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什么影响?

2024-05-10

1.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什么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又称世界金融危机、次贷危机、信用危机,更是指全球金融资产或金融机构或金融市场的危机。具体表现为全球金融资产价格大幅下跌或金融机构倒闭或濒临倒闭或某个金融市场如股市或债市暴跌等。比如1930年引发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危机和2008年9月15日爆发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的金融危机。全球金融危机的发生,给世界经济带来严重影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秩序。以美国次贷危机为例,从其直接影响来看,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众多收入不高的购房者。由于无力偿还贷款,他们将面临住房被银行收回的困难局面。美国次贷危机最终引发了波及全球的金融危机。2008年9月,雷曼兄弟破产和美林公司被收购标志着金融危机的全面爆发。随着虚拟经济的灾难向实体经济扩散,世界各国经济增速放缓,失业率激增,一些国家开始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
应答时间:2021-09-24,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平安银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来看“平安银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全球性经济危机对资本主义世界有什么影响?

2. 西方的经济大萧条是为什么产生的?对世界产生了什么结果?

1929年的10月份发生了近代经济史上最严重的一次股灾,从1929开始到1933年结束,是所谓的大萧条时代。那么又是什么原因使得这次股灾严重的打击了西方经济,进而影响了西方政治与社会呢?让我们重新审视那个历史事件,从中寻找答案,得出有益的启发。


罗斯福总统
1929年美国华尔街股灾以及国际经济背景
1929的美国,已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美国工业产值占到世界总份额的38%,老牌的大英帝国在一战中遭到较大损失,排到了第四名,德国虽然是战败国,但工业实力损失不大,排名第二,工业产量占比13%,苏联依靠着五年计划的国家社会经济主义政策,工业产量在当时占到世界10%,日本在当时八个主要强国中排名最后。
美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引得国际资本大量的注入美国,美国是一战后的乐土,而一战的欧洲尚在恢复之中,国际资本进入以及美国经济的欣欣向荣,使得美国股市从1921年一直到1929年持续了八年的增长,涨幅到了惊人的5倍。
受此影响美国的股市在这时成为了投机者的乐园,大量的银行金融资本也参与其中,在当时的美国,投资与股票交易者极其众多,这一点是开了时代之先河。


美国1929年股灾
西方经济大萧条的原因
现在多数学者认为大萧条是因为产能过剩,而企业在前期受到利润增长的刺激还在不断的增加生产性资本投入最终造成供应与需求的严重脱节,而工人收入水平已经开始下降,并且伴有大量劳动力失业,最终导致商品卖不出去,经济危机就这样产生。如果这样分析的话,恐怕只是看到了表面,真实的原因是当资本主义发展到了1929年时,美国经济的活跃,大量的工厂创造出大量的商品,但是原有的货币供应量无法满足新增商品的销售,并不是人们不想买商品,但是口袋里的钱不足,华尔街股市的暴跌是一枚超级重磅的核弹,直接摧毁了表面繁华的市场经济,大量的货币资金被消灭在投机市场的股市。


失业大军
金本位制与货币紧缩
在1929年前国际货币发行是由黄金做为货币进行发行,无论是英国还是美国都是这样,美元的发行是与黄金存量对等的,在金本位制度下有个最大的好处就是很难出现通货膨胀,但是
这种制度也有个最大的缺点就是美元的货币发行量受黄金产量与官方存储量限制。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创造出了大量的商品,人口数量也在迅速增长,以金本位制核定的原有的货币发行量肯定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这有点象刻舟求剑的味道,19世纪西方经济发展水平用当时的货币量是可以的,但是进入新世纪一战后国际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高度,再用当时的货币指标来确定货币流通量就明显不适合了。在金本位制度下,必然会产生硬通货的紧缺,美国做为新兴的大国,每年创造出大量的商品,新的领域金融创新也不断发生,而货币发行量跟不上,势必造成通货紧缩。只是当时的国家经济政策还没有出现针对货币供应的研究,也不象现在社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经济学说,并且每年有经济学的诺贝尔奖引得学者纷纷深入研究国民经济原理。


金本位
华尔街股市暴跌的威力
1929年的美国,表面上看起来经济繁荣,实际上美国的股市在持续多年上涨后积聚了大量的风险。股市是一个投机气氛很浓的金融市场,之前的英国和美国股票并不成气候,参与者并不普遍,而这时美国股市在国际热线的推动下,大量的普通民众参与其中,享受着连续上升的红利,在大众心理已经形成了股市永不会跌的假象,类似于现在的楼市。连纽约街头擦皮鞋的小贩,卖报纸的报商每天都津津有味的与身边的人分享着投机带来的好处,人人都是股神。
一方面是经济的繁荣,另一方面资金开始出现紧缺,而最要命的是大量的社会资金变成了投机资金进入了美国股票市场,在持续看好的期望中,许多人甚至借贷资金进入股市,当股票市场由牛市迅速转为熊市时,无数的投资者顷刻之间破产。大量的社会资金在这一轮熊市中人间蒸发,其实钱并没有凭空减少,只是资金在股市中进行了转移,最得利的是最早进入并变现退出股市的少数资本家,而更多的社会参与者是血本无归。


美国农民
举个例子说明一下,原来社会上有一亿的现金流量,因为股市的吸引与金融创新,有三千万进入了股市,结果股市暴跌,蒸发掉二千五百万,这样一样社会上的流动货币资金只有七千五百万。原来就已经出现了大量的失业现象,但还没有严重到影响社会稳定和民生,但一下子抽减了这么多资金,大量的商品更是卖不动了,
商品卖不动,资本家只能裁员,结果失业人数暴涨,经济危机真的来了
。这就是当时导致西方经济大萧条的金融风暴的威力,货币紧缩情况下,股市大跌对货币进行了一次大抽血,彻底的引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大萧条的影响
美国在1929的总人口约在2亿人左右,美国在那次危机中,有超过四分之一的城市劳动者失业,有一千一百万农民失去生活来源,最高时美国整体失业率达到了33%,这个比例很惊人了。当时的美国有成千上万的人靠捡垃圾为生,现在看到国内城市里晚上有捡瓶子的中老年妇女,当时的美国人比这要难多了。许多中小企业主,一夜之间破产,加入了失业大军,四处寻找工作。大量的美国人无家可归,有成千上万的人流离失所,这一切的原因归根结底就是因为没有钱了。


