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正确的打座资势,请佛教的朋友帮下忙,走少点弯路,最好有图解

2024-05-10

1. 求正确的打座资势,请佛教的朋友帮下忙,走少点弯路,最好有图解

初学从哪里学起,我想您不会从别人那得到统一的标准答案。关键看您自己是为什么要学佛。
我的建议是先看一些佛法常识的著作,对佛教有个整体全面的认识,之后再去阅读三藏经典,才不至于事倍功半。然后找出适合自己的修行方法。
在学习和修行的过程中,如果有善知识的指导是非常有帮助的。 

至于打坐的姿势和方法,佛教经典中有很多可以参考,如《童蒙止观》等。以下节选自《掌中解脱》:
1、双足应结“金刚跏趺”,或半跏趺等均可;
2、二手结定印,右手在上、左手在下,大拇指相抵,置于脐间;
3、腰应挺直,各脊椎骨应当如铜钱上下重叠一般地保持垂直。
4、牙齿和嘴唇不要故意闭拢或张开,应保持自然:舌尖抵住上颚,这样作就不会有口干的毛病,也可以防止在入定时滴口水等;
5、头应前倾,下巴内收,略抵喉结;
6、[眼观鼻端]一语,实际上是指能见鼻的两侧即可,这有易断沉没与掉举的关要,有人修定时闭目而住,这样做是不对的;
7、二肩当保持水平,不可一高一低,此即“毗卢七法”。
具体的禅修方法您可以参考下文:
http://hi.baidu.com/%D7%EE%CA%A4%D7%D3/blog/item/f1a9931b76adcb03413417a6.html
禅修在佛法中很重要,但并不是修行的全部,应该系统完整的修习戒定慧三学。

求正确的打座资势,请佛教的朋友帮下忙,走少点弯路,最好有图解

2. 佛教打坐

【禅病】 

(术语)谓一切之妄念也。妄念为禅定之病魔。圆觉经,闻佛说我,人,众生,寿命四相之过曰:‘大悲世尊快说禅病,令诸大众得未曾有,心意荡然获大安稳。’【又】修禅定人种种之病魔也。藏中有治禅病秘要法二卷,详说其病相及治法。 
FROM:【《佛学大辞典》(丁福保编)】
 
