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分为哪些?

2024-05-11

1. 鼓室分为哪些?


鼓室分为哪些?

2. 鼓室的鼓室大致可分为六壁

 鼓室胆脂瘤大部分是由于慢性卡他性中耳炎引起鼓室外长期负压而形成的,通常临床上称其为后天性原发性胆脂瘤。这种胆脂瘤其实不是真正的肿瘤,而是上皮细胞脱落得不到及时清除逐渐堆集而成的,类似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破坏周围的骨质。向上进一步即可侵及中颅凹,甚至并发颅内并发症。

3. 鼓室内的结构有哪些

鼓室的结构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构成。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鼓室的容积1~2ml,鼓室内面衬有黏膜,腔内含有听骨、韧带、黏膜皱襞、肌及神经等结构。

扩展资料
通常临床上将鼓室看成具有6壁的腔隙。
1、外侧壁:鼓室外侧壁分膜部和骨部两部分。膜部为鼓膜,是鼓室外侧壁主要部分。骨部为鼓膜周边的骨性外侧壁,主要由骨性鼓环和鼓室盾板构成。
2、上壁:上壁即鼓室盖,或称鼓室天盖,鼓室凭此骨板与颅中窝相隔。鼓室盖上有岩鳞裂,一般2岁以后才闭合,故小儿患急性中耳炎时可出现脑膜刺激症状。正常情况下鼓室盖位于眶下缘与外耳道上缘连线之上5~10mm,否则为鼓室盖低位。
3、下壁:下壁称颈静脉壁,为一狭窄的薄骨板将鼓室与颈静脉球隔开。鼓室下壁的表面不规则,有很多气房,在靠近后份有一个明显的突起,称为茎突隆凸,与茎突根部相对应。
4、前壁:前壁有颈动脉壁,上宽下窄。上部有鼓膜张肌半管及位于其内的鼓膜张肌,其下为咽鼓管鼓口,鼓室借此与鼻咽相通。两管之间有薄骨片相隔,此骨片向后向外延伸形成匙突。
5、后壁:后壁又称乳突壁,上宽下窄,面神经垂直段通过此壁之内侧。后壁上段相当于上鼓室的后壁有一小孔,为鼓窦入口,上鼓室借此与鼓窦相通。鼓窦入口之内侧有外半规管隆凸,鼓窦入口之底部、适在面神经管水平段和垂直段相交处之后方,有一容纳砧骨短脚的小窝,叫砧骨窝。
6、内壁:为内耳的外侧壁,其结构与内耳的迷路系统有关。有如下结构:鼓岬系由耳蜗基底转的起始部向外隆起形成,其表面有一沟槽,有鼓室神经通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鼓室

鼓室内的结构有哪些

4.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鼓室作用是将声音传入内耳,放大声音,调节声音大小,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

扩展资料:鼓膜为一半透明的薄膜,呈凹面向外的浅漏斗状,成人鼓膜上下径9~10mm,前后径8~9mm,厚度约0.1mm,周边与中央部较厚,中间区域较薄。
鼓膜坐落在鼓沟中,其平面向前外下倾斜,与外耳道下壁和前壁各成45~55°角,与外耳道上壁约成140°钝角。锤骨柄包埋在鼓膜中并将鼓膜向内牵拉,因此鼓膜略上内凹陷而呈浅漏斗状。
鼓膜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紧张部为主要部分,其边缘增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于鼓沟中,松弛部又称Shrapnell膜,位于紧张部上方,略成三角形,无纤维软骨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鼓室

5. 鼓室的作用是?

