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2024-05-14

1.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公司股利政策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股利政策定义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一切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具有原则性的做法,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司对其收益进行分配还是留存以用于再投资的策略问题。
         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方面来说的股利政策就是指探讨保留盈余和普通股股利支付的比例关系问题,即股利发放比率的确定。而广义的股利政策则包括:股利宣布日�A确定、股利发放比例的确定、股利发放时的资金筹集等问题。
         二、股利政策理论对比分析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学术界对股利政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股利政策与公司股价的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代表观点有Miller和Modigliani的股利无关论、“一鸟在手”理论,以及税差理论。20世纪八十年代,股利政策研究焦点集中于股利政策为何会引起股票价格的变化,代表理论有信号传递理论、股利代理理论等。以MM理论为起点,众多学者对股利政策进行了长期、大量的研究。
         1、MM理论
         股利无关论是由Miller和Modigliani于1961年首先提出的。在一系列严格假设的基础上,他们提出,在投资决策给定的情况下,公司的股利分配政策对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股票价格)不会产生影响。该理论是基于三个严格理想的假设:
         (1)完美的资本市场,具体包含:交易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信息对称,双方能无成本获得信息;不存在股票发行费用和交易费用;利润分配和留存收益在税法处理上无差异,投资者资本所得和股利所得无税收上的差异。
         (2)理性行为假设,即投资者追求个人财富的最大化,对股利收入和资本利得无偏好。
         (3)完全确定性,即每一个投资者对每一家公司的投资计划和收益情况都清楚,没必要区分股票和债券。投资者不关心公司股利的分配,并且股利的支付比率也不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公司的市场价值(或者股票价格)只由投资决策决定的获利能力所决定。
         股利无关论是建立在完全市场理论之上的,也被称为完全市场理论,与实际情况有很大距离。
         (1)信息不对称。MM理论认为投资者和企业经营者信息对称,而现实的资本市场并不是这样子,一般而言,企业的内部人拥有更多的信息。
         (2)不存在股票发行费用和交易费用。MM理论假设企业可以无成本地进行外部融资,资本所得可以无成本的转化为等额的股利收入,而现实情况是市场存在着外部融资成本和交易费用。
         (3)税收差异。MM理论假设资本所得和现金股利收入无税收差异,而实际上现金股利税率高于资本所得税率,投资者在二者之间存在偏好。
         (4)完全确定性。MM理论建立在完全确定性的假设下,实际的资本市场存在着诸多的不确定性。1963年James E.Water对MM理论提出了质疑,认为公司的股利政策几乎总会影响到公司的市场价值。MM理论假设前提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成立,因此学术界提出了各种理论进行解释,通过放宽完全市场的一系列假定下,后来的学者发展出了其他的股利理论,如顾客效应理论、税差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一鸟在手”理论和代理理论。
         2、“一鸟在手”理论
         “一鸟在手”理论是最早关于股利政策研究的理论,由Gordon于1963年提出,认为投资者更偏好于现金股利。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投资者认为获得现金股利比留存收益所带来的未来收入更加可靠,对于风险厌恶型投资者而言,更愿意得到实实在在的现金股利,也不愿意等待留存收益在将来所带来的更大的价值增值,因为通过留存收益在投资获得收益的不确定性要高于支付股利所得收益的不确定性。简言之,该理论认为“一鸟在手,强于两鸟在林”。因此,随着公司股利支付率的提高,公司股利支付的越多,其股价就越高,公司价值因此也会上升。反之,当公司降低其股利支付率时,其股价就会降低,公司的价值也会降低。
         “一鸟在手”理论以投资者的心理为研究出发点,得出股利支付会影响公司的价值,强调了公司支付股利的重要性,在实践中广为接受。但其也存在局限性:第一,混靖了股利政策和投资决策对股价的影响。留存收益在投资形成的收益和风险主要是由投资决策决定的,而不是股利政策所决定。第二,该理论并没有量化股利政策对股价变动的影响,只是停留在定性描述。