《治禅病秘要法》简介二卷。北凉安阳侯沮渠京声译。北凉是两晋和隋朝之间十六国之一,历二主,自公元397至439年(一说401-439年)。沮渠,音jǔ qú,复姓。原为匈奴官名,后遂以为姓氏。本经又名《治禅病秘要经》、《禅要秘密治病经》、《治禅病秘要法经》、《治禅病秘要》。收录于《大正藏》第十五册。目前永乐北藏、乾隆大藏经的扫描版均见于网络,可见全部经文。本经主要在说明行者于阿练若处修禅定时,心身发生种种问题时的对治法。共有十二法:(1)治阿练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2)治噎法;(3)治行者贪淫患法;(4)治利养疮法;(5)治犯戒法;(6)治乐音乐法;(7)治好歌呗偈赞法;(8)治水大猛盛,因是得下法;(9)治因火大,头痛眼痛耳聋法;(10)治入地三昧,见不祥事,惊怖失心法;(11)治风大法;(12)初学坐者,鬼魅所著,种种不安,不能得定治之法。根据本书《后序》所述,本经乃沮渠京声在于阗国衢摩帝大寺金刚阿练若住处,由天竺比丘佛陀斯那所授而忆诵于心。南朝宋代孝建二年(455)九月,沮渠京声于竹园精舍书出此经。依此,《出三藏记集》卷二等诸录皆说此经于孝建二年译出。但是,依《出三藏记集》卷十四〈京声传〉所载,彼由于阗归河西时已译出此经。及至北凉灭亡,京声南奔入南朝宋(元嘉十六年,439)。南朝宋代孝建二年,因竹园寺比丘慧璇之请而传写。全书共有五卷。若依此说,则本经在孝建以前即已译出。又,在本经起始处的“治阿练若乱心病之七十二种法”题下,附记有‘尊者舍利弗所玄问,出杂阿含阿练若杂事中’之句。唯现有《杂阿含经》中缺乏相当于此部分的记载。治行者贪淫患法节录自《治禅病秘要法》。文本依照《永乐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经》,二版本实质文字一致(《乾隆版大藏经》是以《永乐北藏》为基础修订;原文无标点)。复次,舍利弗,若行者入禅定时,欲觉起,贪淫风动;四百四脉,从眼至身根,一时动摇;诸情闭塞,动于心风,使心颠狂。因是发狂,鬼魅所著,昼夜思欲。如救头然,当疾治之。治之法者,教此行者观子藏。子藏者,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九十九重膜,如死猪胞。四百四脉,从于子藏,犹如树根,布散诸根,如盛屎囊。一千九百节,似芭蕉叶。八万户虫,围绕周匝。四百四脉,及以子藏,犹如马肠,直至产门,如臂钏形团圆大小,上圆下尖,状如贝齿,九十九重。一一重间,有四百四虫。一一虫有十二头十二口。人饮水时,水精入脉,布散诸虫,入毗罗虫顶,直至产门。半月半月,出不净水,诸虫各吐,犹如败脓。入九十虫口中,从十二虫六窍中出,如败绛汁。复有诸虫,细于秋毫,游戏其中。诸男子等,宿恶罪故,四百四脉,从眼根布散四支,流注诸肠。至生藏下。熟藏之上,胏腧肾脉,于其两边,各有六十四虫。虫各十二头,亦十二口。婉绻相著,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甚。至阴藏处,分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叶,有一千二百脉。一一脉中,生于风虫,细若秋毫,似毗兰多鸟嘴。诸虫口中,生筋色虫(此虫形体似筋,连持子藏。能动诸脉,吸精出入。男虫青白,女虫红赤),七万八千,共相缠裹,状如累环,似瞿师罗鸟眼。九十八脉,上冲于心,乃至顶髻。诸男子等,眼触于色,风动心根,四百四脉,为风所使,动转不停。八万户虫,一时张口,眼出诸脓,流注诸脉,乃至虫顶。诸虫崩动,狂无所知,触前女根。男精青白,是诸虫尿,女精黄赤,是诸虫脓。九十八使,所熏修法。八万户虫,地水火风,动作作此。告舍利弗:若有四众,著惭愧衣,服惭愧药,欲求解脱,度世苦者,当学此法,如饮甘露。学此法者,想前子藏,乃至女根,男子身分,大小诸虫,张口竖耳,嗔目吐脓。以手反之,置左膝端,数息令定。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此想成已,置右膝端,如前观之。复以手反之,用覆头上,令此诸虫众不净物,先滴两眼,耳鼻及口,无处不至。