鼓室作用是将声音传入内耳,放大声音,调节声音大小,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室介于外耳与内耳之间,是颞骨岩部内的一个不规则的小气腔,其外侧壁为鼓膜,内侧壁即内耳的外壁。 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两块肌肉、一根神经和与大气压力相等的空气。三块听小骨,自外向内依次为锤骨、砧骨和镫骨。 锤骨头和砧骨体形成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并借韧带与上壁相连。锤骨柄细长,末端附着于鼓膜脐上。砧骨长脚与镫骨小头形成关节,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边缘。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 在声音的空气传导过程中,鼓膜和三块听小骨组成的听骨链作用最大。因为鼓膜为一层薄薄的膜状物,它的振动频率一般与声波一致,最能感应声波的变化,并且能把声波的能量扩大17倍。而听小骨以最巧妙的杠杆形式连接成听骨链,又把声音能量提高了1.3倍。 当声波振动鼓膜时,经听骨链使镫骨在前庭窗上不断摆动,将声波传入内耳。 鼓膜和听骨链的活动还与两块小肌作用有关,两块小肌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可使鼓膜紧张;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以调节声波。这两块肌共同作用,可使听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听骨链运动幅度减小,阻力加大,使外来的声波减弱,对内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鼓室的作用是?

6. 与鼓室相通的结构和部位有哪些

外耳道与中耳之间是有鼓膜隔着的,外耳不直接与鼓室相通。鼓室和鼻咽部间有咽鼓管,这是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关于耳鼻喉疾病的更多问题可以咨询潍坊耳鼻喉的官方在线专家。

7.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鼓室作用是将声音传入内耳,放大声音,调节声音大小,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
鼓室是中耳最主要的部分,由颞骨岩部、鳞部、鼓部和鼓膜围成,与矢状面近于平行的扁平腔隙。向前借助咽鼓管与鼻咽部相通,向后借助鼓窦入口与鼓窦及乳突气房相通,内侧借鼓岬、前庭窗和蜗窗与内耳相邻,外侧借鼓膜与外耳道相隔。
鼓室分上鼓室、中鼓室、下鼓室、后鼓室,鼓室上下径约15mm,前后径与上下径相近,横径(内、外宽度)在上鼓室约6mm、下鼓室约4mm,中鼓室最窄,在鼓脐处仅为2mm。

扩展资料:鼓膜为一半透明的薄膜,呈凹面向外的浅漏斗状,成人鼓膜上下径9~10mm,前后径8~9mm,厚度约0.1mm,周边与中央部较厚,中间区域较薄。
鼓膜坐落在鼓沟中,其平面向前外下倾斜,与外耳道下壁和前壁各成45~55°角,与外耳道上壁约成140°钝角。锤骨柄包埋在鼓膜中并将鼓膜向内牵拉,因此鼓膜略上内凹陷而呈浅漏斗状。
鼓膜分为紧张部和松弛部两部分,紧张部为主要部分,其边缘增厚形成纤维软骨环附于鼓沟中,松弛部又称Shrapnell膜,位于紧张部上方,略成三角形,无纤维软骨环。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鼓室

鼓室的作用是什么?

8. 鼓室的鼓室

内侧壁上有两个小孔:上方的孔呈卵圆形,通向内耳的前庭,称前庭窗(fenestra vestibuli),被镫骨底封闭;下方的孔为圆形,与耳蜗的起始部相接,称蜗窗(fenestra cochleae),活体时被第二鼓膜封闭,此膜对耳蜗内的外淋巴的波动具有缓冲作用。鼓室的上壁由颞骨岩部前外侧部形成,该处骨板较薄,若鼓室疾患易波及颅内。鼓室内含有三块听小骨、两块肌肉、一根神经和与大气压力相等的空气。三块听小骨,自外向内依次为锤骨(malleus)、砧骨(incus)和镫骨(stapes)。锤骨头和砧骨体形成关节,位于鼓室上隐窝内,并借韧带与上壁相连。锤骨柄细长,末端附着于鼓膜脐上。砧骨长脚与镫骨小头形成关节,镫骨底借韧带连于前庭窗的边缘。三块听小骨连接成一个曲折的杠杆系统,称听骨链。当声波振动鼓膜时,经听骨链使镫骨在前庭窗上不断摆动,将声波传入内耳。鼓膜和听骨链的活动还与两块小肌作用有关,两块小肌为鼓膜张肌和镫骨肌。鼓膜张肌收缩时,可使鼓膜紧张;镫骨肌收缩时,牵拉镫骨,以调节声波。这两块肌共同作用,可使听骨之间的连接更加紧密,听骨链运动幅度减小,阻力加大,使外来的声波减弱,对内耳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