经济高增长与失业率高增长并存,就业弹性系数开始下降。目前,我国出现了较高速度的经济增长与较缓慢的就业增长的矛盾。20世纪八十年代,我国经
济增长对就业的拉动作用较大,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拉动就业增长0.32个百分点。但自九十年代以来,这种效应逐步缩小。
2、失业人数逐年增多,失业率逐年提高。从绝对数来看,我国城镇失业人
口的数量已由1997年的576.8万上升到2005年的839万,增加了262.2万人,平均每年增加29万人。尤其是2000年以后,失业人数陡
增,2003年后增幅虽逐渐平缓,但仍保持着增进的趋势。从失业率来看,从1997~2000年失业率基本保持稳定,大概在3.1%左右,但也从2000
年后开始迅速上升,到2003年达到4.3%,而后开始逐渐平滑,每年以一定比率增长。

  3、知识型失业出现并普遍化。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已由1996年的93.7%下跌至2005年的72%,且从2001年开始,呈逐年下降趋势。高校
的扩招,高学历的劳动力不断增加,使原来基本均衡的供求关系被打破。人才资源的积压、浪费也使我国的失业问题变得更加棘手、更加复杂。

新常态下我国失业问题的特征

6. 失业与就业对现代经济形势的影响

经济形势变化对毕业就业的影响
1.对毕业生就业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影响
我国的所有制形势主要包括全民所有制经济、集体所有制经济、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外资经济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和目前经济转型的需要,所有制形式也必将随之出现多样化的形式,出现混合经济。即一个单位既可能有国有、集体等公有制经济,也可能有个体、私营、外资等非公有制经济,而民营、私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将会成为主体,混合经济的出现必将影响劳动力的流向。以往,毕业生更加关注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外资企业,很少一部分毕业生愿意到民营、私营经济类型单位就业,随着经济的转型,大学生就业将面临单位经济类型选择的考验。
2.对毕业生就业产业和行业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产业结构的变化,即产业结构从第一产业(农业)向第二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移动,经济继续发展,产业结构将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移动,就业需求也会出现第三产业(商业和服务业)最多的现象,第二产业和第一产业次之。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后,第三产业的各行业就业弹性系数最好,与第二产业相比,第三产业的稳定性和增长性更强,由于金融、信息等服务性行业技术含量高,报酬丰厚,对于大学生的行业吸引力更大。以往毕业生选择第二产业及相关行业就业最多,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较少。在新的经济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毕业生的产业和行业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3.对毕业生就业区域选择的影响
经济转型会伴随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国家政策也不断倾向支持西部发展和支持东北老工业基地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放缓。而当前毕业生在区域选择上,东部沿海地区就业比较集中,中西部就业比较分散,发达省份和大城市比较集中,欠发达省份和二三线城市比较分散。新的区域经济结构格局下,毕业生的区域就业选择也面临考验。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青年失业的影响 我国经济在向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 合理的阶段转变,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新常态下, 经济增长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经济结构从增 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 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些新 变化将对我国青年的就业失业带来新的影响。 经济中高速增长对青年失业的影响在全球经济低迷背景下,我国的宏观调控把调整 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放在重要位置,将更多 地注重经济增长质量而非速度,这一战略转变势必会 带来经济增速的一定回调,不可避免地会带来青年就 业压力。 
(1)世界经济进入长期的中低速增长影响我国青 年就业 当前,世界经济总体上度过了最困难阶段,但全 面复苏的基础仍不牢固,世界经济在深度调整中曲折 复苏,新的经济增长点短期内还难以形成。受此影响, 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将进入中低速波动期,全球经济的 疲软必定会带来总需求的不足。出口依赖型发展方式 使得我国产品市场过分依赖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 发达国家总需求不足将使我国出口低速增长常态化, 外需吸纳就业的能力受到制约,进而影响到青年就业。 
(2)中国经济中高速增长对青年失业的影响从就业的角度看,促进就业需要保持一定的经济 增长速度,在就业弹性不变的情况下,经济增长放缓 将会带来更大的就业压力,进而对青年就业产生非常 显著的影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课题组(2012) 测算表明,我国GDP 增速每下降1 个百分点,就可 能丧失100 多万个就业岗位 一是经济增速放缓会影响中小企业就业岗位的创造。近年来,我国中小企业总数占全国企业总数的 99% 以上,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价值相当于国内 生产总值的60% 左右,提供了80% 以上的城镇就业 岗位,在繁荣经济和增加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经济增长步入下行空间将直接影响企业吸纳劳动力的 能力和意愿,作为就业岗位重要提供者的中小企业将 会面对订单不足、销售困难、库存积压等多重压力, 经济新常态对我国青年失业具有深层次影响,未来时期我国青年失业总量压力依然较大,但结构性问题更为突出。新常态下青年失业治理需要系统化,政策 取向上要从增加有效需求、增加有效供给和建立统一规范灵活的劳动力市场三 个层面一起构建政策框架,形成合力治理青年失业。