见此事已,于好女色,及好男色,乃至天子天女,若眼视之,如见癞人,那利疮虫,如地狱箭,半多罗鬼神状,如阿鼻地狱猛火炽热。应当谛观自身他身,是欲界一切众生,身分不净,皆悉如是。告舍利弗:汝今知不,众生身根,根本种子,悉不清净,不可具说。但当数息,一心观之。若服此药,是大丈夫,天人之师,调御人主。免欲淤泥。不为驶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淫泆不祥幻伪妖鬼之所娆害。当知是人,未出生死,其身香洁,如优波罗,人中香象。龙王力士,摩醯首罗,所不能及。大力丈夫,天人所敬。告舍利弗:汝好受持,为四众说,慎勿忘失。时舍利弗,及阿难等,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注解】1. 子藏:妇女子宫。2. 在生藏下,熟藏之上:《修行道地经》(西晋竺法护译)卷第三说“尔时修行当观饭食。设百种味及秽麦饭。在於腹中等无有异。举食著口。嚼与唾合。与吐适同。若入生藏。身火煮之。体水烂之。风吹展转。稍稍消化。堕於熟藏。坚为大便。湿为小便。沫为涕唾。”参考这一食物消化过程的叙述,所谓生熟是指食物进入消化道后的所起的变化。初步消化时是“生”;食物被充分消化后,成为即将排出的粪便时,是“熟”。3. 八万户虫:虫,包括人体内的各种微生物。户,一家称一户。量词,用以计户数。八万户,形容虫数极多。4. 臂钏:一种套在上臂的环形首饰。5. 上圆下尖,状如贝齿:贝齿,为宝贝科动物蛇首眼球贝、山猫及可拉伯绶贝的贝壳。例如,阿文绶贝贝壳的背面为褐色或淡褐色,具棕褐色纵横交错的断续条纹,两侧缘灰褐色,可见紫褐色斑点。唇周具紫褐色,齿质坚硬。6. 毗罗虫:正法念处经卷第六十六,身念处品第七之三说“复有十虫行于黄中。一名黑虫。二名苗华虫。三名大谄曲虫。四名苏毗罗虫。五名乌虫。六名大食虫。七名行热虫。八名大热虫。九名食味虫。十名大火虫。如是等虫行于阴中。”其中第四苏毗罗虫名称类似。7. 半月半月:本经其他部分曾有“刹那刹那”的说法,此处的“半月半月”,可能是语气上的强调。8. 胏腧肾脉:胏有两个含义:(1) 发音为zǐ ,剩余的食物,干肉;亦特指连骨的干肉。(2)发音为fèi,意同“肺”。胏腧,《永乐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经》经文后附注,均注释为“肺腧”,认为指肺经的腧穴。但古印度的气脉学说与中国不同,应当没有这一说法。肾脉,可能是指输尿管。考虑下文有“状如指环。盛青色脓,如野猪精,臭恶叵甚。至阴藏处,分为三支。二支在上,如芭蕉叶”,“状如指环”对应解剖学中男性输精管的位置,“至阴藏处”应当是指在男子尿道、生殖器处,此处输精管连接精囊。两侧精囊和输精管延伸出射精管,射精管到达前列腺内的开口,最后进入尿道。所以,是"二支在上",剩下的一支就是下面的尿道。9. 婉绻相著:婉,wǎn 曲折;绻,quǎn,弯曲。10. 臭恶叵甚: 叵 pǒ,  多,甚。通“颇”。     8. 毗兰多鸟嘴:毗兰多,又作毗兰,国名。佛于此国受毗兰若婆罗门之请。三月安居。但食马麦。毗兰多鸟,外形不详。11. 瞿师罗鸟眼:古印度有瞿师罗园,曾修建精舍。瞿师罗鸟,外观不详。但据下文“状如累环,似瞿师罗鸟眼”,可知此鸟眼应有多个环形。12. 九十八使:九十八种烦恼。13. 一千九百九十九过观:观修一千九百九十九次。过,次,回,遍。14. 先滴两眼:《永乐北藏》及《乾隆版大藏经》扫描版均为“先滴两眼”。部分文本版本为“先适两眼”,应为转换时的文字错误所致。15. 半多罗鬼神状:半个多罗树高度的鬼神。即大约三十多尺高。观想成就后,见到欲界天子天女,也是体内外遍布大小诸虫,看起来就像半个多罗树高度的鬼(因为天人身体高大)。16. 免欲淤泥:免欲于淤泥。虽然身处淤泥一般的五浊恶世之中,却能免于贪欲的困扰。17. 不为驶水恩爱大河之所漂没:驶,疾也。不会被湍急的恩爱大河淹没,而迷惑心性。18. 淫泆不祥幻伪妖鬼之所娆害:泆,yì, 古同“逸”。娆,rǎo,烦忧,扰乱。19. 其身香洁,如优波罗:优波罗,花名。20. 摩醯首罗:指大自在天。