         3、税差理论
         该理论在MM理论基础之上,放宽无税收假设之后形成的,最早由Brennan(1970)提出,认为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必须有一个更高的税前收益,才可抵消因股利发放所导致的不利影响,公司最好的股利政策就是不发放股利。公司分配股利的比率越高,股东股利收益税收负担会明显高于资本利得税负,因此,企业应该�取低现金股利比率的分配政策,以此提高留存收益再投资的比率,通过延迟资本利得收益而延迟缴纳所得税,使得股东在实现未来的资本利得中享受税收节省。如果公司发放现金股利,那么就会导致公司价值的下降,降低股东的税后收益。
         在资本利得税较低时,税差理论基本成立,但该理论仍然与实际情况有偏差,因为现实中普遍存在着公司发放股利、上市公司也重视股利政策的现象,因此,税差理论有其局限性。
         4、信号传递理论
         信号传递理论是在放松了MM理论信息对称假设的基础上形成的。该理论试图解释企业为什么利用股利政策而不是其他更低成本的方式来向投资者传递公司前景的信息。认为公司的经理层和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经理层占有更多关于公司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等方信息。因此,可以认为股利政策是一种传递信息的机制,投资者可以据此作出对该公司的投资判断。Miller,Merton和Kevin Rock认为在理性预期的市场中,投资者可以根据股利宣告的内容推测出无法直接看到的东西。如果公司的发展前景良好、未来盈利即将大增,管理层就会通过增加股利的方式将利好消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反之,当公司的未来盈利前景不被看好时,管理层通过维持现有股利水平,甚至降低该股利水平,将该不利预期和信息传递给外部投资者和潜在投资者。股利政策所传递的信号,以及投资者对其解读将影响其对股票价值投资的判断,最终引起股价的调整,高的股利支付水平将引起股价上涨,反之则股价下跌。
         该理论将信息不对称引入股利政策研究中,突破了以往研究的信息对称的假定,为解释股利是否具有信息含量提供了一个基本分析逻辑。但该理论也有局限性:一、对于股利政策是否一定向股东和投资者传递了信息的认识,学界并不一致;二、某些行业的股利支付水平低并非是由于前景不佳,可能是由于其需要保留盈余来支持其高速发展造成的,以该理论解释,可能会对其价值做出相反的判断。
         三、归纳和总结
         基于经典的MM股利无关论,通过考察不同导致资本市场不完善的因素,包括税收差异、代理成本、信息不对称,甚至是心理与行为因素,有关企业支付股利动机的研究形成了很多股利理论,上表就是对这些理论的研究侧重点的归纳与总结。
         股利政策理论研究         西方股利政策 理论 存在两大流派:股利无关论和股利相关论。前者认为,股利政策对 企业 股票的价格不会产生任何 影响 ;后者认为,股利政策对企业股票价格有较强的影响,财务学家们从税赋因素和信息不对称因素展开 研究 ,各自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理论,为企业股利支付模式的选取提供理论指导。
         一、股利无关论
         股利无关论是由美国 经济 学家Modigliani和财务学家Miller(简称莫米)于1 96 1年提出。莫米立足于完善的资本市场,从不确定性角度提出了股利政策和企业价值不相关理论,这是因为公司的盈利和价值的增加与否完全视其投资政策而定,企业市场价值与它的资本结构无关,而是取决于它所在行业的平均资本成本及其未来的期望报酬,在公司投资政策给定的条件下,股利政策不会对企业价值产生任何影响。进而得出,企业的权益资本成本为其资本结构的线性递增函数。在此基础上,莫米又创立了投资理论,企业的投资决策不受筹资方式的影响,只有在投资报酬大于或等于企业平均资本成本时,才会进行投资。莫米的股利无关论的关键是存在一种套利机制,通过这一机制使支付股利与外部筹资这两项经济业务所产生的效益与成本正好相互抵消,股东对盈利的留存与股利的发放将没有偏好,据此得出企业的股利政策与企业价值无关这一著名论断。但是莫米理论是建立在完善资本市场假设的基础之上,这包括(1)完善的竞争假设,任何一位证券交易者都没有足够的力量通过其交易活动对股票的现行价格产生明显的影响;(2)信息完备假设,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平等地免费获取影响股票价格的任何信息;(3)交易成本为零假设,证券的发行和买卖等交易活动不存在经纪人费用、交易税和其他交易成本,在利润分配与不分配、或资本利得与股利之间均不存在税负差异。(4)理性投资者假设,每个投资者都是财富最大化的追求者。这一假设与现实世界是有一定的差距。虽然,莫米也认识到公司股票价格会随着股利的增减而变动这一重要现象,但他们认为,股利增减所引起的股票价格的变动并不能归因为股利增减本身,而应归因于股利所包含的有关企业未来盈利的信息 内容 。
         从某种程度上说,莫米对股利研究的贡献不仅在于提出了一种崭新的理论,更重要的还在于为理论成立的假设条件进行了全面系统的 分析 。在莫米的完善市场假设中,两个具有重要意义的市场特征是:
         (1)没有税赋或交易成本;
