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如何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2024-05-14

1. 银行如何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一是从思想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柜台业务,普遍上存在着对业务风险的麻痹大意、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思想。有不少人认为柜台业务是“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种”,对于柜台业务来讲,这种想法是致命的。柜台的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客户每笔业务的完成,中间连接的是客户多种多样的资金供求和业务联系。柜台操作的一个很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于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真正弄清不同业务的风险点。在办理业务时要准确辨别,有条不紊。对公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每天收取的票据的真伪,所收取票据与进账单或者电汇单的收汇款人和金额是否一致,客户票据印章与预留在我行印章的相符性等;对于个人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替客户代签代写单据、违规查询、泄露客户信息等。正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风险点,并做到时时防范,是远比快速熟练掌握交易技能更重要的。
  三是严格执行银行的各项柜台业务操作流程,严厉禁止违规操作。银行的每一项业务操作流程都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实践操作和不断检验才形成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为防范风险而设置的,有很深刻的风险防范措施贯穿其中,不能轻易打破。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按照业务的规范和操作流程,既是对客户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于自身和银行的一种负责。
  四是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均衡。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双人临柜、双人复核,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但不是完全消灭了风险。会计和出纳人员要切实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严格授权审核,把授权工作落到实处;设立公开透明的奖惩措施,通过奖优罚劣的硬性手段,减少和避免失误的发生。
  五是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既要强化工作纪律,端正工作态度,营造严肃认真的工作环境,又要加大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使员工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振奋的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银行如何防范柜面操作风险

2. 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郭玉民兰圣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一)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一)主观因素。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二)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一)培育风险理念。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三)加强员工管理。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配备必要结算器具,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作者单位:建行山东省分行)电子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凤凰网无关。

3. 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郭玉民兰圣刚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一)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一)主观因素。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二)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一)培育风险理念。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三)加强员工管理。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配备必要结算器具,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4. 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郭玉民 兰圣刚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
(一)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
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
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二)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
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一)培育风险理念。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三)加强员工管理。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配备必要结算器具,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作者单位:建行山东省分行)

5. 如何防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

一是从思想上加强风险防范意识。对于柜台业务,普遍上存在着对业务风险的麻痹大意、忽视甚至是轻视的思想。有不少人认为柜台业务是“低技术含量的熟练工种”,对于柜台业务来讲,这种想法是致命的。柜台的每一个操作,都直接关系到客户每笔业务的完成,中间连接的是客户多种多样的资金供求和业务联系。柜台操作的一个很小的失误,都有可能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因此,提高风险防范意识,谨慎地对待每一笔业务,对于规避操作风险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是要真正弄清不同业务的风险点。在办理业务时要准确辨别,有条不紊。对公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每天收取的票据的真伪,所收取票据与进账单或者电汇单的收汇款人和金额是否一致,客户票据印章与预留在我行印章的相符性等;对于个人业务的风险点主要有替客户代签代写单据、违规查询、泄露客户信息等。正确地理解掌握这些风险点,并做到时时防范,是远比快速熟练掌握交易技能更重要的。
  三是严格执行银行的各项柜台业务操作流程,严厉禁止违规操作。银行的每一项业务操作流程都是经历了很多次的实践操作和不断检验才形成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是为防范风险而设置的,有很深刻的风险防范措施贯穿其中,不能轻易打破。实际工作当中,严格按照业务的规范和操作流程,既是对客户的一种负责,也是对于自身和银行的一种负责。
  四是加强岗位职责和业务权限的制约均衡。农村商业银行实行双人临柜、双人复核,从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风险,但不是完全消灭了风险。会计和出纳人员要切实做到互相监督、互相制约,通过科学合理地分配责权利,不相容岗位的业务人员岗位职责必须分离;严格授权审核,把授权工作落到实处;设立公开透明的奖惩措施,通过奖优罚劣的硬性手段,减少和避免失误的发生。
  五是加强操作风险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营造良好的风险防范氛围。既要强化工作纪律,端正工作态度,营造严肃认真的工作环境,又要加大对员工的关怀程度,制定科学合理的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使员工时刻保持充沛的精力和振奋的精神,充分调动员工加强风险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如何防商业银行柜面业务的操作风险