3. 佛教怎么打坐

打坐修行之前先要离盖。盖(nãvaraõa),是障盖、障碍的意思。正如找到了要去一个地方的路,但是路上有很多障碍,诸如荆棘、石块、树干、树枝等挡住了去路,要顺利地走这条路的话,先要把这些路障清除掉。同样地,我们要修习任何的业处,特别是修习止业处的时候,首先要离盖。这里的盖是心的障盖,内心的烦恼。
盖一共有五种,称为“五盖”。它们依次是:
1、欲贪;
2、瞋恚;
3、昏沉睡眠;
4、掉举追悔;
5、疑。
它们是七种不善心所,即:
1、贪心所;
2、瞋心所;
3、昏沉心所;
4、睡眠心所;
5、掉举心所;
6、恶作心所;
7、疑心所。
当我们去除了这些对禅修的心理障盖之后,还应当注意避免一些外在的干扰。在《清净道论》中提到十种安止善巧的第一种就是使内外的事物清净(vatthu-visadakiriya):头发太长、指甲太长、衣服肮脏、住所污秽等都会干扰禅修。禅修的环境也很重要,不能嘈杂,在吵杂的地方很难禅修。应当少事务、少责任。假如有很多的事情要做,一天到晚都忙个没完,哪里还能抽空禅修?!想要禅修,要选择好的地方、好的环境,外部条件是禅修的保障。
 