领取救济粮的美国人
美国作为当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从美国出现的金融危机传导到了整个国民经济,而美国出现危机也必然会传导到西方其他国家,尤其是英法德三国,以英国为例,英国所受的影响较轻,1932年的工业生产还是比1929年下降了30%。,美国下降超过了50%,整个西方的经济危机出现了。
美国经济结构,在1929年是以自由经济为主,而当时的前苏联走的是国家管控下的经济模式,对比美国反而经济发展迅速,这让西方世界非常尴尬,德国纳粹利用这次经济危机上台,走的也类似前苏联的经济模式,只是其他方面不同。德国工业生产能力的迅速提高,民族情绪开始被利用与激发,原本就不满意一战条约的签定,这时终于有力量推翻当时的所谓不平等条约,经历一系列成功之后,希特勒的个人权威达到了最高点,希特勒颇有些当年拿破仑的风格,不久二战爆发了。


二战爆发
美国新总统罗斯福和他的新经济政策
1933初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的新经济政策,大体上就是为广大失业人民提供生活保障,在青年人中招募了上千万人安排他们开垦荒地,修建道路等基础设施,公共设施,设立失业救济金,重整金融机构,对农业生产者进行政府补贴。其实说回来,上述这些都是向社会投放通货,用这种方式对经济的重新运行提供新鲜血液。
对于金融改革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取消金本位制,这是进行货币发行改革的最重要一环,把发行货币的约束力彻底打破,取消金本位制影响了之后近一个世纪,为西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凯恩斯黄金是野蛮的遗迹诚是然也。GDP这一衡量经济发展的数据统计指标在那个时期被提出,在二战后正式的应用在称量经济发展水平上。


大萧条时期的人们
下一场风暴正在路上
大萧条对于西方经济来说虽然破坏力很大,然而大萧条也促使新经济发展模式的诞生,就是政府主导下的对自由经济的干预,其中货币的投放是政府经济政策的重中之重,2018美国的M2应该已经达到了13.9万亿美元,这是1929年不可想象的数值,可见在凯恩斯主义指导下,西方经济的货币投放量多么惊人。然而有一利必有一弊,持续增发的货币虽然解决了自由经济发展所需的大量货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解决了上世纪初的全球性通货紧缩问题,然而凯恩斯主义又催生出了一个更大的问题就是货币的膨胀化,如果说通货紧缩会伤害经济的发展,那么通货膨胀会引发社会动荡,进而变革。
在全球一体化的当代,通货膨胀问题已经是一个全球性问题,现在面临的已经不是通货不足,而是货币过度发行,这才是事关多数人财富的大事。自由竞争下财富会相对集中,当达到又一个贫富差距的高峰期时,凯恩斯重生恐怕都没法解决问题。

3. 为什么美国要引诱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国家,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对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原因 :一美国虽然还是超级大国但随着第三世界力量的崛起美国在亚太地区以及全世界的控制力以有所下降,然而中国正是这力量的代表之一,对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利益受到了挑战,为了美国自己利益,这真是推行的霸权主义的手段之一,即西方和平演化政策,二自二战以来中国是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军国家而美国是资本主国家的领军国家由于社会意识形态的不同美国想要把中国变成资国; 好处:维护美国在 亚太地区已得利益,继续推行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巩固美国的超级大国地位。 对世界经济格局的影响 :现在世界的经济格局是经济的全球化,中国正是经济全球化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中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越来越大,两年来,中国需求的不断增加带动了一些国家的经济繁荣,也给另一些国家带来了危机。不过目前还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上的进步会取代美国在地缘政治上的影响力。中国的崛起以及亚洲经济在世界经济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从三方面给拉美和加勒比地区提出了挑战:中国是一个巨大的市场;中国是一个强有力的竞争者;中国的崛起为拉美地区敲响警钟,拉美需要重新考虑发展战略。

为什么美国要引诱中国进入资本主义国家,这对他有什么好处?对世界经济格局有什么影响?

4. 历史上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具体原因是什么?

经济危机是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下,资本家盲目生产而造成产品相对过剩大量积压。
理论上,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周期性爆发,大概每隔10年左右爆发一次。但美国罗斯福新政后,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大大减少了生产的盲目性,从而减缓经济危机的程度和间隔,但始终是不可避免。比较严重的几次经济危机情况如下:
1、1825年 英国 资本主义世界第一次经济危机
原因:英国最先开始资产阶级革命并且取得胜利,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地,殖民地遍布世界建立了最早的世界市场,因而也是当时的世界金融中心,所以发生在了英国。
2、1847年 欧洲 欧洲工商业危机 
3、1857年 美国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4、1929—1933年 首发于美国,是历史上最大规模最严重的一次,可以说是空前绝后原因:财富高度集中,贫富差距过大导致普通大众消费能力不足,第二次工业革命创造出的巨大生产力使固有的供给与需求的矛盾更加突出。美国政府奉行传统的放任经济政策,对市场不干预,使供给与需求的矛盾得不到缓解。经济繁荣带动了股价上涨人们盲目乐观,股票投机过度。
影响:①破坏了国际关系②人们对资本主义产生怀疑③造成法西斯主义的泛滥④使得资本主义面临政治危机 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动摇 
5、1973年中东石油涨价引发,使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崩溃,动摇美国霸主地位。
6、20世纪90年代,亚洲金融危机
7、21世纪08年的世界范围的金融危机引起的经济危机!

5.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其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1)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的新变化的表现:\x0d第一,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资本主义所有制发生了新的变化,这就是国家资本所有制形成并发挥重要作用;法人资本所有制崛起并成为居主导地位的资本所有制形式.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它体现了资本剥削雇佣劳动的关系.资本主义所有制经过这些形式的演变,资本占有的社会化程度大大提高. 第二,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随着工人阶级反抗力量的不断壮大,资本家及其代理人开始采取一些缓和劳资关系的激励制度,促使工人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意志.这些制度主要有:职工参与决策制度;终身雇佣制度;职工持股计划;社会福利制度.当代西方国家在分配领域的这些变化,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对于其分配关系的新调整,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的生活状况由此得到了较大的改善. 第三,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在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中,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新的变化.主要表现是:传统的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实现了从传统劳动方式向现代劳动方式的转变. 第四,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 第五,政治制度的变化.主要表现是:国家行政机构的权限不断加强;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成为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生活中非常引人注目的现象.\x0d(2)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和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原因主要有: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资本主义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斗争的作用,是推动资本主义变化的重要力量;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资本主义产生了一定影响;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资本主义的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把资本主义的部分变化夸大为资本主义的质的根本变化的认识是片面的,也是不科学的;完全否定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意义,否认当代资本主义已经在许多方面不同于传统的资本主义的观点也是不可取的.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政治有哪些新变化?其原因和实质是什么

6. 政治经济学论述题,资本主义国家宏观调控有哪些手段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

1.在当代社会生产中起重要作用并成为第一生产力的是()

A.人的劳动

B.科学技术

C.劳动对象

D.劳动资料

2.人们在经济规律面前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在可以()

A.创造经济规律

B.改变经济规律

C.消灭经济规律

D.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

3.与一般劳动产品相比较,商品的主要特点在于()