6. 浅析如何加强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管理

郭玉民 兰圣刚
银行柜面操作风险是指银行柜员为客户办理账户开销、现金存取、支付结算等业务过程中,由于风险控制失效使银行或客户资金遭受损失的风险,是银行操作风险的主要领域。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类型、特点进行分析,剖析风险产生的根源并提出有关防范措施,具有非常现实的意义。
一、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分类和特点
(一)分类。根据《巴塞尔新资本协议》的定义,操作风险是指由于不完善或失灵的内部程序、人员和系统或外部事件导致损失的风险。在实际工作中,操作风险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人员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操作失误、违法行为、关键人员流失等情况;二是流程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流程设计不合理和流程执行不严格两种情况;三是系统因素引起的操作风险,包括系统失灵和系统漏洞两种情况;四是外部事件引起的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外部欺诈、突发事件以及银行经营环境的不利变化等情况。柜面操作风险一旦发生,损失将是巨大的。只有通过柜面业务流程的再造,建立起防范操作风险的动态管理体系,才能将风险管理执行到位。
(二)特点。银行柜面操作风险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多样性。柜面操作风险的形成有的是由于内部的管理机制不健全所造成的,有的是由于柜员风险意识和能力不足所造成的,有的则是内部人员或内外勾结作案,呈现多样化的特征。二是破坏性。柜面操作风险涉及的种类多样,覆盖面广,加上近年来银行柜面风险所引发的案件层出不穷,涉案的金额也越来越大,给社会、金融行业、柜员及客户均带来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或损失。三是不可预知性。银行柜面由于人员多、流程多、业务量大,因此其风险也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四是影响大。与信贷风险、政策风险等其他风险相比,柜面业务操作风险带来的经济损失相对较低,但带来的影响却很深远,对外造成的社会影响较为恶劣,对品牌形象损毁巨大。
二、产生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
近年银行发生的柜面业务案件的统计结果显示,柜面操作风险的易发环节主要集中在现金、重要物品和账户等三个部位。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原因不外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两个方面。
(一)主观因素。产生柜面操作风险的主观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风险意识淡薄。柜员没有养成合规操作理念、忽视制度约束,管理者对风险文化培育不够,银行风险文化没有成型。二是业务素质不高。柜员自身业务素质不能适应业务变化,导致部分员工操作起来力不从心,风险识别和预防能力下降。三是责任意识不强。表现为玩忽职守、随意操作,柜面管理人员对柜员管理不严,柜员违规违章操作。四是侥幸心理作祟。柜员如有侥幸心理,就会在操作时逐渐进行不合理的简化操作,从而滋生越来越多的操作风险。
(二)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员不足。基层机构因人员不足多有兼职多岗和混岗操作的现象,自然存在柜面操作风险。二是存在制度漏洞。各类新业务不断出台,但银行未对旧的制度体系及时更新,造成制度缺陷,进而形成风险隐患。三是系统设计缺陷。随着新制度的实施,系统不能随时联动更新,系统与制度的契合度不够。四是柜员执行力不强。基层机构内部控制管理不善,执行制度或落实措施不到位。此外,柜面操作风险管理体制也会引发柜面操作风险的因素之一,因管理关系不理顺,职责分配不清晰,从而产生柜面操作风险。
三、防范银行柜面操作风险的措施
防范柜面操作风险的重点,是全力构建全员合规的风险防范体系建设,强化业务培训与监督整改,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一)培育风险理念。在《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框架下,把操作风险作为风险管理的核心内容和基础工作纳入操作风险文化建设规划。同时,加强操作风险管理理念推广,开展操作风险识别、分析、度量和控制培训,提高全员操作风险意识。而在思想认识上,则要引导树立科学的政绩观和发展观,倡导诚信经营、合规经营、稳健经营,树立“控制风险也是创造效益”的意识,推进内部风险控制的长效机制建设。
(二)完善操作风险内控体系。再造柜面交易操作风险控制流程,完善事前控制、事中控制和事后控制系统,实现全程均衡管理。建立严密分级授权体系、机构和岗位操作风险评价机制,对不同业务进行不同层次的业务授权,确保内控涵盖内部治理和经营活动的各个层级和各个环节。及时做好制度梳理工作,增强制度的有效性。要加强创新业务和产品的风险管理,配套制定较为完善的制度和操作规程,有效评估和防范新业务和新产品的风险。
(三)加强员工管理。建立操作风险内控激励机制,实现责任与激励的平衡,健全正向激励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加强业务培训,针对制度、业务、流程特点开展培训,保证柜员熟悉制度要求、业务操作和风险要点。加强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法纪观念教育,加强与员工的交流沟通,增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责任感。
(四)加快应用信息技术防范柜面操作风险。建立先进的业务处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提升风险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实现事前不相容岗位制约、实时交易控制、实时业务监测、深度数据分析、风险定位与风险度评估等的自动化处理,有效提高操作风险事后监督效能。提高柜面操作风险的技防水平,配备必要结算器具,推行电子印鉴、支付密码等系统,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有效防范操作风险的发生。
(作者单位:建行山东省分行)

