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都是哪些

2024-05-10

1. 香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都是哪些

香港大学标志性建筑介绍:
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建于1910年2月26日,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就是本部  学校建筑大楼。大楼用文艺复兴期建筑模式的花岗石柱廊所支撑,顶部则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本部大楼不仅是文学院的大本营,张爱玲就曾于1939年在这里的文学院读书。这里同时也是港大学生拍摄毕业照的首选地。其中的陆佑堂,是电影《色戒》学生们演戏的剧场取景地。
大学堂
  位于薄扶林道山顶,揉合了都铎及歌德式建筑特色,引人注目。大学堂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因此取名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个法国传道团买下了这幢建筑物,并大举修葺及增建,后于1953年迁出。香港大学在1954年收购了这幢建筑物,并自1956年辟作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  学校风景
  大学堂之外有设计优雅的梯级,而于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及螺旋式楼梯,都是该建筑物的特色。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流氓侠医》、《玻璃之城》等。
邓志昂楼
        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邻近薄扶林道,由邓肇坚爵士父亲邓志昂于1929年捐助建成,作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之用。
  邓志昂楼为1座楼高3层之平顶建筑,外墙铺以洗水批荡,装饰花纹简朴。2楼外墙有5个小阳台。大楼于1931年9月28日由当时之香港总督贝璐爵士揭幕。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孔庆荧楼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大楼于1919年落成启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原为港大学生会大楼,现为文学院音乐系使用。
嘉道理楼
  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曾荣膺过亚洲最佳建筑物,原因是其拥有的高科技设计,足以与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分庭抗礼。
  这座十层高的大楼由八支十米高的倒金字塔形支柱支撑,而在对称的钢质弧形屋顶之下,是大楼的核心部分 ── 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评审团指这座建筑物以崭新的手法演绎了完美的建筑概念,实验室的设备能配合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不但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也减低了在建筑物改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瑰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现时,香港大学拥有三个舍堂村,即是: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号(1992年落成):伟伦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何善衡夫人堂(医科生宿舍);
  赛马会第一舍堂村—薄扶林道91号(2001年落成):何东夫人纪念堂,施德堂,何添堂(多用途礼堂)(利玛窦宿舍虽然在地理上与舍堂村非常接近,但并非舍堂村的一部分);
  赛马会第二舍堂村—薄扶林道109号(2005年落成):Morrison Hall、孙志新堂、李兆基堂;
  另外,三个舍堂村之外还有University Hall(大学堂);

