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的介绍

2024-05-13

1. 叶嘉莹的介绍


叶嘉莹的介绍

2. 叶嘉莹的人物经历

1927~1928年,即叶嘉莹3、4岁时,父母就开始教叶嘉莹背诵古诗,认识汉字。1930年,6岁的叶嘉莹就随家庭教师读《论语》,9岁考入笃志小学,一年以后,以同等学历考入北平市立二女中。1941年,叶嘉莹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 专攻古典文学专业。时值抗战,北平被日本占领已有将近4年之久。她的父亲已因“七七事变”随国民政府南迁,与家中断绝了音信。同年9月,其母因癌症住院,术后不久即去世。叶嘉莹便与伯父、伯母及两个幼弟一同生活。沦陷区中,生活艰苦,幸而一应家务尚有伯母操持,叶嘉莹在读书方面并未受到太大影响。在丧母的悲痛中,叶嘉莹反而写作了大量的诗词。 叶嘉莹从师于古典诗词名家顾随教授,并深得顾随教授的赏识。1945年叶嘉莹大学毕业,开始了叶嘉莹的教学生涯。叶嘉莹以她出色的才华,同时被三所中学聘为国文教师,深受学生的爱戴。1948年叶嘉莹结婚随丈夫迁居台湾。从五十年代初任台湾大学专职教授,其后又被淡江大学、辅仁大学聘为兼职教授。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传统文化和古典文学专业人才,如今已经成长为遍布欧美大陆以及港澳台地区著名专家、教授。此间,还有一批欧美学生,从师于叶嘉莹,如今已成长为汉学专家。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6年,叶嘉莹被台湾大学赴派往美国讲学,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嘉莹教学与研究领域获得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叶嘉莹是当时为数不多的用英语讲授中国古典诗词的中国学者之一,叶嘉莹一边孕育桃李,一边与哈佛大学亚洲系主任海陶伟先生合作从事研究工作,出席了一些重要的国际学术会议,如今这些成果已被哈佛大学出版。这一时期,由于中国大陆与西方世界的长期隔绝,叶嘉莹的教学研究活动,为中国文化在西方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影响是不可估量的。1969年,定居加拿大温哥华,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4年,叶嘉莹终于盼到了重回祖国大陆的时刻,将近三十年的分别,叶嘉莹再次踏上了多少次只在梦中出现的故乡土地。叶嘉莹一口气写了2700字的长诗《祖国行》:“卅年离家几万里,思乡情在无时已,一朝天外赋归来,眼流涕泪心狂喜……”1976年,叶嘉莹趁开会的机会刚刚去多伦多看望了结婚3年的大女儿和女婿,然后又飞至美国费城的小女儿处,只是数天之隔,叶嘉莹就接到了大女儿夫妇因车祸遇难的噩耗。叶嘉莹说:“写诗时的感情,自然是悲痛的,但诗歌之为物确实奇妙,那就是诗歌的写作,也可以使悲痛的感情得到一种抒发和缓解。但整个心情仍然是悲苦而自哀的。”1977年,叶嘉莹再次回国,叶嘉莹走遍了祖国从南到北的山山水水,当叶嘉莹听到导游也在一首首地背唐诗时,叶嘉莹心中的诗情再次掀起了波澜,叶嘉莹深深地感到祖国的诗根仍在,诗歌不死。1978年,叶嘉莹向中国政府提出申请回国讲学,1979年得到批准。开始了每年利用假期回国讲学的忙碌生涯。二十多年来,叶嘉莹应邀到北京大学、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四川大学、云南大学、湖北大学、湘潭大学、武汉大学、辽宁大学、辽宁师范大学、黑龙江大学 、兰州大学,新疆大学等几十所大学讲学,同时叶嘉莹应社会各团体的邀请,举行了数次颇有影响的古典诗词专题讲演。叶嘉莹的讲演,受到了 从七、八十岁的学者到十七、八岁的青年学子的广泛欢迎和赞许。1982年,叶嘉莹曾将整整8册笔记交给顾随先生之女、河北大学中文系教授顾之京,并协助顾之京整理成七万字的《驮庵诗话》,收入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顾随全集》;又于2005年,将剩余的全部笔记交由顾之京,整理为《顾随诗词讲记》一册,2006年3月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9年退休后,叶嘉莹先生每年用整整一个学期,在国内讲学。其余时间则活跃在加拿大、美国及港,澳、台等地的古典诗词讲坛上。同年,叶嘉莹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3. 叶嘉莹小女还在吗?

截止到2021年7月20日,叶嘉莹小女儿言慧还在世。不过小女儿一家人目前居住在加拿大。叶嘉莹虽然年龄已经非常大了,但是她并没有想过要去大加拿大你靠女儿,仍然坚持在南开大学任教。
叶嘉莹小女儿言慧,之前也接受过记者采访,谈论自己的母亲叶嘉莹。从采访的内容中可以感受的出来,叶嘉英的小女儿是以自己的母亲为傲的。

个人生活:

叶嘉莹生于燕京旧家,其家族原本是蒙古裔满族人,隶属镶黄旗,曾祖父是光绪年间进士。叶嘉莹的父亲叶廷元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后来入北京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就职于航空署,曾历任人事科长等职。
母亲李玉洁幼年即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青年时曾在女子职业学校任教,婚后辞去教职,专心理家。1948年,叶嘉莹结婚。
1949年夏天,长女言言出生,同年12月,丈夫被捕入狱。
1950年夏,叶嘉莹所任教的彰化女中,有六位老师因白色恐怖被捕,叶嘉莹也在其中,遂带着尚在吃奶的女儿被关押起来。
所幸其后不久获释,但却因此失去了教职与宿舍,叶嘉莹只好携幼女投奔亲戚,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是年暑假后,叶嘉莹在台南一所私立女中谋得教职。三年后,丈夫被释,次年幼女言慧出生。

叶嘉莹小女还在吗?