A.它是用来满足自己需要的劳动产品

B.它是用来馈赠他人的劳动产品

C.它是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D.它是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有用劳动产品

4.两种商品相交换的量的关系或比例就是商品的()

A.使用价值

B.交换价值

C.价值

D.价格

5.在货币的各种职能中,以观念上的货币即可执行的职能是()

A.价值尺度

B.流通手段

C.贮藏手段

D.支付手段

6.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和条件是()

A.自然分工

B.社会分工

C.企业内部分工

D.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

7.分析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在于论证剩余价值是在()

A.生产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B.流通领域产生的,但离不开生产领域

C.流通领域产生的,与生产领域无关

D.生产领域产生的,与流通领域无关

8.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不同于普通商品使用价值的特点在于()

A.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也消失

B.它被使用时,使用价值消失,价值会转移到产品中去

C.它被消费时,使用价值不变,价值也不变

D.它被使用时,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9.价值增殖过程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这个一定点是指()

A.具体劳动转移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B.劳动者再生产自身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C.劳动者创造生产资料价值的时间

D.劳动者创造剩余价值的时间

10.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

A.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B.在工作日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必要劳动时间实现的

C.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延长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D.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条件下,缩短工人工作日实现的

11.从资本周转的角度来考察,能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是()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12.加快资本周转速度()

A.会导致预付可变资本增加

B.会导致预付总资本增加

C.可以提高年剩余价值率

D.可以提高剩余价值率

13.马克思研究社会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

A.社会总产品的生产问题

B.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C.社会总产品的实物构成问题

D.社会总产品的价值构成问题

14.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是()

A. I(v + m) =Ⅱc

B. I(v + m) >Ⅱc

C. I(c + v - m/x) > I(v + m/x)

D. I(v +Δv + m/x) =Ⅱ(c +Δc)

15.资本主义经济中的利润是()

A.商品价值的转化形式

B.生产成本的转化形式

C.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D.生产价格的转化形式

16.在影响利润率的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利润率和原材料价格变化的关系是()

A.原材料价格提高,利润率会降低

B.原材料价格提高,利润率会提高

C.原材料价格降低,利润率会降低

D.原材料价格降低,利润率保持不变

17.某资本家预付不变资本900万元,可变资本100万元,剩余价值率为100%,其中可变资本每年周转2.5次,其年利润率为()

A. 10%

B. 20%

C. 15%

D. 25%

18.商业资本的职能是()

A.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

B.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

C.通过商品销售,实现其中的价值和剩余价值

D.通过商品销售,补偿用于商品买卖的各种费用

19.商业资本参与利润平均化后,全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是()

A.剩余价值与全部借贷资本的比率

B.剩余价值与全部商业资本的比率

C.剩余价值与全部产业资本的比率

D.剩余价值与产业资本总额加商业资本总额的比率

20.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时所获得的平均利润包括()

A.利息和超额利润

B.利息和企业利润

C.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D.商业利润和企业利润

21.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使()

A.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分离

B.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合一

C.资本的经营权和使用权分离

D.资本的所有权和占有权合一

22.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

A.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B.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和一般垄断资本主义两个阶段

C.资本主义国内垄断和资本主义国际垄断两个阶段

D.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两个阶段

23.垄断利润的获得,主要是通过()

A.垄断价格实现的

B.自由竞争实现的

C.市场调节实现的

D.行政干预实现的

24.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

A.促进市场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

B.维持高就业率

C.保证财政的收入大于支出

D.对国民收入进行再分配

25.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取代商品输出成为这个阶段经济特征的是()

A.货币输出

B.劳务输出

C.资本输出

D.自然资源输出

2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发展起来的国际垄断组织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国际辛迪加

D.国际托拉斯

27.垄断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种趋势是()

A.滞胀和危机

B.发展与停滞

C.危机与繁荣

D.复苏与萧条

28.垄断资本阶级加强和维护垄断统治的两手是()

A.增加劳动强度和提高工人工资

B.暴力镇压和推行改良主义

C.福利政策和社会保障制度

D.劳资合作和民主管理

29.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要求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但消灭私有制需要具备的前提条件是()

A.人们思想觉悟的极大提高

B.生产力的高度发展

C.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

D.人民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

30.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

A.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B.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市场经济为主体,多种经济调节形式并存

D.宏观调控为主体,多种经济调控方式并存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选项中有二至五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选出正确选项并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涂黑。多涂、少涂、错涂均无分。

31.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有()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E.社会主义社会

32.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B.抽象劳动形成商品的价值

C.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统一的

D.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两个劳动过程

E.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33.资本积聚()

A.是靠剩余价值资本化实现的

B.是靠把分散的单个资本合并实现的

C.是借助竞争和信用两个杠杆实现的

D.会增大社会总资本

E.要受社会财富增长的限制

34.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有()

A.生产时间的长短

B.流通时间的长短

C.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D.流动资本周转速度

E.固定资本的周转速度

35.资本主义的社会总产品从价值构成上看包括()

A.生产资料

B.消费资料

C.不变资本

D.可变资本

E.剩余价值

36.商业资本在资本主义经济中的作用表现在()

A.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增加利润总额

B.有利于节省社会总资本中用于流通过程的资本,增加用于生产过程的资本

C.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周转

D.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商品流转,缩短流通时间

E.商业资本的存在会消除经济危机

37.资本主义银行的利润率()

A.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全部资本的比率

B.是银行利润与银行借入资本的比率

C.是银行利润与银行自有资本的比率

D.是通过竞争和资本在不同部门间的转移实现的

E.一般相当于平均利润率

38.资本主义国家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主要形式有()

A.有限责任公司

B.股份公司

C.国有经济

D.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结合

E.国有资本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结合

39.经济全球化主要包括()

A.各国资源的全球化

B.生产的全球化

C.贸易的球化

D.人口流动的全球化

E.资本的全球化

40.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包括()

A.建立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消灭剥削

B.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自觉性、计划性与比例性

C.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

D.为实现共同富裕大力发展生产力

E.实现了绝对公平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42.简述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之间的关系。

43.产业资本在循环中采取哪些职能形式分别执行什么职能?

44.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

45.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社会总产品在分配给个人之前应首先进行哪些社会扣除?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在46、47、48三小题中任选两道题作答,如果三道题全部作答,则48题无效。

46.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产生的?