香港大学的标志性建筑物都是哪些

2. 跪求香港大学简介

中文名: 香港大学
外文名: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简称: 港大(HKU)
校训: 明德格物
创办时间: 1910年
类别: 港府资助
学校类型: 综合
主管部门: 香港特别行政区
现任校长: 徐立之
知名校友: 孙中山 张爱玲 朱光潜 何鸿燊
所属地区: 中国香港
主要院系: 建筑学院 文学院 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 牙医学院
院士: 12人
香港大学,简称港大(英语: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HKU),是一所于1910年于香港岛成立的大学,其前身为香港西医书院,是香港历史最悠久的大学。港大中文校训为“明德格物”,而拉丁文对应的校训则为Sapientia Et Virtus。大学以英语作为教学语言。自2007年开始,港大被英国THES-QS持续评为全球前30名的顶尖大学,位列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
世界排名
香港大学是香港其中一所学术排名最高的大学。根据《亚洲周刊》,香港大学在2000年于亚洲最佳大学的排名中位列第三。于亚洲周刊2000年亚洲最佳大学调查 中香港大学商学院的工商管理硕士课程(MBA)于香港中文大学之后位列第二。
香港大学于《英国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07年的大学排名中位列全球第十八位。
在2008年10月8日公布的最新《〈泰晤士报〉高等教育——二零零八全球顶尖大学排行榜》中,香港大学由去年的第十八名,跌到第二十六名。
在《泰晤士报》(Times Higher Education Supplement,「泰晤士报高等教育特刊」)2009年的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二十四位。
在2010年5月12日公布的QS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继续蝉联榜首。
在2010年美国新闻周刊的亚洲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蝉联榜首。
在《泰晤士报》2010年的大学排名中,香港大学位列全球第二十三位,超日本东京大学,居亚洲第一位。
在国际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uacquarelli Symonds(QS)最新公布的亚洲大学排名榜中,港校名列前茅,香港大学、科技大学、中文大学再次晋身5强,位列亚洲区第1、第2及第4位,力压日本、韩国、新加坡一众名牌大学,可见港校质素广受认同。
每年均与英国《泰晤士高等教育期刊》(THES)合办全球大学排行榜的QS,今年第二度推出亚洲区大学排名,香港8所大学榜上有名。其中,港大蝉联“亚洲第1”的宝座,而科大则与中大名次互换,前者微升2位至第2位,后者微跌2位至第4位,令亚洲大学前5强港校仍稳占3席。
教研单位
现时香港大学有十个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其他教学单位包括研究生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及其他不属任何学院的教研单位,如亚洲研究中心、佛学研究中心等研究中心。
研究生院
专业进修学院 (HKU School of Professional and Continuing Education)
简称SPACE学院,跟其它学院一样,SPACE学院系香港大学的直属学院,为非牟利机构,致力于为在职人士提供有助个人、专业和事业发展的各种学习机会。经过50年的发展,SPACE学院成长为全球五大专业人才培养机构之一,与纽约大学、伦敦大学齐名。近年亦不断为内地学员提供各类深造机会。学院与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近60所海外的大学及教育机构有合作。学院的专业课程还与众多顶级国际专业协会资格挂勾。该校全院有大约900名全职工作人员,和2,000名兼职教员。成立至今已有180万人次修读过学院的课程。每年的报读人次超过十万,2007至2008学年,人数更相当於约20,000名全日制学生。
学院所举办的课程包括博士、硕士、研究生、高管课程,以及学士、副学士等,自2001年以来,开始与内地教育机构合作在内地推出香港大学的整合营销传播、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等研究生课程。 2008 年10 月,学院全资附属公司港大思培咨询公司(北京)正式成立,负责学院课程的招生及管理,在北京和上海继续提供整合营销传播、组织与人力资源管理、公关及会展管理,及传媒管理课程。
与一般的继续教育和进修培训机构不同,经过50多年的发展,SPACE学院有着完整有效的质素保证机制。SPACE学院所有课程均由全职教学人员设计及管理,并由经验丰富、资历深厚的兼职教员辅助。学院的学术质素保证机制由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评审,并获认定为典范。就读SPACE学院学生有很多已经是有各种学位的在职人员,他们上学的目的是为了在专业方面能够及时更新知识与掌握各种专业技能,或者转换职业发展的跑道。在香港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SPACE学院为香港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有力地助力了香港经济的腾飞。
数码港学院
不属任何学院的教研单位
亚太经合组织研究中心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中心
大学教学发展中心
细胞生物研究中心
内分泌及糖尿病研究中心
材料科学中心
亚洲研究中心
佛学研究中心
城市规划及环境管理研究中心
认知科学中心
英语中心
电子商业科技研究所
通识教育组
地理及土地信息系统研究中心
香港问题为本学习中心
国际电动汽车研究中心
运动及潜能发展研究所
分子生物研究所
新闻及传媒研究中心
嘉道理农业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中心
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
心脏血管研究所
妇女研究中心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
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
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块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舍堂村
现时,香港大学拥有三个舍堂村,即是:
沙宣道舍堂村—沙宣道6号(1992年落成):伟伦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何善衡夫人堂(医科生宿舍)
赛马会第一舍堂村—薄扶林道91号(2001年落成):何东夫人纪念堂,施德堂,何添堂(多用途礼堂)(利玛窦宿舍虽然在地理上与舍堂村非常接近,但并非舍堂村的一部分)
赛马会第二舍堂村—薄扶林道109号(2005年落成):Morrison Hall、孙志新堂、李兆基堂
另外,三个舍堂村之外还有University Hall(大学堂)
港大正计划于坚尼地城龙华街多兴建四所舍堂,预计将于2012年落成,耗资约五亿港元。