         (2)市场参与者之间的信息分布是对称的。后来的研究大多围绕着这两个假设进行。在考虑税赋因子之后,可以检查现实世界中股利政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而在引入管理者与投资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后,则可以从代理理论和信号理论两个角度对管理者制定股利政策的动因进行深入分析。其中,税赋因子对股利政策影响集中体现在除权日的股价反映中,而不对称信息的影响则反映在股价对股利宣告的变动中,这使得财务学家们可以通过对除权效应和宣告效应的实证研究来检验各种假说。
         二、股利税赋效应
         在考虑税赋因素,并且是在对股利和资本利得征收不同税率的假设下,布伦南创立了股价与股利关系的静态模型,由该模型得出,股利支付水平高的股票要比支付水平低的股票有更高的税前收益,即股利政策不仅与股价相关,而且由于税赋的影响,企业应采用低股利政策。而奥尔巴克经过严密的数学推导,提出“税赋资本化假设”,这种观点的主要前提是,公司将现金分配给股东的唯一途径是支付应税股利,公司的市场价值等于企业预期支付的税后股利的现值,因此,未来股利所承担的税赋被资本化入股票价值,股东对于公留存收益或支付股利是不加区分的。按这种观点,提高股利税负将导致公司权益的市场价值的直接下降。
         一般而言,税赋对股利政策的影响是反向的,由于股利的税率比资本利得的税率高,而且资本利得税可以递延到股东实际出售股票为止。因此,投资者可能喜欢公司少支付股利,而将几年的盈余留下来用于投资,而为了获得较高的预期资本利得,投资人愿意接受较低的普通股必要的报酬率。因此,在股利税率比资本利得税率高的情况下,只有采取低股利支付率政策,公司才有可能使其价值最大化。
         三、股利政策的代理理论与信号传递理论
         这一方面的研究发端于70年代信息经济学的兴起。在信息完备的基本假设之上,市场中的价格机制是万能的,能够准确地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变成了一个生产现金流的黑匣子,公司的决策制定者被非人格化,纯粹为委托人的最大利益服务。而在现实中,作为经济行为人,决策制定者必然也存在着自身效用最大化动机,企业的财务政策往往是相关各方利益冲突的一种协调。否认这一点,就不可能对各种财务政策的制定动因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信息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一个重大突破是抛弃企业非人格化假设,代之以经济人效用最大化假设,这一变化对股利政策也产生了深刻影响,借鉴不对称信息的分析 方法 ,财务学者从代理理论与信号理论两个角度对这一 问题 展开了研究。
         1 .代理 理论 始于詹森与麦克林有关 企业 代理成本的经典论述,他们将由代理冲突所产生的代理成本归纳为三种:委托人承担的监督支出,代理人承担的担保性支出以及剩余损失。如何设计有效的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地降低代理成本,从而确保委托人利益得以实现,是代理理论要解决的主要 问题 。詹森与麦克林率先利用代理理论 分析 了企业股东、管理者与债券持有者之间的代理冲突及其解决措施,从代理关系角度对困扰财务学家的融资问题作了新的阐释,认为股利政策有助于减缓管理者与股东之间,以及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代理冲突,也就是说,股利政策相当于是协调股东与管理者之间代理关系的一种约束机制。股利政策对管理者的约束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从投资角度看,当企业存在大量自由现金时,管理者通过股利发放不仅减少了因过度投资而浪费资源的倾向,而且有助于减少管理者潜在的代理成本,从而增加企业价值,它解释了股利增加宣告与股价变动正相关的现象;另一方面,从融资角度看,企业发放股利减少了内部融资,导致进入资本市场寻求外部融资,从而可以经常接受资本市场的有效监督,这样通过加强资本市场的监督而减少代理成本,这一分析有助于解释公司保持稳定股利政策的现象。因此,高水平股利支付政策将有助于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但同时也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因此最优的股利政策应使两种成本之最小化。
         2 .信息传递理论认为,不对称信息导致逆向选择问题,使得交易双方难以达到帕累托最优。在这种情况下,代理人如能选用某种信号来将其私人信息揭示给委托人,委托人在观测到信号后才与代理人签约,就可以根据产品的质量进行相应的定价,从而改进帕累托效率,这就是信号传递。信号传递的几个基本要素:(1)信号成本,在赖利看来,只要传递信号的意愿导致了决策者采取不同于那些充分信息下的最优决策,信号成本就会发生。因此,信号传递的成本是偏离理想状态下最优的策略的成本,即机会成本。(2)信号效益。(3)信号特征。
         在资本市场中,如果价格没有反映所有信息,尤其是那些还不能公开获得的信息,那么管理者就有可能通过财务政策向市场传递信号以重新调整股票价格。信号传递理论在财务领域中的 应用 始于罗斯的 研究 ,他发现某个拥有大量高质量投资机会信息的经理,可以通过资本结构或股利政策的选择向潜在的投资者传递信号。受股利宣告日的股价变化与股利支付水平的变化是正相关的这一事实的启发,信号传递理论认为股利变化必然是向投资者传递了有关企业价值的信息。巴塔查亚率行在股利研究中建立了股利显示信号模型,模型假设股东拥有不为投资者所知的有关企业价值的私有信息,而股利政策的存在有助于降低这种不对称信息程度。米勒与洛克将股利与融资、投资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了净股利传递信号模型。在米———洛模型中,管理者对企业当前收益知道的信息要比投资者多,并通过股利分配向投资者传递有关当前收益的信号,后者根据收到的信号判断企业的当前收益,由此预测未来收益,进而确定企业的市场价值。总之,股利的支付具有降低代理成本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功能。