47.什么是级差地租?它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48.金融资本是怎样形成的?金融寡头如何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

1. B 2. D 3. C 4. B 5. A

6. B 7. A 8. D 9. B 10. C

11. A 12. C 13. B 14. D 15. C

16. A 17. D 18. C 19. D 20. B

21. A 22. A 23. A 24. A 25. C

26. A 27. B 28. B 29. B 30. B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31.ABC 32.ABCE 33.ADE 34.ABCDE 35.CDE

36.ABCD 37.CDE 38 CDE 39.BCE 40.ABCD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

(1)人们要生存和发展,首先要有基本的生活资料,物质资料生产提供生活资料,因而是人类生存的基本。

(2)只有物质资料生产丰富了,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科学、文化、教育、艺术等活动,所以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基础。

42.

(1)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劳动生产率提高或降低,会减少或增加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2)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值量的关系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上述劳动生产率指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

43.产业资本循环过程中分别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

(1)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为生产剩余价值作准备。

(2)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使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相结合,生产剩余价值。

(3)商品资本的职能是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

44.

(1)垄断资本家获取大量高额垄断利润后,国内缺少更有利的投资物所,相对于垄断资本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求而言,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这是资本输出的财力基础。

(2)过剩资本的更佳投放场所是输出到国外,特别是劳动力和土地、原材料价格等更便宜的经济落后国家,输出资本可以得到较高的投资回报。

(3)资本输出能带动商品输出,有利于大垄断资本的海外统治的建立和加强。

45.

(1)用来补偿消耗掉的生产资料部分;

(2)用于扩大生产的追加部分;

(3)社会后备基金或保险基金;

(4)社会管理费用;

(5)用于满足社会共同需要的部分;

(6)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设立的基金。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本大题满分共20分)

46.

(1)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工作日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2)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的前提是工人劳动力价值下降,劳动力价值下降的条件是工人所必须的生活资料价值下。

(3)只有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才能直接或间接使工人必要生活资料价值下降。

(4)各企业为了追求超额剩余价值不继提高劳动生产率,结果使各部门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最终导致相对剩余价值产生。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过程中实现的。

47.

(1)级差地租是与土地的不同等级相联系的地租,是由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构成的。

(2)级差地租产生的条件是土地有肥沃程度和地理位置等差别。投资于条件较好土地的农业资本家,其农产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价格而按社会生产价格出售,可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3)级差地租产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它限制了农业资本的竞争,使经营劣等地的生产条件决定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从而使经营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可长期稳定地获得作为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

(4)级差地租的源泉:形成级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地和中等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

48.

(1)工业中生产集中和垄断形成的同时,银行业的集中和垄断也逐步形成,银行由普通的借贷中介人变为经济生活中的万能垄断者。

(2)垄断的银行资本和垄断的工业资本融和生长为金融资本。

(3)掌握金融资本的少数大垄断资本家即金融寡头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事实上的主宰者,他们通过“参与制”在经济上统治社会,通过“个人联合”等手段在政治上统治社会。

7. 资本主义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阶段

资本主义并没有准确定义,不同的经济学家也对资本主义有不同的定义,一般而言资本主义指的是一种经济学或经济社会学的制度,在这样的制度下绝大部分的生产资料都归私人所有,并藉著雇佣或劳动的手段以生产工具创造利润。在这种制度里,商品和服务借助货币在自由市场里流通。投资的决定由私人进行,生产和销售主要由公司和工商业控制并互相竞争,依照各自的利益采取行动。

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对资本主义的定义是“提供人类需求的产业是由企业方式所达成的”这么一种社会制度。在1920年他又提出了一个更广泛的定义,这个定义包括了马克思所说的“上古”时期的商业和高利贷资本,以及借由机会所制造的利润(例如投机)—而不只是直接的商业行为。

一些人认为称呼现代主要的产业经济为“资本主义”是不正确的,因为这些经济体制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政府干预。举例而言,很多人认为美国的市场与真正的“自由”仍相差一段距离,也因此称之为混合经济较为正确。不过一些人仍然认为美国的经济是资本主义,而英国的经济才是“混合经济”,又或者香港的经济是资本主义而美国的经济是混合经济等等,这取决于他们对于那些地区的经济自由度的看法。

经济和商业历史学家Robert Hessen说:“彻底的自由经济(真正的自由放任)从来没有存在过,但政府权力对经济活动的控制自从18世纪以来便急遽升高,尤其是在经济大恐慌之后……今天的美国,昔日曾是资本主义的堡垒,但实际上是一个“混合经济”,政府在没有透明或一致的原则下对经济实行补助或限制。”

奥地利经济学派的经济学家也采取类似的定义,他们认为大多数现在的经济体制都是偏差的资本主义—有时候被称为裙带资本主义(Crony capitalism)。同样的,一些人使用“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一词来区分“普通的资本主义”,认为两者存在差异。一些人则认为“自由放任资本主义”一词是不必要的,因为一般对于资本主义的定义便已经清楚表明必须有“自由市场”贸易的存在。

许多马克思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绿色组织、和反全球化者则主张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资本家阶级担任统治阶级的社会,这些统治阶级并不会扮演保护自由市场的角色,反而会优先保护那些资本的所有人和公司。诺姆·乔姆斯基主张:“资本主义根本没有存在过。如果有,也早已在1920年代和1930年代消失了。”自由意志主义者和其他自由市场的支持者也可能会认同这种观点。不过,即使在18世纪的美国,生产和销售产品同样被政府部门所管制,而且政府也对农业进行补贴,经济的干预也持续在19世纪进行。

世界体系理论的支持者则认为全球已经结合为一个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即使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如古巴)也都与资本主义的世界经济合作。

主流的经济学家们也有一部分人认为目前的经济体制已经脱离早期的“资本主义”形式,但一部分人也认为一些现代的经济仍可以被称为“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于封建社会内部。封建社会经济结构的解体使资本主义的要素得到解放。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例如威尼斯)已经稀疏地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但是资本主义时代是从16世纪才开始的。在封建社会末期,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封建社会自然经济的解体,引起小商品生产者的两极分化。资本的原始积累加速了这种分化,造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基本条件是:一方面,产生大批失去生产资料而不得不出卖自己劳动力的无产者;另一方面,巨额的货币和生产资料集中在少数人手里转化为资本。所谓资本原始积累,就是强制地使劳动者同他们的生产资料分离的历史过程,而对农民土地的剥夺是全部过程的基础。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被破坏,大量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从而既给资本主义造成了劳动力市场,又给它造成了商品市场。剥夺农民和手工业者的历史在不同国家带有不同的特点,经历不同的阶段。劳动力转化为商品和生产资料转化为资本,标志着简单商品生产向资本主义生产的过渡,也标志着对劳动者的剥削形式的变换,即由封建剥削变成资本主义剥削。资本原始积累还包括对殖民地的侵占和掠夺,以及其他利用国家权力的暴力手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同封建制度的地方特权、等级制度和人身依附是相矛盾的。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政治力量不断壮大,为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准备了条件。荷兰在16世纪末,英国在17世纪中叶,法国在18世纪末,德国及其他一些国家在19世纪中叶,先后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变革了封建制度,从而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取代封建的生产方式扫清了道路。