3. 香港大学的校园环境

香港大学校园本部坐落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牙医学院及教育学院言语及听觉科学部位于西营盘的菲腊牙科医院内。另有位于新界的嘉道理农业研究所及香港石澳鹤咀的太古海洋科学研究所。香港大学校园内设有4个文娱中心给同学使用,分别为: 徐朗星文娱中心、庄月明文娱中心、薄扶林文娱中心及方树泉文娱中心。 各文娱中心外分别设有剧场、食肆、排舞室、礼堂等设施供同学使用。其中某部分亦开放给公众使用,如位于庄月明文娱中心的两间食肆。另外于薄扶林道设有两个体育馆,分别为何世光夫人体育馆及赖蒙廉夫人体育馆,馆内有排球场、篮球场、手球场、壁球场、健身室及一个25米游泳池等设施。此外于沙湾径设有何鸿燊运动场,场内设有一个天然草及两个人做草场,可用作11人足球、曲棍球、垒球等活动. 此外亦设有6个胶地网球场及一个50米的标准游泳池。  本部大楼  香港大学建于1910年2月26日,这是其中历史最悠久的建筑就是本部大楼。大楼用文艺复兴期建筑模式的花岗石柱廊所支撑,顶部则建有一座高塔和四座角塔,具有典型的西方建筑风格。本部大楼不仅是文学院的大本营,同时也是港大学生拍摄毕业照的首选地,其中陆佑堂是电影《色戒》学生们演戏的剧场取景地。  大学堂  位于薄扶林道山顶,揉合了都铎及歌德式建筑特色,引人注目。大学堂于1861年由苏格兰商人杜格拉斯兴建,作为公司总部及寓所,因此取名为“杜格拉斯堡”。1894年,一个法国传道团买下了这幢建筑物,并大举修葺及增建,后于1953年迁出。香港大学在1954年收购了这幢建筑物,并自1956年辟作男生宿舍,改称大学堂。大学堂之外有设计优雅的梯级,而于内部则有古色古香的图书馆及螺旋式楼梯,都是该建筑物的特色。多套香港电影曾于该建筑物取景,包括《流氓侠医》、《玻璃之城》等。  邓志昂楼  邓志昂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邻近薄扶林道,由邓肇坚爵士父亲邓志昂于1929年捐助建成,作为香港大学中文学院之用。邓志昂楼为1座楼高3层之平顶建筑,外墙铺以洗水批荡,装饰花纹简朴。2楼外墙有5个小阳台。大楼于1931年9月28日由当时之香港总督贝璐爵士揭幕,现为香港大学亚洲研究中心。  孔庆荧楼  香港大学孔庆荧楼是香港大学的一座古老建筑物,位于香港港岛薄扶林道本部校园,本部大楼出口对面。大楼于1919年落成启用。其外部自1985年起成为香港法定古迹。原为港大学生会大楼,现为文学院音乐系使用。  嘉道理楼  香港大学嘉道理生物科学大楼曾荣膺过亚洲最佳建筑物,原因是其拥有的高科技设计,足以与香港汇丰银行大厦分庭抗礼。这座十层高的大楼由八支十米高的倒金字塔形支柱支撑,而在对称的钢质弧形屋顶之下,是大楼的核心部分 ── 拥有高科技含量的实验室,实验室的设备能配合日新月异的科学研究,不但延长了建筑物的寿命,也减少了在建筑物改动过程中能源的消耗和废弃物的产生。  舍堂  “舍堂”是香港大学为学生(尤其是本科生)提供共同生活的地方,希望透过学生自行组织活动、彼此学习,达致课堂和学术以外的“全人教育”。“舍堂教育”的概念源自英国剑桥、牛津等大学的“学院制”,但港大的舍堂从一开始就不具备学院的学术教学及独立招生功能,而衍化为只保留社交和课外教育功能的“舍堂”。舍堂主要是住宿性的,同时担当学生宿舍的角色,然而港大亦有纯粹供学生居住而没有任何学生组织的“学生住宿楼”。除此之外,港大亦有非住宿舍堂。舍堂的活动多姿多彩,但时间上多集中于晚上至凌晨,而且有部分是住宿生必须参加的。“学生住宿楼”只有男女各三十六个宿位,对于居于较远离港大的学生来说,变相只有舍堂可供选择。由于很多舍堂每年重新审订宿生资格(re-admission)是基于舍堂内活动的表现,希望专注学业或不希望参与太多课外活动的学生只能租住附近的私人住宅或申请非舍堂的学生宿舍(student flat),另外在外租房的内地学生可以得到香港大学学生发展及资源中心(cedars)的经济补助。现时香港大学共有十三所住宿舍堂及三所非住宿舍堂,十三所住宿舍堂为: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三所非住宿舍堂分别为康宁堂、根德公爵夫人堂、李志雄纪念堂。其中何东夫人纪念堂及根德公爵夫人堂为女生舍堂,利玛窦宿舍、大学堂、马礼逊堂(本科生部分)及康宁堂为男生舍堂,其余为男女混合舍堂。另外利玛窦宿舍由天主教耶稣会主办、圣约翰学院由基督教圣公会主办,行政上皆独立于香港大学。港大历史上还曾有圣母玫瑰堂,惟因故停办。明原堂于1992年搬迁,易名为利希慎堂。马礼逊堂曾于1968年停办,2005年重开;然而主办者已由伦敦传道会及后来的中华基督教会变为大学本身。