         四、股利政策理论在我国现实中的应用
         在我国,无论是股权结构还是市场健全程度均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别甚大。首先,我国上市公司多由原国有企业改制而成,国有股在上市公司中占着绝对控股地位,从而造成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两权分离尚不彻底。我国国有股不具有人格化代表,并非终极所有者,缺乏监督管理者的动机,而关系到切身利益的 社会 公众股所占比例小,极为分散,是没有足够的能力 影响 公司决策的。其次,我国市场力量不足以解决公司中的代理问题。投资者难以依靠市场对企业进行有效的监督。此外,我国负债形式单一,多为银行借款,而银行也是典型的国有企业,其本身的代理问题也较严重。因此,股利政策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应有所修正。我们认为:
         1 .对于当前我国股利政策的代理分析,应当围绕社会公众股——国有股——管理者这种代理关系进行,而不能象西方发达国家那样以债权人——股东——管理者为中心分析代理关系。
         2 .从代理关系分析,在我国,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存在利用现金股利转移公司现金的倾向,而社会公众股则偏好公司管理者发放股票股利以获取资本利得,公司管理者也愿意发放股票股利将现金留存于企业造成过度投资。因而现实中的股利政策应取决于三种力量的制衡。
         3 .从信号传递理论看,股利政策的优化即是在传递当前收益所能实现的效益与放弃投资方案所导致的损失之间的权衡。在我国,由于市场尚处于非有效阶段,股价严重偏离企业业绩,股市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还不明显,公司管理者缺乏对投资者揭示私有信息的动机,因而股利政策传递信号的机制还不健全。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2. 股利政策的股利理论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学者们研究股利政策理论主要关注的是股利政策是否会影响股票价值,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一鸟在手理论、MM股利无关论和税差理论,这三种理论被称为传统股利政策理论。“一鸟在手”理论“一鸟在手”理论源于谚语“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该理论最具有代表性的著作是M.Gordon 1959年在《经济与统计评论》上发表的《股利、盈利和股票的价格》,他认为企业的留存收益再投资时会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并且投资风险随着时间的推移将不断扩大,因此投资者倾向于获得当期的而非未来的收入,即当期的现金股利。因为投资者一般为风险厌恶型,更倾向于当期较少的股利收入,而不是具有较大风险的未来较多的股利。在这种情况下,当公司提高其股利支付率时,就会降低不确定性,投资者可以要求较低的必要报酬率,公司股票价格上升;如果公司降低股利支付率或者延期支付,就会使投资者风险增大,投资者必然要求较高报酬率以补偿其承受的风险,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下降。MM理论1961年,股利政策的理论先驱米勒(Miller,MH)和弗兰克·莫迪格利安尼(Modieliani,F)在其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公司价值》中提出了著名的“MM股利无关论”,即认为在一个无税收的完美市场上,股利政策和公司股价是无关的,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股利决策彼此独立,公司价值仅仅依赖于公司资产的经营效率,股利分配政策的改变就仅是意味着公司的盈余如何在现金股利与资本利得之间进行分配。理性的投资者不会因为分配的比例或者形式而改变其对公司评价,因此公司的股价不会受到股利政策的影响。税差理论Farrar和 Selwyn1967年首次对股利政策影响企业价值的问题作出了回答。他们采用局部均衡分析法 ,并假设投资者都希望试图达到税后收益最大化。他们认为 ,只要股息收入的个人所得税高于资本利得的个人所得税 ,股东将情愿公司不支付股息。他们认为资金留在公司里或用于回购股票时股东的收益更高 ,或者说 ,这种情况下股价将比股息支付时高;如果股息未支付 ,股东若需要现金 ,可随时出售其部分股票。从税赋角度考虑 ,公司不需要分配股利。如果要向股东支付现金 ,也应通过股票回购来解决。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来,信息经济学的兴起,使得古典经济学产生了重大的突破。信息经济学改进了过去对于企业的非人格化的假设,而代之以经济人效用最大化的假设。