资本主义制度是经过工业革命,由工场手工业过渡到机器大工业以后最终确立的。15世纪末的地理大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由于在工场内部实行劳动分工,比资本主义初期实行简单协作的手工业,大大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到18世纪,在英国等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国内市场与世界市场的迅速扩大,越来越同工场手工业的狭隘的技术基础发生矛盾。资本家为了在竞争中获取更多的利润,要求进一步改进生产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诞生的机器大工业,标志着资本主义生产的物质技术基础已经建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抗阶级成为资本主义社会基本的阶级结构。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于生产,促进了生产力迅速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扩展到一切生产部门,同时也使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抗进一步发展。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在各个国家具有共同的规律并带来类似的后果,但是各个国家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也具有各自的特点。

社会化生产和资本主义所有制之间的矛盾还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简单商品生产已经包含着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把这种无政府状态推向极端。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资本家之间的斗争具有普遍性和空前激烈性。资本家为了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同时也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竭力应用科学技术的成果,不断改进机器,加强自己企业中社会化生产所具有的组织性,其结果是不断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资本主义大工业巨大的扩张遇到了资本主义占有所造成的市场相对狭小的限制,社会化生产所必需的客观比例遇到了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的破坏,冲突便成为不可避免。1825年以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就是这种冲突的突出表现。在危机中,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全部机构在自己创造的生产力的压力下失灵了。周期性经济危机表明,社会生产力以日益增长的威力要求摆脱它作为资本的那种属性,要求在事实上承认它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性质。生产力的这种反抗,迫使资本家阶级不得不在资本关系内部可能的限度内,部分地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质。由资本集中而产生的股份公司、垄断组织以及国家占有就是这种趋势的表现。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它的最高阶段,即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帝国主义)。


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
经济上,以私营经济为主,没有政府干预或者政府干预很少。政治上,资产阶级政党掌权,或实行资本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

基本特征
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富裕,鼓励自由的市场经济,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尽量少。
二,商品生产发展到很高的阶段,成为社会生产普遍的和统治的形式,劳动力变成了商品。
三,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用雇佣劳动的方式剥削工人阶级,生产的目的是创造利润(用马克思的表达式:生产的目的是攫取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
四,以使用机器的大生产为特征,生产社会化同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之间 的矛盾构成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基本矛盾贯穿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始终,它在经济上具体表现为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在政治上表现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的发展经历两大阶段——自由竞争的资本主义和垄断资本主义。
五,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统治形式相适应,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上层建筑被资产阶级的上层建筑所代替,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政权、法律制度和思想体系,形成包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与它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社会制度。

根据马克思所说,资本主义是以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剥削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制度。

资本主义的标志之一:经济自由度指数
在经济研究上有时也会使用颇具争议性的经济自由度指数。两个最著名的指数之一是由华尔街日报和美国传统基金会所发布的,另一个是由加拿大的弗雷泽研究所(Fraser Institute)所发布的。两个指数都试图测量每个国家的经济自由度,主要是以法规、政府干预程度、私人财产权利、和贸易自由为主。经济自由度指数将“经济自由”定义为“人民对于产品和服务的生产、销售、和消费不受政府的强迫和约束”(这也被称为自由放任)。

他们以一些独立组织如联合国的资料来计算每个国家在不同项目上的分数,例如政府规模、税赋比率、财产权利的安全性、自由贸易的程度、以及市场管制的程度。许多发布的资料也被其他独立的智囊机构用作研究资本主义与贫穷之间的关系。弗雷泽研究所主张实行资本主义越彻底的国家有著更高的国民所得、最贫穷的10%人口也有更高的所得、更高的平均寿命、更高的识字率、更低的婴儿必死率、更多使用水资源的机会、和较少的腐败现象。而资本主义国家和非资本主义国家间最贫穷的10%人口所占有的总收入比率也是相同的。一些人则强调资本主义里信用制度的重要性,尤其是小额贷款所发挥的功能。


赞同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
赞同资本主义的政治意识形态包括以下:

自由意志主义与古典自由主义一致,强调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将国家的干预最小化。小政府主义的自由意志主义者认为政府在经济活动中的唯一角色是保护参与者的权利和防止暴力、偷窃和诸如污染之类的破坏。

自由主义由于这一词被广泛的应用,并非每一个“自由主义”的政党都支持自由放任的资本主义。不过,绝大多数的自由主义政党在20世纪里都将维持资本主义作为主要目标,并且将自由贸易作为主要的经济计划。

保守主义根据各国的不同情况而有所差异。在西方国家,保守主义通常赞同保持当前的资本主义制度。但是很多在政治上自称为保守主义的人在经济上被称作重商主义。

客观主义,艾茵·兰德所主张的一种哲学理论,主张在个人的道德上,资本主义是唯一道德的经济体制,因为如果没有不可剥夺的、理性的自由人,资本主义是不可能存在的。

一些意识形态认为,资本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混合的经济形式,包括资本主义和国营因素。

重商主义赞同在国内建立一个几乎完全自由的市场,但是建议国家继续介入到保护国内商业和工业中以反对外国竞争。

社会民主主义和社会自由主义支持广泛的政府法规和部分的政府介入。在经济问题上,社会民主主义者介于社会主义和古典自由主义者之间。他们认为政府有需要规范就业、贸易和劳力,有时也同意国有化一些特定的行业。(参见福利国家、政治自由主义)

分产主义(distributism)希望一个拥有私人财产的经济,并且几乎所有人平分这些财富。这可以在一个以农业为主国家的发生。在这种经济中,法律会限制合并以阻止更大的实体的产生。分产主义者赞同通过基层努力和合作来达到这个目标而不是国家的法规。

法西斯主义认为,资本主义应该是私人企业与政府紧密勾结,由政府控制生产工具并全盘主导经济计划,强调消除失业率和通货膨胀。


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
反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主要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这些意识形态赞同共同协作的经济:

社会主义赞同在社会民主下更大范围的国家控制。资本主义的一些领域或私有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可以被保持在特定的部门中,但是工业和劳力则受到国家的控制以使得大部分的平民受益。

共产主义进一步要求由政府或社会控制生产,并主张以民主的或革命的方式推翻资本主义体制,将生产工具公有化。共产主义者把社会主义看作是建立没有国家和没有阶级的经济形式的阶段之一。