4. 叶嘉莹的人物评价

叶嘉莹是中国古典文化的传灯人,站在通往诗词王国的道路上,诲人不倦度人无数。诗词给叶嘉莹力量,作为一个承习“旧道德,新知识”家教的女子,叶嘉莹借它度过忧患,获得疗愈。在诗词这样一种古老而含蓄的文学形式中,叶嘉莹有所躲藏又有所释放,在一种看似虚幻的寄情中,叶嘉莹展开了自己多难、真实而审美的一生。

5. 叶嘉莹的家族成员

父叶廷元,字舜庸,幼承家学,熟读古籍,工于书法,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英文系,先任职于航空署,从事译介西方航空著作,后进入中国航空公司,任人事科长等职。母李玉洁,字立方,自幼受良好家庭教育,曾任教于一所女子职业学校,婚后辞去教职,侍奉翁姑,相夫理家。父母育有一女二子,叶嘉莹为长女。

叶嘉莹的家族成员

6. 怎么评价叶嘉莹先生这个人?

‍‍有很多人批评叶嘉莹先生的说法都是:絮叨,讲得太平,感觉像个语文老师,没有什么大家风采和才气。我只想说,批评她的人大多没有达到跟她一样的学养高度,也缺乏打破和补完她的讲学理论的能力。多几个这样的“语文老师”才好呢,就不至于有那么多人提起古文就头疼,说到诗歌就是“待我长发及腰”。可惜像她这样肚里有干活、笔头口头皆来得、治学踏实、讲学热情的老师,能有几人?更不要提她八九十岁的人了,依旧汲汲于作育英才,才能、理想、热情,她都不缺。如果不是“女神”这个词儿已经被滥用得俗甚,那她真值得被尊一句。要看才情?叶的老师顾随够格了吧?可有几个人能达到顾随的水平?顾随的古典诗词理论完全已经达到了心中有剑手里无剑的水平,字字读来皆是金玉,随便一个片段都灵秀飘逸、清越雄奇。可是个人色彩极其浓烈,而且往往是发于情绪的“随感”,是灵犀一点,只能被震撼,很难作为入门导读。
叶嘉莹在诗学理论上中体西用的研究方法是非常平易近人和平实好懂的,是可以握住好学者的手,亲切地把他带着走入那个诗学的窄门里去的。我自从有了kindle之后阅读方式大变,这几年购书量急剧下降,除了读过之后很喜欢的、迫切想要看到的或者没有电子版的书之外,基本不再购入纸质文本。但是叶嘉莹的系列著作,我有纸书、kindle里的电子书,iPad的阅读软件还放了一遍。她是真的好。

‍‍

7. 叶嘉莹去逝了吗

没去世。
   
 叶嘉莹,女,号迦陵,1924年7月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教育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专攻古典文学方向。现为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中华诗词学会名誉会长,博士生导师,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45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国文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及哥伦比亚大学客座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并受聘于多所大学客座教授及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名誉研究员,2012年6月被聘任为文史研究馆馆员。2015年10月18日,阿尔伯塔大学授予叶嘉莹荣誉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文学荣誉博士。

叶嘉莹去逝了吗

8. 读叶嘉莹有感——初识叶嘉莹

大家好!我来自甘肃省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是一名普普通通的乡村教师,我叫仓党高什姐。繁忙的生活,已经好久没有认真读一本了,看到这个活动很想参与,但又怕,怕没时间,怕读不了,怕坚持不下去……但还是想加入,想再观望观望。因为疫情买的书不发货,试着微信读书,总是觉得很费劲,便在多家书店买书,幸运的是有一家立刻就发货了,有幸和大家一起共读。隔离在家时点开了时老师发的纪录片《掬水月在手》,荧幕上的老先生在朗读诗词之时,依旧铿锵有力,带着独特韵味和读法,随着岁月的更替,却依旧是优雅而不失风度。她把个人的悲苦看得微不足道,将中国古诗词的美带给世人。给了我一种特别的勇气,下定决心,参加这个非常有价值的读书营,我值得拥有所有美好。
  
 听了卜老师的分享,对叶先生的了解更深了一层,他的家国情怀,他的尊师之道都是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卜老师举的甲骨文的例子,感人至深。卜老师才艺双全,腹有诗书,我第一感觉就是这样的老师学生肯定喜欢,这样的老师教出的学生肯定特别有诗意。我们为什么要读诗词,她以自己的人生作答:既是传承文化的必须,也是拯救灵魂的秘籍。而最重要的是,它首先让人在逆境中得以坚强生存。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而诗词,就是让活着的人永远不死。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