这一突破对股利分配政策研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财务理论学者改变了研究方向,并形成了现代股利政策的两大主流理论——股利政策的信号传递理论和股利政策的代理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信号传递理论从放松MM理论的投资者和管理者拥有相同的信息假定出发,认为管理当局与企业外部投资者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管理者占有更多关于企业前景方面的内部信息,股利是管理者向外界传递其掌握的内部信息的一种手段。如果他们预计到公司的发展前景良好,未来业绩将大幅度增长时就会通过增加股利的方式将这一信息及时告诉股东和潜在的投资者;相反,如果预计到公司的发展前景不太好,未来盈利将持续性不理想时,那么他们往往会维持甚至降低现有股利水平,这等于向股东和潜在投资者发出了不利的信号。因此,股利能够传递公司未来盈利能力的信息,这样导致股利对股票价格有一定的影响。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上升时,公司的股价会上升;当公司支付的股利水平下降时,公司的股价也会下降。代理成本理论股利代理成本理论是由Jensen and Meckling(1976)提出的的,是在放松了MM理论的某些假设条件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是现代股利理论研究中的主流观点,能较强解释股利存在和不同的股利支付模式。Jensen和Meckling指出:“管理者和所有者之间的代理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代理人追求自己的效用最大化。如果代理人与委托人具有不同的效用函数,就有理由相信他不会以委托人利益最大化为标准行事。委托人为了限制代理人的这类行为,可以设立适当的激励机制或者对其进行监督,而这两方面都要付出成本。”Jensen和Meekling称之为代理成本 (agencycost),并定义代理成本为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剩余损失三者之和。 到了20世纪90年代,财务理论学者们发现美国上市公司中支付现金股利的公司比例呈现下降趋势,这一现象被称作“正在消失的股利”,随后时期在加拿大、英国、法国、德国、日本等国也相继出现了类似的现象,蔓延范围之广,堪称具有国际普遍性。在这种背景情况下美国哈佛大学Baker和纽约大学Wurgler提出了股利迎合理论最初来解释这种现象。Baker和Wurgler指出,由于某些心理因素或制度因素,投资者往往对于支付股利的公司股票有较强的需求,从而导致这类股票形成所谓的“股利溢价”,而这无法用传统的股利追随着效应来解释,主要是由于股利追随着效应假设之考虑股利的需求方面,而忽略供给方面。Baker和Wurgler认为有些投资者偏好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会对其股票给与溢价,而有些投资者正好相反,对于不发放现金股利的公司股票给与溢价。因此,管理者为了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通常会迎合投资者的偏好来制定股利分配政策。Baker和Wurgler先后完成了两份实证研究检验来检验他们所提出的理论,在Baker和Wurgler(2004a)的检验里,他们通过1962-2000年COMPUSTAT数据库里的上市公司数据证明,当股利溢价为正时,上市公司管理者倾向于支付股利;反之,若股利溢价为负时,管理者往往忽视股利支付。在Baker和Wurgler(2004b)的检验里,他们检验了上市公司股利支付意愿的波动与股利溢价之间的关系,检验样本期间从1962年至1999年,Baker和Wurgler同样发现,当股利溢价为正时,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意愿提高;反之,如果股利溢价出现负值时,上市公司股利支付的意愿降低,以上两项均支持了股利迎合理论。

3. 股利政策基本理论

      股利政策(Dividend policy)是指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一切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较具原则性的做法,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股利政策基本理论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
         
         股利政策基本理论         股利政策(Dividend policy)是指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一切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较具原则性的做法,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司对其收益进行分配还是留存以用于再投资的策略问题。它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狭义方面来说的股利政策就是指探讨保留盈余和普通股股利支付的比例关系问题,即股利发放比率的确定。而广义的股利政策则包括:股利宣布日的确定、股利发放比例的确定、股利发放时的资金筹集等问题。