香港大学的校园环境

4. 香港的教育程度标志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7abdc9010007ni.html
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历史

 

大家知道,世界上著名的大学往往有着一种共性,悠久甚至古老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积淀,如英国的牛津(据当地人一种说法,创始于1167年,由于年代太久究竟始建于哪一年,没有人能确切说得出来)和剑桥(成立于1209年,情况同上),美国的哈佛(创校于1636年)和耶鲁(耶鲁创校于1701年),中国的清华(建立于1911年)和北大(创建于1898年)。

值得庆幸,香港也有这样的荣耀,那就是香港大学(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如果按照港大正式创建的1911年算,它也和北京的清华平起平坐,如果追溯到港大的前身创建于1887年的香港西医书院,那它几乎就是中国近代大学的老祖宗了。

1911年,香港大学正式成立,从此填补了香港高等教育的空白,拉开了香港现代高等教育的序幕,为日后港大的兴旺和辉煌奠定了基础。

1991年,正当港大师生们沉浸在学校八十岁大寿喜庆之中,品尝分享那块大大的硕果累累的生日蛋糕时,一所崭新的充满现代化未来化气息的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在清水湾海滨悄然而立。仅十几年的时光,科大迅速发展崛起窜升,步入世界最好大学的行列。科大的成功在中国和世界教育史上创造了奇迹。

可以说近一百年来,香港的高等教育走过了一条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坎坷之路。港大——中大——科大——理大——城大——浸会——岭南——教院……一所所大学为香港锦上添花,如果以前这块土地真是文化沙漠,那末今天应该是文化绿洲了。大学的发展壮大把香港的高等教育逐步推向辉煌。如果用“十年不鸣,一鸣惊人”来形容科大业绩,那么用“百年不飞,一飞冲天”来形容香港的高等教育也许不算过分。

下面对香港主要大学作些简单介绍,由于各大学基本情况大家很容易查得到(我将个校网址附于后),在此不予赘述。

 

港大——香港高等教育的始祖

  

香港大学校园本部座落于香港岛西部的薄扶林道以东、般咸道以南、罗便臣道以西、龙虎山以北,占地约16公顷。我曾走马观花式的参观过港大校园,我的感受是美丽而不失典雅,华贵更带几分凝重,与科大青春活力相比,更让人产生一种世事沧桑的感觉。

创办港大前身香港西医书院乃至后来的港大,有位叫何启的人功不可没,他算得上香港近代高等教育第一大功臣。何启(1859年—1914年),字迪之,号沃生,原籍广东南海,出生于香港。他早年留学英国,先后就读于英国亚巴甸大学和林肯法律学院,获医学和法学双学士学位。后来,他携英国籍妻子回到香港定居,开始投身于香港的教育、卫生和公共事业。此人乃多才多艺也,曾是香港第一位华人执业医生、香港第一位华人大律师,与此同时,他还涉足政界,从1890— 1914年一直担任立法局议员,是香港历史上第三位非官职华人议员。