未来的资本主义

在自由市场的概念上,许多人认为较少的税赋、较小的政府规模、和较少的政府管制是越偏向资本主义的经济体制。如果以政府的支出为计算政府规模的标准,那么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西方国家的政府都经历了巨大的规模扩张。美国政府的支出在过去一个世纪里从占GDP的3-4%持续跃升至33%,直到1983年里根总统在任时才停止增长。16个工业国家的平均政府支出从占GDP的8%跃升至45%。在美国,政府的非国防支出从1945年的11.5%提升至1983年的30%,并从那时开始一直维持稳定直到2003年(一些计算将国防支出排除在政府支出之外)。管制的法规也越来越多。因此,有人认为资本主义的程度在西方国家是显著下降的。不过,自从1983年美国的非国防支出稳定化后,一些人经济学家佛利民也表达希望这种趋势能够逆转,朝向更资本主义的方向。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前主席格林斯潘在2005年的一场演讲中说道他相信“自由市场资本主义”在历经凯恩斯主义所带来的长期管制后,已经借由商业的撤销管制而逐渐恢复了。

其中一种解释是西方国家已经逐渐避免管制各种市场失灵如污染、健保医疗、失业、财富不均、和教育。不过,支持较少国家管制的人,例如自由意志主义者、新自由主义者、和经济保守主义者,仍然会主张有政府管制限制了经济上的竞争、税赋流至了拥有最多政治影响力的特殊利益团体、政府办事效率没有私营机构高、以及市场失灵是由政府管制所造成的—例如最低工资、公共学校等等。


我们坚信,社会主义必将战胜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必将被社会主义所取代!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为在地球上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而努力奋斗!!