         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股份制企业利润分配的特点
         1.股分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坚持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
         2.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尽可能保持稳定的股利政策
         3.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当考虑到企业未来对资金需求以及筹资成本
         4.股份制企业的利润分配应当考虑到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二、股利政策的基本理论
         (一)股利无关论
         股利无关论认为,企业的股利政策不会对公司的股票价格产生任何影响。
         该理论是由美国财务学专家米勒(Miller)和莫迪格莱尼(Modigliani)于1961年在他们的著名论文《股利政策、增长和股票价值》中首先提出的,因此这一理论也被称为MM理论。MM理论的基本假设是完全市场理论。
         完全市场理论的基本含义是:
         ①资本市场具有强式效率性。所谓强式效率性是指股票的现行市价已经反映了所有已公开或未公开的信息,任何人甚至掌握内部信息的内线人也无法在股市上赚取超额报酬。
         ②没有筹资费用(包括股票发行和交易费用)。
         ③不存在个人和公司所得税。
         ④公司的投资决策与股利决策是彼此独立的。
         在这些假设基础上,MM理论认为,投资者不会关心公司股利的分配情况,公司的股票价格完全由公司投资方案和获利能力所决定的,而并非取决于公司的股利政策。在公司有较好的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如果股利分配的较少,留利较多,公司的股票价格也会上升,投资者可以通过出售股票来换取现金;如果股利分配的较多,留利较少,投资者分得现金后会寻求新的投资机会,而公司仍可以顺利地筹集到新的资金。所以,股票价格与公司的股利政策是无关的。
         (二)股利相关论
         股利相关论认为,企业的股利政策会影响到公司股票的价格。其代表性观点主要有:
         1.一鸟在手论
         这种观点认为,在股利收入与资本利得之间,投资者更倾向于前者。因为股利是现实的有把握的收益,而股票价格的上升与下跌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与股利收入相比风险更大。因此,投资者更愿意购买能支付较高股利的公司股票,这样,股利政策必然会对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这一理论用西方一句谚语来形容就是“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所以,该理论也被称为“一鸟在手论”。
         2.信息传播论
         这一理论认为,股利实际上给投资者传播了关于企业收益情况的信息,这一信息自然会反映在股票的价格上,因此,股利政策与股票价格是相关的。如果某一公司改变了长期以来比较稳定的股利政策,这就等于给投资者传递了企业收益情况发生变化的信息,从而会影响到股票的价格。股利提高可能给投资者传递公司创造未来现金能力的增强,该公司的股票价格就会上涨;反之,股利下降可能给投资者传递公司经营状况变坏的信息,该公司股票的价格就会下跌。
         3.假设排除论
         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MM理论的假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首先,即使非常完善、成熟的资本市场,如纽约证券市场,也不具备强式效率性,因此MM理论的完善市场理论假设实际上是不存在的;其次,在资本市场上,不可能没有筹资费用,也不可能没有个人或公司所得税的存在;再者,公司的投资决策有时是与股利政策相关的,投资决策由于对资金的需求,可能会影响到公司的股利政策。基于此,MM理论在现实生活中是站不住脚的。
         三、影响股利政策的因素
         (一)法律因素
         资本保全的约束、企业积累的约束、企业利润的约束、偿债能力的约束。
         1.资本保全的约束
         资本保全——是为了保护投资者的利益而做出的法律限制。
         股份公司只能用当期利润或留用利润来分配股利,不能用公司出售股票而募集的资本发放股利。这样是为了保全公司的股东权益资本,以维护债权人的利益。
         2.企业积累的约束
         企业积累的约束要求股份公司在分配股利之前,应当按法定的程序先提取各种公积金。这也是为了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维护投资者的利益。
         我国有关法律法规就明确规定,股份公司应按税后利润做出规定的扣除之后的l0%提取法定盈余公积金,并且鼓励企业在分配普通股股利之前提取任意盈余公积金,只有当公积金累计数额已达到注册资本50%时,才可不再提取。
         3.企业利润的约束
         企业利润的约束规定只有在企业以前年度的亏损全部弥补完之后,若还有剩余利润,才能用于分配股利,否则不能分配股利。