1887年何启创建香港西医书院后,亲自担任教授,为学生讲课。到了1909年,为了进一步发展香港的高等教育,何启又为筹建香港大学四处奔走,并出任香港大学助捐董事会主席。香港大学成立后,他将西医书院并入香港大学,成为香港大学医学院的主干。由于何启对香港教育事业的巨大贡献,1910年,英国政府授予他爵士勋位。

创建香港大学的另一位大功臣是香港第十四任总督卢押爵士(Sir Frederick Lugard)任职期间为1907年7月29日-1912年7月24日。卢押爵士到任四个多月后,首次提出建立香港大学的设想,并亲自为其募捐。到1909年时,收到外商、华商、两广总督、海外华侨、大陆商人、财团、公司、银行、商行等各方捐款共127万多元。1910年3月16日,港大主楼奠基兴建,卢押亲自主持奠基礼,并自任校长。香港大学教学楼“卢嘉楼”、宿舍楼“卢嘉舍”及山顶的“卢嘉道”都以他的名字命名。

港大成立后,当时依法设置了学校管理部门,校董职会员成员41人,评议会成员17人,校务委员会成员有副校长、助理副校长、教授、全职讲师。聘请原任菲尔德大学副校长东方学家伊律为副校长。由于港督卢押只是兼任校长职务,副校长实际担负校长之责。1912年9月,香港大学正式开学,第一届学生仅72名,其中工科31名,医科21名,文科20 名。

如今,香港大学是已成为一所综合性研究型的大学,学科门类非常齐全,专业包括文科、理科、社会科学、教育、口腔、医学、建筑、工科、法律等。目前设有十所学院,分别为建筑学院、文学院、经济及工商管理学院、牙医学院、教育学院、工程学院、法学院、医学院、理学院、社会科学学院。其他教学单位包括研究生院、专业进修学院、数码港学院。此外还有校外教育部、亚洲研究中心、计算机中心、电子服务中心、电子显微镜中心、语言中心、博物馆及附属医院等一系列教研单位。

特别值得一提的事,港大的学生宿舍堂非常有特色,舍堂文化更是源远流长。目前学校共有13所住宿舍堂及3所非住宿舍堂。这些宿舍堂是由著名人士捐赠或为纪念名人而命名的,如何东夫人纪念堂、利希慎堂、利铭泽堂、利玛窦宿舍、李国贤堂、圣约翰学院、施德堂、太古堂、大学堂、伟伦堂、马礼逊堂、李兆基堂及孙志新堂等。(http://www.hku.hk/cao)

 

香港中文大学——独特的书院制度

 

港大在香港高等教育舞台独领风骚半个世纪后,1963年10月香港第二所大学——香港中文大学(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成立了。自此改变了香港高等教育格局,摆起了平分天下的竞争擂台。

中大位于香港沙田区,北临碧波荡漾的吐露港,远眺绿郁葱葱八仙岭,建筑物傍山而立,座落在青翠树丛中,校园占地面积134公顷。

中大由原有的三所书院合并而成,即新亚书院(1949年创建)、崇基学院(1951年创建)和联合书院(1956 年创建)。1986年7月,中大成立第四所书院逸夫书院,新书院于1988年开始招收学生。目前,中大拥有新亚、联合、崇基、逸夫四个书院,而且各自具有不同的特点,如新亚书院比较看重中国文化,而逸夫书院则注重高科技素质的培养。

中大设有七个学院:文学、工商管理、教育、工程、医学、理学和社会科学学院。

根据《香港中文大学条例》,中大的主要授课语言为中文。不过现在中大大多数学系皆提供中英语课程予以选择。有些院系,如医学院,药剂学院,英文系,语言学系等及大部分理学院课程,则是以英语为主要教学语言。总体来说,中大以中文为主要授课语言,坚持中英双语并重的原则。近几年校方也不断强调中大自创校以来一直坚持中英双语的教育方针。

香港中文大学是香港及亚洲惟一一所实行书院制的高等学府。这种方式起源于英国,目前英国牛津大学设有三十九家书院,剑桥大学三十一家书院。书院制可以让来自不同学院(也就是学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们住在一起,共同学习、竞赛、娱乐和生活,通过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来开拓他们的眼界,培养他们的适应能力,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专业方向。中大的学院负责学生学科专业方面的事情,而书院则负责提供通识教育、文体娱乐设施、辅导等其他活动。书院制其实就是课堂外学习的环境,也是中大管理学生的一种形式。同一个书院的学生,他们一起住一起吃,还有很多老师也经常在跟他们一起吃晚饭或者交流。书院制是一个很融合的环境,有利于密切同学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外生活。