除了禅修环境之外,人际关系也很重要。
佛陀在《增支部》里教导五种适合禅修的条件:
1、青春;
2、健康;
3、衣食易得;
4、国泰民安;
5、僧团和合。(A.5.54)
这五个条件是适合禅修、精进的。第四和第五都谈到了人际关系的和谐:人人和睦,欢喜无诤,大家没有争斗,没有攻讦,没有仇恨,彼此之间不会互相对抗、互相排斥、互相制造痛苦。大家共同营造一个良好的禅修气氛,对我们禅修是很有帮助的。没必要对别人的言行举止产生不满。如果随喜他人的禅修成就,你自己也在造很强的善业。如果别人禅修有成,或者别人正在精进禅修,你就前去干扰别人;虽然你现在干扰别人可以得逞,但是你所造下的业以后也将会成为你禅修的障碍。
禅修条件准备妥当之后,就可以投入禅修了。
在具体实修方面,想修习入出息念,要找一个安静的地方。在禅修的时候,注意座位也有一些要求。可先找一个通风、适合的位置,然后再找一个舒适的垫子。垫子不要太硬,也不要太软,硬度适中,把臀部垫高一点。为什么呢?如果一个人直接坐在地上的话,他的身体重心为了达到平衡,慢慢地上身就会往前倾。如果臀部能够稍微垫高一点,这种情况就能改善。建议大家可以垫大约4指高,或者更高一点,这样的话身体就能够保持重心的平衡,而且容易坐得久。
一、结跏趺坐
对于坐姿,建议大家用双盘。如果双跏趺坐不行的话不要硬撑,单盘也可以。有些人可能天生就不能够盘腿,那么散盘也可以。对于肥胖的人来说,即使是散盘也不行,那么他可以把一只脚放在前面,一只脚放在后面。总之,对于坐姿要注意两个要点:
1、坐得舒适
坐姿不舒服容易产生疼痛。假如坐姿不舒适,心会一直放在姿势上,放在身体的苦受上,这种苦受会干扰你的专注力。因此,在坐姿方面要坐得舒服。坐姿舒适,就不容易产生痛、麻、痒、痹等身体的苦受。
 
2、持久
不要动来动去,频繁换腿,10分钟换一次腿,15分钟又换一次腿……当定力培育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是很忌讳换腿的;一旦换腿之后,定力很可能就开始走下坡路了。所以在开始禅修时,选择一种舒适的姿势持续地坐,能够坐一个小时就坐一个小时,能够坐一个半小时就坐一个半小时,尽量不要换腿。
当然,如果腿确实痛到已经妨碍你没办法继续禅修的时候,还是可以换腿的,但这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进行,不要在稍微感觉到有点痛、有点麻就换腿。假如你换来换去养成了习惯,比如说才坐了半个小时就换腿的话,那么,每次当你坐到差不多半个小时左右腿就开始痛了。
想要突破这一点,应当学习忍耐。当你觉得腿痛、想换腿时,你应当下决心对自己说:“且让我再坐多10分钟才换腿。”然后就忍多10分钟,10分钟后再换腿。如此经过大约四、五座的忍耐,你就能持续地坐40分钟了。能坐40分钟后,再增加到50分钟、一小时等等。一点一点慢慢地增加,不久你就能克服腿痛的困扰。
同时,腿痛的时候不要去注意腿的苦受。当腿发生疼痛、酸麻时,它会将你的心拉过去。如果你去注意腿痛的话,不仅身体感受着痛,连心也会受到影响,痛上加痛,这是很不明智的做法。正确的做法是:你应当用更强的精进力把心拉到业处上——鼻端一带的呼吸——不要让腿痛吸引你的心!在腿痛的时候,你的呼吸会加速,那时可以用快速数息法,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呼吸,从1数到8或10。要对自己说:“不数到80或100决不放腿!”
因此,在禅修的时候要注意让自己坐得舒服、舒适,但是又不能过于舒适,太舒适心容易放逸,容易昏昏入睡。坐的时候应当保持中道,既不要让自己的身体产生剧烈的苦受,也不应当过分舒适。就好像有些人喜欢躺在床上专注,他躺着躺着就变成在修“睡禅”,而不是在修入出息念了。
在禅坐的过程中,如果腿的疼痛确实已经影响到自己的禅修、干扰到自己的专注,还是可以换腿的。在换腿的时候也必须保持正念,不要一想到换腿立刻就发生动作,应当慢慢地觉知我要换腿,然后轻轻地换腿,当腿一换完,就回到自己的业处,回到鼻息上。这是对坐姿的要求和对腿痛的解决方法。
总之,坐得舒适、持久是为了帮助我们提升定力。坐好了,就应该专注业处,不要在腿上花太多的时间。
二、正直其身
1、正——正而不歪
身体不要歪向一边,头也不要歪。有的禅修者坐久了,身体不知不觉会往一边歪;有的人坐久了,头就会往一边歪,这和他们的呼吸以及个人习惯有关系。但是无论如何,刚开始坐的时候,身体和头部应该保持端正,不要歪斜。
 