7. 银行业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早在2005年银监会就提出了13条防范操作风险的意见,并督促银行机构落实“内控十三条”,从央行的重视程度和督促力度,就可看出防范操作风险已成为规范业务发展的重要和必要内容。因此,我国各商业银行近年来纷纷开展了全行性的操作风险大检查,同时采取不同的方式来防范操作风险。对如何加强内控建设,构建防范操作风险的长效机制,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1.打造先进的内部控制文化,要以科学发展为指引,树立健康经营理念。正确认识内控机制的重要性,加强员工职业道德培养和警示教育,提高内控与员工的价值关联度,切实防范员工因道德风险引发的违规、违法行为。通过培育金融企业合规文化,营造良好的内控文化氛围,并通过教育与管理、激励与约束相结合,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还使人的自觉行为与制度对人的约束有机结合,也有助于防范道德风险。同时正确处理业务发展与风险管理、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牢固树立先规范、后发展的经营理念,严禁违规办理业务。 
  2.严格岗位职责管理,要以风险防范为前提,培育风险管理文化。岗位职责要明确各部门、各岗位和下属分支机构的内控职责,一级对一级负责。实行任务到岗、责任到人,做到定人、定事、定责,做到工作岗位、工作范围、职责权限清晰,使内控覆盖所有风险点,包括决策、执行、监督的全过程,重要岗位、主要风险环节做到相互制约、相互制衡。 
  3.加强风险管理基本制度建设,要以规范管理为目的,夯实持续发展的基础。严格岗位分离制度,加强事前防范;严格授权管理制度,加强风险事中控制;加强对高管和重要岗位人员的控制,离岗审计。如从目前农业银行基层行的管理现状来看,仍然存在较多的薄弱环节,强化管理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加强制度建设,进一步建立建全制度,清理制度盲点,弥补制度空白点,坚持内控在前,制度先行,使各种经营行为都置于制度约束之下,加强制度执行力度,特别是要切实落实业务营运制度、管理制度、处罚制度,把管理工作和控制融入到每个岗位、每个环节。其次要加强岗位控制,按照纵向有监督、横向有制约,从优化业务流程着手,形成机控和人控的联控机制,切实解决业务操作岗位的失控问题。 
  4.构建独立的内审管理体系,要以强化监管为手段,发挥职能部门作用。实行业务与监督分离,建立独立运作的内审管理系统,使内审工作真正发挥超脱性、权威性。职能部门必须认真实施自律监管,提高自律监管的效果,应严格按照自律监管责任制的要求充实监管力量,履行监管职责,强化与不断创新监管手段。克服重监管,轻整改的思想,对监管中发现的问题应一查到底,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加强监管队伍之间的沟通和协调,注重监管手段的互通与监管成果的相互利用,充分发挥各个监管部门和各种监管手段的作用。 
  5.强化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当前,信息科技已经成为商业银行实现经营战略转型和业务运营的基础平台以及金融创新的重要手段,商业银行对信息科技的高度依赖,使得信息技术系统的安全性、可靠性和有效性直接关系到整个银行业的安全和金融体系的稳定。为此,商业银行一方面要尽快树立并强化信息科技安全风险意识,要从提高风险管理支持可靠性、维护金融体系稳定性等方面,认识加强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着力研究和防范信息科技的操作风险、战略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另一方面要着重关注和做好信息科技建设与业务发展的协调、信息安全的内部控制体系、信息科技体系变动和发展的管理、信息系统运行和操作管理以及业务持续性规划的研究和制定等工作。

银行业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8. 银行业如何防范操作风险

银行业构筑操作风险防范体系制定操作流程建立管理架构防范操作风险。操作风险是指由于金融机构工作人员的操作不当或者失误制度漏洞外部监管缺位等原因而形成的风险。加强内部机构制度建设,建立内部机构,加强风险防范,一个银行如果精细化经营,合理的内部管理机构是一个相对关键的因素。内部管理属于一个银行的内部因素,也就是说并不是所有的银行都适合同一个内部管理机构。每个银行都应该根据自身实际建立自己的内部管理机构。内部管理包括对规章制度、职责行为、人员操行等的管理。可以进行分级管理,有利于管理的协调性。可以设置首席风险官,时刻监督报告银行风险情况,加强操作风险的防范。是建立审计部门保证独立高效审计部门是银行防范操作风险的第一道门槛,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才能更好地防范操作风险,并且保证审计部门一定要独立。要通过层层签订防范操作风险责任合同,使风险防范责任目标与员工个人利益直接挂钩,形成各级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直接负责,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一线员工积极参与的大防范工作格局。其次,要真正落实问责制。要明确各级管理者及每位操作人员在防范操作风险中的权力与责任,并进行责任公示。今后银行发生大案,既要有人及时问责,又要深入追查事件责任人。对出现大案要案,或措施不得力的,要从严追究高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并相应追究检查部门、审计部门及人员对检查发现的问题隐瞒不报、上报虚假情况或检查监督整改不力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