资本主义发展有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会出现这几个阶段

8. 世界经济全球化对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作用

经济全球化与资本市场的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一柄”双刃剑”,双重效应凸显。它适应资本主义经济扩张的需要,在世界范围推进生产的社会化、商品化和现代化,使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得到调整和升级,资本主义的国际协调和干预有所加强,延缓了资本主义的衰亡期;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扩张在地缘上达到极至,资本的增殖、商品贸易放量、生产扩大很难通过开辟新的处女地来实现。这表明,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依旧在经济全球化形态下发生作用。而且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连结成为一个巨系统,其中任何一个环节发生阻滞,都会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正常运行,使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呈现出更大的脆弱性,爆发新的危机的可能性增大。概言之,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得到更新,扩大了资本主义的生存空间,但却不能使资本主义获得永生。资本主义的部分质变,改变不了资本主义的根本属性和固有矛盾,最终会酿成资本主义的衰亡。
一、经济全球化未消除资本主义的固有矛盾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社会化向国际全方位延伸的结果,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急剧扩张是其强大的推动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把资本主义固有的矛盾从国内推展到国外,只是扩大了矛盾作用的地域范围,并未消弭产生矛盾的社会经济关系。资本主义借助对经济全球化初期的主导虽可暂时缓解自身的矛盾,但却不可避免其固有矛盾再度激化和尖锐起来,使资本主义各国陷入危机四伏而不能解脱的境地。1.经济全球化并未化解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在资本主义历程中,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存在和尖锐化,是导致资本主义频繁发生周期性危机的总根源。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大危机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获得发展,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对经济加强了宏观调控和实行经济计划化,并在新科技革命的拉动下出现了资本主义世界战后经济繁荣。但好景不长,70年代资本主义世界又发生了以滞胀为特征的新的经济危机,它说明,在资本主义体制框架内采取国家强力干预经济的办法并不能标本兼治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顽症。从80年代起,资本主义发达国家另辟新径,新自由主义受宠,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重新掀起私有化浪潮,并在全球拓展自由的市场经济。综观资本主义在其体制内进行的改革和调整的轨迹,在所有制方面,就是国有化和私有化的交替;在调节手段方面,就是国家干预和自由放任的反复。这样的转换没有改变整个社会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性质,不过是在私人制的范围内兜圈子,其目的是为了摆脱危机和止住利润下滑。经济全球化从体制上说是市场经济的全球化,市场经济在发挥资源配置全球化优点的同时,也把其弱点全球化了。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滞后性和外部不经济等问题都加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诚然,资本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国际经济协调,就一些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采取共同行动,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固有矛盾,消除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致命弊病,相反使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在全球层次上崩溃的可能性增大。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上,股票和游资猛增,截止到1998年3月底,美国、欧盟和日本的股票市值总额达34万亿美元,超过全球国内生产总值之和。仅美国一家的股市总值就高达17万亿美元,是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倍,远远超过1929年经济大萧条前夜82%的水平。全球有游资7.5万亿美元,外汇市场上的交易额平均每天达1.5万亿美元,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控制这个巨大的市场。[2](P.12)金融市场的异常活跃给世界经济注入了活力,但也潜伏着巨大的动荡和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倒闭、日本经济持续低迷、东西亚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市场经济弱点的公开化,它们的不良经营往往显露于事后。
2.经济全球化并未消解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体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劳资矛盾。经济全球化对这一矛盾的调节越出一国范围,而需要建立世界性的调节机制,但在资本主义居主导地位的世界生产方式的条件下,这种调节又是失效的。生产的全球化使劳资矛盾扩展到全世界,形成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全世界资产阶级的对立和冲突。生产全球化使资本垄断财团能够将生产资本快速从一个国家转移到另一个国家,那么资本流出国的工人就会失去工作岗位,造成不同国家工人阶级的相互竞争。近10年来,美国经济保持强劲增长,投资回报率高,跨国公司的资本大量涌入,使美国成为外资投入第一大国,带来美国就业岗位增加,失业率降低;而日本经济持续走低,资本需求不足,工人就业岗位大量减少。不仅发达国家的工人间存在就业竞争,而且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工人之间也存在竞争。生产全球化使跨国企业集团把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利用那里生产成本低来获得高额利润,使发达国家失业率增加,中产阶级也渐次落入失业队伍。然而,工人就业的世界性竞争的根源,或者说工人阶级失业的根源,不在经济全球化,不在工人阶级自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和发展,在于资本家的惟利是图。
3.经济全球化也未缓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间的矛盾。经济全球化加深了发达国家间经济的相互依存度,要求通过国际代写论文协调机制共同对付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主要资本主义大国间的经济政治力量是不平衡的,它们在世界经济主导权、地区充当的角色和世界市场份额等方面始终存在着争斗。世界惟一超级大国美国与日本、欧盟在经济、政治、安全等领域存在广泛的矛盾;日本与欧盟的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领域里的激烈摩擦;欧盟成员国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不仅有大国与小国之间的矛盾,也有大国之间的矛盾,如英德矛盾、法德矛盾、英法矛盾。在全球事务中,美国以“巩固民主堡垒”之名,行维持和加强自己的“领导地位”之实,图谋建立独霸世界的新秩序。西欧国家和日本在冷战结束后,认为“共产主义”的威胁已解除,它们都拒绝在未来的世界新格局中充当美国的小伙计,主张在西方大国间确立“平等的伙伴关系”,共同主宰世界。西欧国家和日本力图在“欧洲人的欧洲”和“亚洲人的亚洲”的口号下,逐步削弱并最终排斥美国对地区事务的干预和操纵,分别把欧、亚事务的主导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并以此作为争取与美国平等地位的立足点。可见,只要资本主义制度存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的规律就会起作用,它们的矛盾和冲突就不可能彻底缓和。
4.经济全球化更未消除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矛盾。当下由少数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最大限度地照顾到发达国家的利益,它们制定的经济活动规则很少考虑发展中国家的利益,最不发达国家有被日益边缘化的危险,不公平的游戏规则势必使南北差距和矛盾呈现扩大和激化的趋势。目前,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经济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剥削与反剥削的斗争。近年来,发达国家常常以“自由贸易”、“公平竞争”为名,大量向发展中国家倾销高附加值商品,为了阻止发展中国家的商品进入,发达国家不时挥舞反倾销大棒向发展中国家征收所谓“惩罚”性关税。同时还在国内设置各种贸易壁垒,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发展中国家提供经济援助时附加苛刻的条件,使许多发展中国家经济困难增大,经济形势恶化。正如有人指出的:“全球化的神经中枢是在北美、欧洲、日本这些相互联系的经济体,可是风暴一来,受打击最大的却是经济结构不健全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只有少数国家缩小了同‘北方’的差距,可是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这个差距是扩大了。”[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政治领域里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大国力图用自己的政治模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去改造发展中国家,对于不服从他们意志的施加政治压力和经济制裁,对于俯首听命的国家施以经济援助予以鼓励。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军事领域里的矛盾表现为干涉与反干涉的斗争。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抛出“新干涉主义”,鼓噪”人权高于主权”,明显增加了对弱小国家的军事干涉,干涉的原因涵盖国家战略、经济利益、政治意图、军事安全各方面,民族、宗教、内战和人权都成为他们发动军事打击的借口。可以肯定地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矛盾冲突,在资本主义制度在全世界占优势的情况下是不能消除和解决的,它的最终解决有待于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在全世界居支配地位。
二、经济全球化使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产生新的矛盾和爆发新的危机的可能性陡增
   经济全球化既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的发展,又增大了资本主义矛盾和危机爆发的可能性。这种双重效应共存于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全球化进程之中。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全球资本主义构成为一个既对立又统一、既依存又排斥、既合作又竞争的矛盾体系。资本主义奔走世界各地,其经济活动的目的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追逐利润使其向外扩张,形成争霸和垄断局面。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方面的矛盾目前主要通过贸易、投资和货币展现出来:
1.愈演愈烈的“贸易战”。资本主义打从出生以来,市场始终是资本主义经济生存和发展的不可或缺条件,一切贸易的参与者都希望获利。由于各国之间经济实力、产业结构和市场开放程度存在差异,且这些因素又处在不断变动中,因而导致相互之间的贸易失衡,常常引发摩擦,形成你来我往的“贸易战”。发达国家之间“贸易战”的形式多种多样。通过提高关税税率或征收附加税,引起被征收国进行报复,相应地也对对方的出口征收高税率,形成关税之争;一国通过货币贬值造成对方货币升值,使对方商品价格上扬,竞争力减弱,这时对方也会采取措施使本国货币强制贬值,形成汇率之争;在进口配额上,当一国对另一国商品的进入实行限制时,被限制一方也采取对应的报复措施,形成配额之争,等等。贸易战可能是双边的,是一国对付另一国,也可能是多边的,一国针对多个国家采取。这种贸易战往往形成限制和反限制、报复和反报复的此起彼伏局面。美国政府近年来,推行“优先美国利益”的贸易政策,使美日和美欧之间经常发生贸易战,激化了彼此之间的矛盾。2.投资战互有攻防。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在本国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绕过对方国家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在该国投资建厂,就地销售产品,对他国市场实行战略占领,各发达国家如法炮制,使相互之间直接投资增加,诱发“投资战”。近年来,美国一方面通过对外国资本的监督限制别国对本国市场的占领;另一方面又主动出击,为绕过西欧的关税壁垒掀起“把工厂迁到欧洲去”的浪潮,以投资替代出口,占领西欧市场,又以西欧为基础向其他地区渗透。而西欧国家也不甘落后,用内外两手同美国在投资上展开攻防战。一手是对外国资本的活动采取限制措施,对批准外国公司设立设置障碍;另一手是采取优惠政策增强本国公司的竞争力,鼓励和支持他们不断扩大对美投资。