2、直——直而不曲
上身保持自然平直,不要弯曲,避免脊椎骨弯曲和压到胸口。如果禅修者弯着腰禅修的话,不久之后就会产生胸闷、胸痛等问题。假如养成习惯,不但胸部容易憋气,而且连走路也会像驼背一样。
在《大念处经》中讲到坐姿要“保持其身正直”。《清净道论》里也有解释。保持身体的正直意味着脊椎骨既不要像弓箭的弓一样弯曲,也不要像箭一样绷直。像弓一样叫做弯曲,不叫正直;像箭一样叫做绷直,也不叫正直。正直是指自然的直,而不是挺直。假如绷直、挺直久了,腰背这一带地方会难受,甚至会酸痛。我们要用自然的坐姿保持上身正直,正而不歪,直而不曲。
保持上身的正直,还要调整脖子和头的关系。头不要太低,也不要太仰。有些人在禅修的时候头慢慢地会仰起来,或者会耷拉下去,这和他个人的呼吸有关。如果他吸气长,呼气短,头慢慢地就会往上仰;如果他吸气短,呼气长,头慢慢地就会耷拉下去。
有些禅修者坐着坐着,脸就会歪向一边,这些现象也和他的呼吸有关。有时候我们两个鼻孔的出气是不同的。如果是左边出气,他的头慢慢就会往右边歪。往左边歪也同理。另外,这和一个人的习惯也有关系。如果你发觉身体老是爱往一边倒,或者头爱往一边歪,警觉到之后就应当纠正过来,养成身体保持正直的习惯。如果歪惯了,久而久之脊椎骨就会受压畸变,造成因为禅修姿势不正确而带来的没必要的毛病。
身体保持正直的最好方法是从鼻梁一直到肚脐处能够成一条垂直线。保持上身正直之后,你的手怎么放都可以,既可以叠掌,也可以垂在两脚前,或者放在膝盖上,只要觉得自然就行,不要造作。总之,头、颈、身、手、脚都要保持自然、舒适的状态。然后把眼睛闭上,不要睁着眼睛,也不要微微睁开眼睛,要闭着眼睛来禅修。
在禅修之前,还可以检查身体是否会绷紧?有哪些地方还没有放松?有些禅修者在禅坐的时候,头、颈部不知不觉会绷紧,久而久之会造成头、颈等部位疼痛、僵硬等,甚至想到禅修都会感到害怕。
所以,在开始禅修前应先检查身体是不是已经处于柔软的状态。这里所说的柔软并不是软绵绵的柔软,更不是软弱,而是说身体处于轻松、自然、舒服、适合禅修的姿势与状态。
 
当身体处于自然、放松的状态之后,再把妄念纷飞的心收回来,不要追忆过去,也不要计划未来,把所有跟禅修无关的东西、外缘都先放下,决意回到当下,回到自己的禅修业处。
攀缘的心、散乱的心和我们的业处是不相应的,唯有专一、平静的心才和我们的业处相应。所以,不要用一颗与禅修不相应的心来专注呼吸,要让心处于平静、自然、清净、无杂染的状态。等内心具足禅修的素质之后,再把正念确立在鼻头、人中或嘴唇上方这一带区域,让心只专注进出于这一带区域的呼吸。
 