(http://www.cuhk.edu.hk/adm)

 

香港科技大学——美式教育的典范

 

历史的车轮又转了三十年后,香港又有第三所大学——科大。科大正式成立于1991年。十六年来,科大的发展和崛起,把香港的高等教育和科学技术推到了世界一流的水准,标志着香港在科教领域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科大坐落在风景如画的九龙清水湾,校园依山傍海,现代化精美绝伦的建筑无与伦比,这里曾被评为亚洲最美丽的大学校园。

香港能有科大首先要归功于两位热爱教育和科学的有识之士,第一位是香港第二十六任总督爱德华·尤德爵士(任职于1982-1986年,在任职期间逝世,为香港二十八位香港总督中唯一在职期间逝世的人。),他第一个提出要在香港建立一所科技类大学的主张。当时曾有人提议将新成立的第三所大学命名为“尤德大学”。第二位是当时香港行政局资深议员钟士元博士,他第一个响应了尤德爵士的提议。当年他被港府任命为“第三所大学筹备委员会”主席,香港回归后,钟士元被港府授予“大紫荆勋章”,这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勋衔制度中最高的荣誉奖章。目前它仍是科大的副校监及顾问委员会主席。创办科大的构思由他们而起,他们眼光独到、意志坚定,为科大的成立做了奠定了根本性基础。

今天香港科技大学已成为一所高度国际化的研究型大学,由理、工、工商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四所学院组成。理、工、商学院提供本科生及研究生课程;人文社科学院主要开办研究生课程,同时亦为本科生提供通识教育,以利全面发展。(http://www.ust.hk/mainland)

 

香港理工大学

 

香港理工大学是一所既充满活力又拥有骄人历史的大学。理大毕业生的实用价值,更被雇主视为同侪之冠。大学在追求卓越学术水平的同时,会不断推陈出新,提供富实用性的专业课程、培训、应用研究及专业顾问等服务,支持工商企业的长远发展。(http://www.polyu.edu.hk/aeco/ns)

 

香港城市大学

 

香港城市大学于1984年建校,是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资助的公立教育机构。城大是一所年轻向上、富于进取的国际化的多科性大学。大学恪守“敬业乐群”的校训,每年为超过20000名的学生提供140多项优质本科及研究学位课程。城大的特色是“位于城市、用于城市、回馈城市”。大学现设有商学院、人文及社会科学学院、科学及工程学院、创意媒体学院和法律学院。上述学院都面向内地招收本科生。(http://www.cityu.edu.hk/mainland)

香港浸会大学

 

香港浸会大学创立于1956年,是一所由香港特区政府全面资助的文理型综合大学,获政府授权颁发博士、硕士、学士,以及副学士学位。此外,大学每年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予国际知名学者及其卓越成就对社会有贡献的人士。(http://www.hkbu.edu.hk/~ar/admissions/mainland)

 

香港岭南大学

 

岭南大学是一所规模精细、设备齐全、师资优良的大学,肩负着在香港推动博雅教育的特殊使命,并相信是全亚洲唯一一所公认的博雅大学。岭南大学具有悠久的历史,于1888年在广州开始了教育事业,发展成为中国南方著名的大学。解放后,我校于1967年立足香港,是香港政府资助体系内八所高等院校之一,1995年,我校扩展迁址至新界屯门,拥有全新的教学、康乐及宿舍设施,学生入宿比例为全香港之冠。(http://www.ln.edu.hk)

 

 

香港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香港的高等教育(当地称为“专上教育”)指中学毕业后继续受到的任何高于中学教育程度的专业、技术、学术性质的教育,属于香港现行教育体制下最高层面的教育。也就是说,从教育程度上说高于中学教育,或中学教育不涉及的职业专门技术等,学术范围广泛,程度上深浅不同,课程内容基本上是专门及专业的。       