7. 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与对策

(1)、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如果在2007年人民币对美元升值突破10%,中国贸易出口顺差将大幅减少,中国产品的利润将大幅缩水,有可能导致一些以出口为主的中小型企业的破产。中国出口产品严重依赖廉价劳动力的局面,使得中国蓝领工人普遍收入低下,而如果连这种低下的收入都不能保证,将有可能引发社会问题。

(2)、中国城市在高房价的高温中。使得大量的中小企业将资金用于炒楼,来牟取高额的暴利。中国中小企业的规模在中国GDP的高速增长中,并没有随之扩大,而是大幅减少尤其体现在制造业和非资源型竞争产业上。除煤炭、钢铁、石化、汽车等大型资源型产业外中国的第二产业规模有大幅减少的迹象,再加上科技含量不断提高,用工越来越少,失业高峰即将到来。在中国一线城市房价不断创新高的同时,中国城市的失业率也在同时创新高两高并竞,祸起萧墙。

(3)粗笨化的增长方式。围绕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还反映了许许多多非常矛盾的现象而这种现象与中国的高出口高投资低消费有关。就目前就业来说,一方面是大学毕业生过剩一方面是“民工荒”。国家劳动部部长田成平在今年的“两会”上说,大学生群体工作难找以及“民工荒”的出现,从劳动力需求的视角让我们看到。我国经济依然是在沿袭着粗笨化的增长方式。

(4)、中国的经济结构已经严重失衡。从国际经验看几乎所有国家在经济增长的同时,总是要伴之以结构调整和技术提升。而通过结构调整和优化,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中小企业,整个社会可以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但是由于政绩考核导向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的一些地产政府都把最能推动GDP增长的房地产作为发展的重点、抬高地价、哄抬房价、把房地产市场搞成了中国最大的赌场。而对于能够更多吸纳劳动力的第三产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并未给予应有的重视。2006年我国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39.5%而类似发展水平的国家该比重在50%以上。

失业率上升的原因与对策

8. 跪求一些失业类型的成因

  从中国引起失业的原因看:将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利用不充分或劳动不得其用,即广义的失业,区分为五种存在形式:
  一、公开性失业。这种失业包括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自愿失业,指能够胜任某项工作的人拒绝考虑这种工作,而暂时处在闲置状态;非自愿失业,指积极寻找工作,但仍无工作可做的人。
  二、就业不足。指劳动者实际工作的时间少于他们希望工作的时间。
  三、表面上是在工作或愿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这种失业包括:
  1、变相的就业不足。一些人看起来全天在农场、工厂和政府部门工作,但实际上他们提供的服务只要更少的时间就能完成。
  2、隐性失业。有些人因找不到工作不得不选择非就业活动,典型地就是去接受教育和从事家务劳动。如受过一定教育的人本想参加工作,但因就业机会缺乏而被迫继续上学;妇女本来愿意参加工作,但因受传统风俗习惯和道德因素的影响而找不到工作,她们不得不围着灶台转。这样,教育机构和家庭就成为这些“愿意就业者最后的场所”。
  3、提前退休。这种现象在公务员中特别明显,而且呈上升趋势。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尽管人们的寿命在延长,但退休年龄却在逐渐下降,这主要是为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就业和提升的机会。
  四、损伤。指本来在整个工作阶段都能工作的人,但由于营养不良或缺乏正常的卫生保健条件而致身体欠佳,或者不能做全日工作。
  五、生产无效益。指本来有生产性的劳动者,但因补充性的物质资源不充分,生产率极低,生产出来的成果甚至还不能补偿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当前,我国尚处于转型发展时期。一方面市场经济有了初步的发展,西方经济学所区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失业存在的几种主要形式,在当前中国城镇的实际生活中均程度不同地存在着。例如,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从一种职业(单位)转移到另外一种职业(单位)导致的磨擦性失业越来越多;产业结构的调整、市场竞争的加剧,越来越多的企业面临停产、亏损、被兼并的命运,这些企业中的职工有可能陷入结构性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也会引起排斥工人的后果(技术性失业)。此外,我国的宏观经济运行中存在明显的周期性波动,使周期性失业的存在在所难免。
  另一方面,中国还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因而发展经济学所归纳的发展中国家失业存在的基本形式,在当前中国城镇地区同样也存在。作为发展中国家,中国城镇不但存在着一支规模不小的公开性失业队伍,而且还潜伏着数量十分庞大的非公开性失业。就中国城镇非公开性失业而言,就业不足的形式主要集中在效益不好的国有和集体企业单位,这些企业单位的职工实际工作的时间远远低于他们愿意工作的时间,尤为典型的是,甚至有些单位对部分职工长期放假。表面上在工作或愿意工作,但利用不充分的形式更是十分普遍。政府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尽管全日制上班,但满负荷工作的时间很少(变相的就业不足)。一些学校毕业的学生因为就业困难不得不继续上学。有些妇女也因为就不了业不得不走向厨房(隐蔽性失业)。在中国,提前退休的现象比比皆是。此外,中国城镇以损伤和生产无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开性失业也较普遍。尤其是以生产无效益形式存在的非公开性失业,使得一些国有企业人浮于事、生产效率低下,严重时,会使企业走向破产、倒闭的行列。显然,转型发展时期,中国城镇失业的存在形式也有着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同样的特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