 
第六节、确定所缘
“置念于面前”——让心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的呼吸上。这里的“面前”是指业处。什么是业处呢?
业处,巴利语kammaññhàna。kamma,古代依梵语karma音译成羯磨,巴利语为kamma,意为业,也即是工作、造作的意思。kammaññhàna的ñhàna有几种意思,可以是理由、原因、道理,以及场所、地方、住处、状态等意思,在这里作场所、地方解。因此,kammaññhàna直译为业处,意为工作的地方。什么的工作呢?心的工作!心在什么地方工作呢?在鼻孔出口处这一带工作,鼻孔出口处这一带的呼吸就是我们心工作的地方。
一般上来说,业处也可以理解为平时所说的法门。法门,巴利语dhammapariyàya,即禅修的方法。
在修习入出息念的时候,业处有三种意思:
1、禅修方法——通过专注呼吸藉以培育定力的方法叫做入出息念业处。在此,业处即是修行的法门。
2、呼吸本身——呼吸本身就是业处。因为心是取呼吸为工作的对象,所以把心专注在呼吸上就是我们的业处。说到要专注业处就是指专注自己的呼吸。
3、鼻头一带区域——当我们说在业处专注呼吸时,即是说在接触点这一带区域专注呼吸。鼻头、人中这一带区域也可以叫做业处。
因此,业处有三种理解方法:第一种是指专注呼吸的修行方法;第二是指呼吸本身;第三是指呼吸进出的这一带区域。
 
当我们做好了身心的准备之后,就可以在鼻头这一带区域觉知呼吸。不过,气息的入出口处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觉知呼吸的时候,有些人可能会感觉到左鼻端这边的呼吸会明显一点,那就在左鼻端这边,没关系,只要能够感知到呼吸就行;如果在右鼻端这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就在这边去觉知;有些人在人中这个地方,也就是嘴唇到鼻头中间这一段可以感知到呼吸,也没关系,很好;有些人在嘴唇上方可以感觉到呼吸,没关系,都可以;有些人在鼻头这一带的整个区域都可以感知到呼吸,那也很好。因为每个人的气息强弱程度不同,或者每个人对气息的敏感度不同,所以无论是在嘴唇上方也好,在鼻孔出口处也好,在人中也好,只要能够感觉到呼吸,就在那里觉知呼吸。
 
有人认为没必要在接触点一带区域专注呼吸,他们说只是知道呼吸就够了。这种方法是否正确呢?为什么要在鼻头接触点一带专注入出息呢?
《清净道论》中说:
ßPhuññhaphuññhokàse pana satiü ñhapetvà bhàventasseva bhàvanà sampajjati.û
“只有将念放置在[鼻头]接触点的地方修习者,才能成就[入出息念的]修习。”(Vm.223)
在这里强调,修习入出息念必须将正念安置在鼻头接触点这一带区域来专注呼吸。
同时,《清净道论》又提到,有三样东西是很重要的: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不知三法者,修习无所得;
相.入息.出息,非一心所缘,
知此三法者,修习有所得。”(Vm.227)
哪三法呢?
1、相;
2、入息;
3、出息。
这三法的关系是怎么样的呢?《清净道论》接着解释:
“比库将念置于鼻头(nàsikagge)或口相(mukha- nimitte)而坐着,不作意来与去的入息,但不是不知来与去的入息,也了知精勤及完成努力,成就殊胜。”(Vm.227)
在这里,入息就是我们的吸气,出息就是我们的呼气,相(遍作相)就是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将正念安住在鼻头或上唇这一带区域觉知入息和出息。如果有了这三样东西,我们才可以修习入出息念,培育定力才能够成功。
《清净道论》又说到:
ßTàhi ca pana satipa¤¤àhi samannàgatena bhikkhunà na te assàsapassàsà a¤¤atra pakatiphuññhokàsà pariyesitabbà.û
“另外,该具足了念与慧的比库,不应在自然触处之外去寻求其入出息。”(Vm.230)
所以,修习入出息念的正确方法是:不应离开鼻头接触点一带区域去觉知入出息。
 
还有一点很重要,是每位禅修者都必须清楚的,那就是“只应专注呼吸本身”!

