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云的研究价值

2024-05-10

1. 地震云的研究价值

主要是与地震的关联和是否可以用来预测地震两个方面。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日本和中国民间还有较多爱好它的研究者对它进行探索。也正是因为研究的不深入,现今地震学家和气象学家对所有涉及地震云的问题一律进行了片面性否认或牵强的使用气象学理论解释。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未来不断的地震云相关的数据收集和分析后,地震云将为地震预报事业做出巨大贡献。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

地震云的研究价值

2. 地震云的介绍

地震云(Earthquake Cloud)是非气象学中云体分类的一种预示地震的云体,在国际上的研究还较为表面,至今没有一个共同观点。现在西方和日本学术界对地震云抱有不可信与伪科学的态度。毕竟现在还没有找到地壳运动与短时间气象变化相关联的理论证据。只有中国、日本、印尼等还有较多民间爱好者对它进行探索。

3. 地震云的形成

 我们知道,早期核物理学家使用云室(cloud chamber)探测核辐射,利用纯净的蒸气绝热膨胀,温度降低达到过饱和状态,这时带电粒子射入,在经过的路径产生离子,过饱和气以离子为核心凝结成小液滴,从而显示出粒子的径迹,可通过照相拍摄下来。地球的大气,其实可以看做是一个简陋的云室,当地球内部产生辐射时,大量穿透力极强的离子穿过地壳进入大气,在适宜的条件情况下,水滴沿辐射轨迹凝聚成云,这就是所谓的“地震云”。这个假说出叫“地震的核爆炸假说”。 地震云成因众说纷纭。较早的理论由日本的真锅大觉教授提出:地震前地球内部积聚了巨大的能量,使地温升高,加热空气,成为上升的气流,并以同心圆状扩散到同温层。使10,000 米高空的雨云形成细长稻草绳状的地震云。吕大炯提出的观点,弥补了该理论中的很多不足。吕提出地震云既能产生于震中区上空,也能产生于远离震中区而又有应力集中的断裂带上空。当因震前容积增大而传递应力至远离震中区时,在应力集中过程中,断裂带上的强应力作用使岩石发生挤压摩擦,使热量增加,地下热流通过断裂带不断逸出地面,上升到高空,形成带状地震云。寿仲浩对地震云的成因机理也提出了自己的模型。巨大的岩石在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最脆弱的部分首先破裂、造成小震。这些裂缝一方面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另一方面,地下水乘裂隙而入,水的膨胀、收缩和化学反应进一步减小了岩石的结合力。随着孕震区构造活动的加剧,由于摩擦等因素产生大量热量,岩石中的水份在高温、高压下变成了水蒸汽,水蒸汽通过裂缝到达地表;到达地表的水蒸汽不断上升,遇到冷凝条件就形成云。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纭,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地震工作者们认为,地震即将发生时,因地热聚集于地震带,或因地震带岩石受强烈应力作用发生激烈摩擦而产生大量热量,这些热量从地表面逸出,使空气增温产生上升气流,这气流于高空形成“地震云”,云的尾端指向地震发生处。也有的认为,“地震云”的必然性尚缺乏实验数据,也可能是一种巧合。究竟如何,有待进一步考证。

地震云的形成

4. 有关地震云研究的历史有哪些?

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昀近几年开始的事,其中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
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十几个,日本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个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奈良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1948年日本福井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地震云既可以在地震前出现,也可以在地震之后出现。通常我们把地震前出现的地震云叫“前兆云”或“震前云”,把地震后出现的地震云叫“震后云”。震前云与震后云都具有地震云的形态,但两者是有区别的,主要区别是震前云的结构厚实、有力度;震后云的结构松散、无力度,给人的感觉是有形无实,即有地震云的外形,但没有震前云的力度。震前云多出现在高空,震后云多出现在低空。当我们看见地震云时,首先要识别它是震前云还是震后云。

5. 地震云的特征

「地震云」真的有科学依据吗?