3.货币战旗鼓相当。货币问题历来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之间角力的重要领域。在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英镑是世界主要的国际支付手段和储藏货币。一战后,英镑地位衰落,美元逐渐走强。1944年,美国凭借其巨大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布雷顿森林会议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使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从此,美元获得凌架于其他国家货币之上的垄断地位,成为主要的国际贸易支付手段和储藏货币。美国利用美元的强势,在很长的时期里操纵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控制和干涉别国的金融。随着美国实力的相对衰落,美元危机频繁发生,引发了国际货币体制的改革,各国纷纷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终于使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崩溃。目前美元虽然在国际货币中还有巨大影响,但货币多元体制的格局正在形成。从1999年1月1日起,欧盟11国率先实现货币联盟,欧元正式启动。到2003年11国货币统由欧元取代,届时欧元将取代德国马克、法国法朗、意大利里拉、荷兰盾、英国的英镑。因此,欧元的启动必将对美元的地位构成严重挑战,货币大战看来在所难免。
经济全球化不仅使发达国家矛盾和摩擦增多,而且世界任何国家或经济体如果发生经济动荡或危机,都会勃发全球联动,危及其他国家的经济安全。近20年来,全球各国曾发生近百次大小不等的金融波动、震荡和危机,各国为消解这种波动或危机往往要付出沉重的代价。东南亚金融危机期间,东盟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平均下降了7%[4](P.51),经济形势的恶化导致这些国家的失业率上升,贫困人口激增,金融危机演变成经济危机、社会危机和政治危机,直到有的国家政府倒台。这场危机充分显露出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金融体系的脆弱性。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它极具渗透力和扩散势能,金融资源的高速和跨国界流动使经济发展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在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如果各国不增强防范金融危机的共同意识,建立健全全球金融监管和防范的有效机制,就难以保证国际金融体系的良好运行,而规模庞大和流转迅捷及投机性极强的金融业就是全球经济的脆弱点,是最易诱发全球性经济危机的导火索。随着全球生产力过剩,经济成长速度将放缓,金融形势紧张将加剧,爆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概率上升。世界银行副行长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经济全球化下的金融危机是不可避免的,“我们的任务是使这些危机不要那么频繁,不要那么严重,特别是不要对最脆弱的人造成那么多不利影响”。[5](P.12)
三、经济全球化微观张力强劲与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愈益显露
   当代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来自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跨国公司则充当了微观经济活动的主体,而经济全球化的体制基础是市场经济。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和中国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后,全球经济体制几乎都变成了市场经济。全球经济体制的统一,促进了有限的经济资源在全球范围的有效配置,节约了稀缺的社会资源,降低了劳动消耗。但全球经济体制的一体化也把市场经济的消极因素全球化了。市场难以有效地提供和满足社会公用性产品的需求,更难以做到对许多公用性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竞争导致垄断,垄断的发展则会反过来破坏经济活动主体间的平等竞争规则,造成市场效率下降;市场经济的调节在收入分配方面无法兼顾效率与公平,从而不可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公正;市场的微观主体的活动都是以利益最大化为驱动,既不能自觉体现社会经济长远发展目标,也不能自动保障社会总供求的平衡,盲目性十分突出。经济全球化扩大和发展了市场,引起的全球化问题也随之增多:(1)大国经济竞争剧烈。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日欧三足鼎立的世界经济格局最终确立,三方竞争激烈,冲突频仍。美国近年来经济强劲增长,止住了经济地位下滑的颓势,依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大国;日本经济虽持续数年低迷,但却是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在各方面仍具有向美国挑战的能力;欧盟一体化取得明显进展,其经济实力总和超过美国,重夺世界经济主导权的愿望十分强烈。大国的竞争加剧了相互之间的矛盾冲突,时常发生你来我往的贸易战、投资战和货币战。(2)跨国公司的垄断和兼并趋势迅猛。目前跨国公司的购并浪潮此起彼伏,垄断进一步发展,这种势头虽对经济全球化有促进作用,但也加剧了世界市场的竞争,形成对世界经济一些领域的垄断,对各国的经济安全也构成了威胁。经济运行风险增大。经济全球化使世界各国经济紧密联系和相互依存,每个国家及其企业都是世界生产和经营有机体系的一个部分和环节。在这样的紧密联系和依存状态下,任何一个经济体或部分发生危机,哪怕是极小的经济体发生危机,都可能引起全球性的危机和灾难。(4)经济增长的制约因素范化。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劳动就业、财政货币、社会副利、国际收支等因素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这种相互作用关系越出国界扩展到全世界,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制约的解决单靠一国的能力是不够的,必须由相关国家的共同协调来解决。(5)全球性的公平问题突出。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知识化使一些人通过对先进技术的持有或投机性的炒作,在短时间内暴富,而非技术熟练的劳动者和资本缺乏者收入很低,贫富差距在个人之间拉大。贫富差距在国家和地区之间也在扩大,最不发达的国家被日益边缘化,国力脆弱,人民生活贫困。(6)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经济全球化的契机,把国内的资源、劳动力密集型、重污染产业和高技术产业中的资源、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迁移到发展中国家,并从中获得巨额利润,金钱源源不断地流向发达国家,而把严重环境污染留给了发展中国家。
以市场经济为体制基础的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上述问题,要求对世界经济运行实行全球性的宏观调控,由主权国家政府和国际经济组织实施宏观管理和干预。应当肯定,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经济动荡与滞胀后,从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在多边协调上取得了进展。首先是全球性多边协调,包括联合国名下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贸发会议等相关国际经济协调机构、会议和世界贸易组织下的全球性多边贸易谈判,是世界经济多边协调的最高层次,它就有关全球性经济、贸易、金融问题展开磋商,其协调成果具有全球适用性。其次是以日美欧为核心,以西方八国首脑会议为主体的大国协调,是当今世界经济多边协调的实力派,他们在世界几乎所有的多边主要经济协调中担当着举足轻重角色,定期举行的西方八国首脑会议则是协调的常规形式。此外,区域化集团间和内部的协调,如欧盟、亚太经合组织、北美自由贸易区等,在世界经济的多边协调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是,国际宏观协调机制的发展与经济全球化扩张的速度相比严重滞后,尤其是防范全球金融风险的监管体系并未建立起来,不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没有改变,缩小南北差距问题没有切实的机制和措施,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化中对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的重视远远超过了成员间的经济技术合作。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来看,它在稳定世界金融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受到的批评也日益增多。一是未能及时对危机发出警报;二是危机发生后反应迟钝,援助不力;三是为援助设置了一些不必要的附加条件;四是过分强调国际游资的优越性,并试图把成员国经常帐户可充换性的仲裁权扩展到资本账户,但却管理不良,结果使“金融病毒”到处传染。有鉴与此,改造货币基金组织势在必行,除转换其职能,应该着手组建类似“世界中央银行”那样的机构。或者仿效联合国安理会的样式,成立一个经济安理会,负责全球经济的安全,目的在于改善目前国际经济宏观协调滞后于经济全球化的状况,以便对世界经济的运行实行有效调控和监管。
然而,加强全球经济宏观管理和协调的道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下的经济全球化许多措施是难以付诸实施的。全球金融和经济危机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达国家的利率太高,西方八国应该协调行动降低短期利率,表现出加强全球经济安全的诚意来。但是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却反对这么做。
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微观经济成长张力强劲和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是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的。因为,资本主义是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上的社会形态,无论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还是由西方国家操作和控制的国际组织,其背后都受到垄断资本财团的左右。从本质上说,这些政府和组织是为资本家利益服务的,这就决定了他们采取的政策和协调措施有很大的局限性。他们既不会从国内劳动阶层的利益出发,也不会从发展中国家的利益出发对世界经济的运行控制和协调。所以,现有的国际经济协调只是在某些方面修修补补,而不能从根本上消除对危机的防范和监管不力的弊端。由于资本主义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不能对世界经济实行有效的宏观调控,不能防止危机及其在全球的迅速蔓延,最终会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自我否定。
综合上述,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使生产社会化和分工的发展越出了民族国家的藩篱,把地方性的狭小市场联结为广阔的世界市场,无疑促进了整个世界经济的快速高效发展和社会进步。与此同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把自己的矛盾转嫁到别国,缓和了国内的矛盾,也加强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经济、政治联系,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上稳定了资本主义秩序,延缓了资本主义的生命期。但是,经济全球化并未使资本主义固有的各种矛盾消失或从根本上铲除,也不是医治资本主义社会各种弊病的灵丹妙药,而是具有了新的特点,况且旧的矛盾未解决,新的矛盾和冲突又产生了。它使资本主义体系爆发危机的可能性增大,增加了资本主义的脆弱性,使世界最不发达国家日趋边缘化,最终也会使发达国家难逃其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微观发展张力强劲与宏观协调机制滞后的矛盾,使资本主义难以有效地对付全球化下极易扩散的经济危机。这些都决定了资本主义推动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命运。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