         4.偿债能力的约束
         偿债能力的约束规定企业在分配股利时,必须保持充分的偿债能力。企业分配股利不能只看利润表上的净利润的数额,还必须考虑到企业的现金是否充足。如果因企业分配现金股利而影响了企业的偿债能力或正常的经营活动,则股利分配就要受到限制。
         (二)债务契约因素
         债务契约——指债权人为了防止企业过多发放股利,影响其偿债能力,增加债务风险,而以契约的形式限制企业现金股利的分配。
         这种限制通常包括:
         ①规定每股股利的最高限额;
         ②规定未来股息只能用贷款协议签定以后的新增收益来支付,而不能动用签定协议之前的留存利润;
         ③规定企业的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低于一定标准时,不得分配现金股利,等等。
         (三)公司自身因素
         公司自身因素的影响----指股份公司内部的各种因素及其面临的各种环境、机会而对其股利政策产生的影响。主要包括现金流量、举债能力、投资机会、资金成本等。
         1.现金流量
         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有充足的现金,否则就会发生支付困难。公司在分配现金股利时,必须要考虑到现金流量以及资产的流动性,过多地分配现金股利会减少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影响未来的支付能力,甚至可能会出现财务困难。
         2.举债能力
         举债能力是企业筹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不同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的举债能力会有一定的差异。公司在分配现金股利时,应当考虑到自身的举债能力如何,如果举债能力较强,在企业缺乏资金时,能够较容易地在资本市场上筹集到资金,则可采取比较宽松的股利政策;如果举债能力较差,就应当采取比较紧缩的股利政策,少发放现金股利,留有较多的公积金。
         3.投资机会
         企业的投资机会也是影响股利政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企业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企业就应当考虑较少发放现金股利,增加留存利润,用于再投资,这样可以加速企业的发展,增加企业未来的收益,这种股利政策往往也易于为股东所接受。在企业没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时,往往倾向于多发放现金股利。
         4.资金成本
         资金成本是企业选择筹资方式的基本依据。留用利润是企业内部筹资的一种重要方式,它与发行新股或举借债务相比,具有成本低、隐蔽性好的优点。合理的股利政策实际上是要解决分配与留用的比例关系以及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留用利润的问题。如果企业一方面大量发放现金股利,另一方面又要通过资本市场筹集较高成本的资金,这无疑是有悖于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因此,在制定股利政策时,应当充分考虑到企业对资金的需求以及企业的资金成本等问题。
         (四)股东因素
         股利政策必须经过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才能实施,股东对公司股利政策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一般来说,影响股利政策的股东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追求稳定的收入,规避风险
         有的股东依赖于公司发放的现金股利维持生活,如一些退休者,他们往往要求公司能够定期地支付稳定的现金股利,反对公司留利过多。还有些股东是“一鸟在手论”的支持者,他们认为留用利润而可能使股票价格上升所带来的收益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还是取得现
         实的股利比较稳妥,可以规避风险,因此,这些股东也倾向于多分配股利。
         2.担心控制权的稀释
         有的大股东持股比例较高,对公司拥有一定的控制权,他们出于对公司控制权可能被稀释的担心,往往倾向于公司较少分配现金股利,多留存利润。如果公司发放了大量的现金股利,就可能会造成未来经营资金的紧缺。这样就不得不通过资本市场来筹集资金,如果通过举借新的债务筹集资金,就会增加企业的财务风险;如果通过发行新股筹集资金,虽然公司的老股东有优先认股权,但必须要拿得出一笔数额可观的资金,否则其持股比例就会降低,其对公司的控制权就有被稀释的危险。因此,他们宁愿少分现金股利,也不愿看到自己的控制权被稀释,当他们拿不出足够的现金认购新股时,就会对分配现金股利的方案投反对票。
         3.规避所得税