佛教怎么打坐

4. 佛教如何打坐

姿势要点编辑
1、双足跏趺
先将左足置于右腿上,再将右足置左足上,称金刚坐。先将右足置左腿上,再将左足置右足 

打坐姿势(9张)
上,称如意坐。两种坐姿都可以采用,也可以在腿痛时轮换交替。如果不能双盘,便用单盘。
有人因为暂时不能打跏呋坐,在单盘的时候,下边这条腿放得很靠里,上面这条腿放上去后,膝盖是悬空的,其实这不是一个正规的姿势,因为上面的腿悬空,容易在盘腿时下盘不稳。首先要注意,整个人的身体就跟六和塔一样,是稳稳当当,由下往上是一层一层的,这是非常关键的。
有些人怀疑,盘足静坐,不但对人体的健康有碍,甚至,反而因两足的血管被压迫而致病,所以静坐久了,便有酸麻的现象。这是误解。其实,人体的健康,与腿和足有极大的关系。中国古代的道家医理,认为“精从足底生”,那是不易的至理。盘足曲膝静坐,感觉足腿的酸麻,正是说明足腿的神经与血脉并不通畅,证明你的健康已有潜在的问题。坐到某一阶段时,因为气到臀部沉不下去了,无形中脑神经紧张起来,心里就坐不住了。如果气从臀部通到大腿、膝盖,一节一节通下来,要经历过痛、痒、麻、胀、冷、热、最后等气一走通,痛麻就好了。人体的两足,好像人参的枝叉,所以把两足盘曲起来,等于把一株人参或松枝卷曲成结,使它的生发能力,不致再向外面分散;返归根本而培养它的本源,因此使其本身更加健壮。所以盘足曲膝,不但无妨人体的健康,而且从适当的练习开始,对于健康长寿,是绝对有利而无害的。《内经》中提到,婴儿的气是在两腿。人到了中年,两腿的力量就减弱了,腿的活动也无形中减少了,喜欢坐在沙发上,常常休息自己的两腿。到了老年,更不堪设想,坐在沙发还不够,两条腿还要翘在桌子上才行,因为人体是从脚下面开始衰老的,人的死也是逐渐进行的,由脚开始而上行。
2、脊直
人在禅坐的时候,脊柱垂直是关键。臀部应垫一个两、三寸高的软垫,从大腿根部到膝盖是向下倾斜的,让两个膝盖触地作为支撑点,膝盖不可悬空,以自己觉得重心稳,无前倾后仰的感觉为原则。然后包腿,包腰,包自己后面的风池穴。天冷的时候,有些人还需要包头。上体自然正直,不前俯后仰,百会穴与会阴穴成垂直一线,但务必放松自然,须知松则气顺,经脉舒畅;僵则气滞,有碍气血流通。只有全身内外放松,才能给入静创造条件。屁股的姿势是微微往后外翘的,从侧面看,整个脊柱是在类似于屁股跟腿的中间的位置,坐着就像座塔,非常匀称。有的人喜欢在打坐的时候,靠着后墙,这样身体往后仰,就没有办法像塔一样。 身体坐的姿势不是垂直的,而是斜直,是往前面倾直,也就是说尾骨是悬空的。
人身修行的特殊之处就在人身多直立, 笔直经纬与天地共振, 经脉有规律可循, 尚未完全紊乱。所以不能为畜类把脉, 因为其横生脉乱。身躯笔直不倾斜, 则督脉上乾清明, 下坤培藏, 升降有律, 任脉左右逢源, 箍束横固, 平定十方, 稳稳有度。
3、肩张
两肩应舒张下垂,但不要挺胸。修禅的人在禅坐时,双手微微抬起,肩膀微微向后摆,肩腋是内空的。从外看,肩是一条平行线;从后看,肩是圆的。
4、手结定印于脐下
把左手放在右手下面,大拇指随意有意的碰在一起,放于脐下。
5、头中正
头正,下巴稍微往前低一点点,后脑稍微向后收放,稍微压住颈部左右两条大动脉管的活动即可。最关键的地方,就是如果头是歪的,跟腰不能形成一条中空的直线,这时候最容易昏沉。人生于天地之间,本身是天地之间一灵物。由于这个中线的歪斜,天地这股正气,就落不到你身上。
6、双眼微闭
打坐时,先把两目定住了,然后再慢慢半闭眼睛,闭眼目光勿下垂,把两眼定住,一片光明,才合规矩。若是两眼向下看,绝对不能得定,只是坐着休息罢了。双目微张,似闭还开,好象半开半闭地视若无睹。目光随意确定在座前七、八尺处,或一丈一、二尺许。如平常多用眼睛工作的人,在静坐之初,先行闭目为佳。眼睛看到前面一米远的距离,这是最标准的。如果看得太远的话,就有点抬脖子了,如果看的太近的话,就有点低头了,所以说一米远的距离是最合适的,你要感觉到这个鼻子和这个肚脐形成一条线。
普通人打坐起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都很低视向下面看的,眼珠子,不对。下沉一片无明中,而且心思更乱。 眼睛好像向下面看的那样,就是后脑的视觉神经跟著向下拉,影响了大脑,反是不得安详、不得清净。所以开眼也好、闭眼也好,眼睛眼珠子平视,闭著眼皮没有关系,眼珠子也是平视。平平的不向上的,也不低下来,然后眼皮闭上,眼珠子摆正,不低下来,不向下,不向上,平正的,眼珠子还是向前面看,然后不看了。
看世界上任何的东西,要轻松不要严重,尤其眼睛要会看东西,一般人都要看花,看风景,把那个神,眼神看到好的花,都盯到花的上面去,错了。像杭州风景那么美,你出去看风景啊,叫风景跑到你眼睛里头来,看花要把花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看山水要把山水的精神收到我的眼神里头来,不要把自己的精神放到山水上,放到花上,它没有用处,你也没有好处。打坐时,闭上眼睛也不要用力看。
7、舌舔上腭
舌头前半部轻微舔抵上腭,犹如还未生长牙齿婴儿酣睡时的状态,在修道被称为“搭桥”。搭什么桥?人身有365个大穴,对应地球公转太阳一周。地球公转太阳一周是365天,易数以9为最大,以9归真,所以人身每个穴位应填满9口真气。一天十二时辰,一时辰六刻钟,每刻钟二十分钟,即每二十分钟为一座。人坐禅时,六根清静,心志既不散乱也不昏沉时,每一刻钟能化一口真气。当真气化生时,由督脉上行百会再下行到口腔时,会化成一口清而甜的津液(口水),把这口津液渡咽下去,胜过服一支人参,补益身之四大五行五脏六腑,推动百脉千经。
这是我们做功夫到一种境界的时候,从头顶起,从脑下垂体下来的一种甘味的液体,从头顶下来,也就是俗称的“甘露灌顶”,吕纯阳诗中有“白云朝顶上,甘露洒须弥”表达这个境界。此时应用吞律法将津液吞入腹内。即舌顶上腭不动,伸直舌头,将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喷呛时引颈吞下。这样引吞,可直接入任脉,化为阴精,是造精之捷径,健身之妙法。
如果化生的津液多,说明你这一座是有效的,如果玉液没有,说明散乱或者昏沉,没有多大效果。比如人的思想散乱一天,一天口都是干的。人睡觉睡一天,口也是干的。只有心既不散乱又不昏沉时,真气元气才能化生。初坐禅时,未入真定前,如果心处于不散乱又不昏沉时,一刻钟能化满满一口玉液。

5. 佛教如何打坐

初学打坐非常简单,死记三个词六个字:调身·调息·调心
  一、调身分四个要点:盘腿而坐(双盘最佳,其他姿势也可以)。注意①上身正直(可以在头上放一碗水不洒落,以此作为感觉);②舌顶上腭(形成身体内循环,5-10分钟舌根底下即有口水渗出,可轻轻咽下);③嘴角含笑(就像寺院佛菩萨露出的“婴儿笑”);④双眼微闭(留一线光,避免瞌睡,即“眼观鼻,鼻观心”);
  二、调息:把全部精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一呼一吸为1,心中计数,从1数到9,从9数到1,如是循环不已;
  三、调心:禅修的诀窍是“以一念抵万念”,因此禅坐入门第一阶是“数息”,一旦出现①数错了②数忘了③数过去了就从头开始,把自己的心念牢牢系在“数息”这个念头上。
——看看,禅坐入门就是如此So Easy,小伙伴们都来试一试吧!当您坐到1小时,数息全部准确不出错,那么禅修院幼儿园的小班,您就毕业了!

佛教如何打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