地震云的特征

6. 地震相研究

地震相是指能反映不同沉积体或地质体的一组地震响应组合。这种地震响应组合可由地震体反射外形、内部结构及地震物理参数表征[89]。通过对本区地震资料的详细研究总结出该区的地震相类型和特征如表5-1和图5-4,图5-5以及图5-6所示。
不同地震相类型反映不同沉积体的分布,因此,地震相的三维空间分布反映了沉积体系分布。通过对全区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和分析,总结本区地震相平面展布特征如下:
表5-1 老451块区地震反射类型表



图5-4 inline112,crossline186线地震剖面


图5-5 inlinel12,crossline192线地震剖面


图5-6 inline165线地震剖面

1.沙四段地震相特征
该层序体位于中生界顶面和沙三段底面之间。中生界顶面为区域不整合界面,界面上有明显的削蚀和上超。沙四段的顶面为规模较小的局部不整合,界面上有削蚀和顶超。层序体内部以杂乱反射相、杂乱丘状反射相、杂乱斜方相为主,主要分布在盆地的深洼地带,内部可见亚平行反射地震相分布。
2.沙二段、沙三段地震相特征
该层序体位于沙四段顶面和沙一段底面之间。为裂陷早期的碎屑充填沉积。地震相以上超充填、削蚀为主,其次是沿陡坡带分布的杂乱楔状、丘状等地震相。主体分布在该区的陡坡带及凹陷带。在深洼地带分布有较小的局部前积地震相。
3.沙一段地震相特征
该层序体位于沙二段顶面和东营组底面之间,并且遍布全区。在不同的构造区带,表现出不同的地震反射特征。在边界大断层的上升盘,即该区的南部,主体分布丘状、透镜状地震相;其次分布板状、上超充填状地震相,并且这些地震相延续范围较小。上超充填相主要分布在凸起的边坡部位,是主要的储层部位。在陡坡带分布的地震相有:上超充填、楔状、板状地震相,并且这些地震相延续范围大,既是有利的生油岩层又是较好的储层。北部深洼陷区带地震相有席状、充填状,是本区最有利的生油地带。

7. 地震源研究

我们遵循岩石力学与构造应力场的思路方法,通过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活动变化图像研究,分析单个地震源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中的位置、孕育、形成、发生、发展、演化及其相关的各种效应的全过程,进行地震预报。按地震源发展演化的时间进程,可以划分出:震前、震时、震间、震后诸阶段。

地震源研究

8. 地震云是怎样的

朋友,您一定读过《看云识天气》这篇文章吧,可是您是否知道,看云也能识地震呢?  您可能不信,早在17世纪中国古籍中就有“昼中或日落之后,天际晴朗,而有细云如一线,甚长,震兆也”的记载,1935年我国宁夏的隆德县《重修隆德县志》中记载有“天晴日暖,碧空清净,忽见黑云如缕,婉如长蛇,横卧天际,久而不散,势必为地震”  但是,世界各国对于地震云的研究还是最近几年的事,其中以我国和日本处于领先地位,我国对地震云的研究始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之后,目前成功的例证有十余个,日本利用地震云预报地震成功的例证有上百个,有趣的是,首先提出“地震云”这个名字的不是地震学者,而是一政治家,他就是日本前福冈市市长键田忠三郎,他曾经亲身经历过日本福冈1956年的7级地震,并且在地震时亲眼看到天空中有一种非常奇特的云,以后只要这种云出现,总有地震相应发生,所以他就把这样的云称为“地震云”。  那么,什么样的云才是地震云呢?这种云的最大特点在于“奇”,与一般的云有着明显的区别。  蔚蓝的天空中有时会留下一条飞机的尾迹,常见的条带状地震云很像飞机的尾迹,不过更加厚实和丰满些,它一般预示震中处于云向的垂直线上。  另外有一种辐射状的地震云,则有数条的带状云同时相交在一点,犹如一把没有扇面的扇骨铺在空中,云的交点垂直于地面就是震中所在地。  此外还有一种条纹状地震云,形似人的两排肋骨,根据此云判断震中较为复杂。  地震云出现的时间以早上和傍晚居多,地震云持续的时间越长,则对应的震中就越近,地震云的长度越长,则距离发生地震的时间就越近,地震云的颜色看上去越令人恐怖,则所对应的地震强度就越强。  目前,对于地震云的形成原因众说纷谈,虽然各有道理,但是都不能完整的解释地震前出现的这种现象,所以至今还是个谜,而且地震本身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所以预报地震,最好采用综合法。  云是大地的脸,它不会撒谎,辽阔的天空,您可以纵情的观云,朋友,您愿意亲眼目睹地震云并且试图预报地震吗?
求采纳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