香港的高等教育以港大的创建为起点,以科大的崛起为高峰。在这九十多年中,从英国殖民统治到香港回归港人治港,高等教育发展历经风风雨雨,现在终于走上了坦途。

80年代初期,香港高等教育开始迅速发展,发展方向由“精英教育”趋向“大众教育”。近十年来在香港科大的带动下,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等已经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在地区和世界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整体上强化和带动了香港高等教育的大发展。香港科大的发展、崛起和窜升,不仅为香港、台湾和内地树立了榜样,也为亚洲及世界许多国家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最近,笔者到新加坡几所大学参观时了解到,新加坡曾明确提出以香港科大为榜样。

应该看到,香港高等教育发展和繁荣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整个香港的大环境。香港经济持续发展、体制合理、法治健全、自由开放、政府廉洁高效等诸多优越条件和有利因素。

 

香港的高等院校及分类

 

目前,香港有12所高等院校,其中八所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University Grants Committee, UGC 教资委)资助,也就是港人所称呼的“八大校”(本文主要涉及的院校)。在这八所院校中,七所是大学,包括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和岭南大学,其余一所是师资培训学院(香港教育学院)。另外三所颁授学位的院校并非由教资会资助,他们是由公众拨款营办的香港演艺学院,以及财政自给的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树仁学院和珠海学院。

香港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种类很多,对这些机构的性质和法定意义局外人很难分辨。一般情况下,普遍认为受教资会资助的是“公立”,不受教资会资助的称为“私立”。其实不受教资会资助也可以是 “公立”。 香港从事高等教育的机构大致可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法定大学

法定大学是指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及通过,再经立法会通过相关法例,成为一所受独立法例规管的法定大学。香港有以下八所法定大学: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城市大学、香港公开大学、香港浸会大学、岭南大学。

二、法定学院

法定学院是指经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会同行政会议同意及通过,再经立法会通过相关法例,成为一所受独立法例规管的法定学院。香港有以下两所法定学院:香港演艺学院和香港教育学院。

此外还有三所注册高等学院(香港树仁学院、明爱徐诚斌学院和珠海学院)、两所职业训练局院校(香港专业教育学院和职业训练局工商资讯学院)、八所一般院校(中华基督教会公理高中书院、明爱白英奇专业学校、恒生商学书院、保良局香港社区书院、香港中文大学-东华三院社区书院、香港科技专上书院、香港专业进修学校和香港艺术中心艺术学院)

 

      

香港高等院校学位颁授

 

与内地和国际高校类似,香港学位教育分为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层次。

香港的大学内部都制定了严格的学术评审条例,建立了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并接受不定期的校外检查(external review)或审核(audit),加上教资会对教与学质量保证过程的监督,各大学的学术水平均得以保障。

香港学术评审局负责评审非接受教资会资助而且没有自行评审资格的一些院校,确保其教学质量及学术水准。

另外,由于香港高校的学位结构和学位考试类似欧美大学,因此学位考试通常委任海外著名大学及学院的学者担任校外主考人,他们大多是欧美学者,这样有利于欧美国家承认香港各大学颁授的学位。

所以香港高校颁授的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均获得世界各地高等教育院校广泛认可。

在香港回归后的六年中,内地对香港的大学学位证书没有明确的认可规定,同样香港学术评审局也未对内地高等院校学位能否等同香港学位作全面评估,也没有认可内地高校学位的特别规定。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双方无论前往对方城市求职的人员,还是希望招聘对方人才的公司和机构,在人员资格评定上,都面临无据可依的窘境。

2004年7月11日,教育部部长周济和香港特区政府教育统筹局局长李国章在北京签署了《内地与香港关于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的备忘录》,其中明确规定,内地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香港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内地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香港高校的博士学位。同样,香港高校学士学位获得者可以到内地高校攻读研究生学位和进行职业学习;香港硕士学位获得者可以直接攻读内地高校的博士学位。

此后这一问题得到解决,香港和内地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位证书,两地学历“门坎”终于取消。此举不仅有利于双方高校互相招收学生,推动高校之间交流合作,也极大促进了其他领域及行业的交流与合作。2004年以前,香港八大校招收的包括内地生在内的国际学生的比例为4%,到2006年扩大到10%,以后有望继续扩大。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