         按照税法的规定,政府对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以后,还要对股东分得的股息、红利征收个人所得税。各国的税率有所不同,有的国家个人所得税采用累进税率,边际税率很高。因此,高收入阶层的股东为了避税往往反对公司发放过多的现金股利,而低收入阶层的股东因 企业而低收入阶层的股东因个人税负较轻,可能会欢迎公司多分红利。按照我国税法规定,股东从公司分得的股息和红利应按20%的比例税率交纳个人所得税,而对股票交易所得目前还没有开征个人所得税,因而,对股东来说,股票价格上涨获得的收益比分得股息、红利更具吸引力。
         四、股利政策的类型
         (一)剩余股利政策
         所谓剩余股利政策,就是在企业确定的最佳资本结构下,税后净利润首先要满足投资的需求,然后若有剩余才用于分配股利。
         这是一种投资优先的股利政策。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先决条件是企业必须有良好的投资机会,并且该投资机会的预计报酬率要高于股东要求的必要报酬率,这样才能为股东所接受。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企业,因其有良好的投资机会,投资者会对公司未来的获利能力有较好的预期,因而其股票价格会上升,并且以留用利润来满足最佳资本结构下对股东权益资本的需要,可以降低企业的资金成本,也有利于企业提高经济效益。但是,这种股利政策不会受到希望有稳定的股利收入的投资者所欢迎,因为剩余股利政策往往导致各期股利忽高忽低。
         实行剩余股利政策,一般应按以下步骤来决定股利的分配额:
         1.根据选定的最佳投资方案,确定投资所需的资金数额;
         2.按照企业的目标资本结构,确定投资需要增加的股东权益资本的数额;
         3.税后净利润首先用于满足投资需要增加的股东权益资本的数额;
         4.在满足投资需要后的剩余部分用于向股东分配股利。
         优点:根据MM理论,企业都有一个最佳资本结构,在最佳资本结构下企业的综合资金成本才最低,企业才可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因此,股利政策要符合最佳资本结构的要求。
         缺点:如果股利政策破坏了最佳资本结构,就不能取得使公司的综合资金成本达到最低的效果。
         (二)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这是一种稳定的股利政策,它要求企业在较长时期内支付固定的股利额,只有当企业对未来利润增长确有把握,并且这种增长被认为是不会发生逆转时,才增加每股股利额。稳定的股利政策在企业收益发生一般的变化时,并不影响股利支付,而是使其保持稳定的水平。实行这种股利政策者都支持股利相关论,他们认为企业的股利政策会对公司股票价格产生影响,股利的发放是向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状况的某种信息。
         优缺点:
         1.股利政策是向投资者传递重要的信息,如果公司支付的股利稳定,就说明该公司的经营业绩比较稳定,经营风险较小,这样可使投资者要求的股票必要报酬率降低,有利于股票价格上升;如果公司的股利政策不稳定,股利忽高忽低,这就给投资者传递企业经营不稳定的信息,从而导致投资者对风险的担心,会使投资者要求的股票必要报酬率提高,进而使股票价格下降。
         2.稳定的股利政策,有利于投资者有规律地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特别是那些希望每期能有固定收入的投资者更欢迎这种股利政策。忽高忽低的股利政策可能会降低他们对这种股票的需求,这样也会使股票价格下降。
         3.如果公司确定一个稳定的股利增长率,这样,实际上是传递给投资者该公司经营业绩稳定增长的信息,可以降低投资者对该公司风险的担心,从而使股票价格上升。
         4.采用稳定的股利政策,维持稳定的股利水平,有时可能会使某些投资方案延期,或者使公司资本结构暂时偏离目标资本结构,或者通过发行新股来筹集资金,尽管这样可能会延误了投资时机,或者使资金成本上升,但是,持稳定股利政策观点者,仍然认为这也要比减发股利或降低股利增长率有利得多,因为突然降低股利,会使投资者认为该公司经营出现困难,业绩在下滑,可能使股票价格快速下跌,这对公司更不利。
         这种股利政策可能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尤其是在公司净利润下降或现金紧张时,公司为了保证股利的照常支付,容易导致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在非常时期,可能不得不降低股利额。
         适用性:这种股利政策一般适用于经营比较稳定的企业采用。
         (三)固定股利支付率股利政策
         这是一种变动的股利政策,企业每年都从净利润中按固定的股利支付率发放股利。这一股利政策使企业的股利支付与企业的盈利状况密切相关,盈利状况好,则每股股利额就增加,盈利状况不好,则每股股利额就下降,股利随经营业绩“水涨船高”。
         优点:不会给公司造成较大财务负担;
         缺点:股利可能变动较大,忽高忽低,这样可能传递给投资者该公司经营不稳定的信息,容易使股票价格产生较大波动,不利于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四)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这是一种介于稳定股利政策与变动股利政策之间的折衷的股利政策。
         这种股利政策每期都支付稳定的较低的正常股利额,当企业盈利较多时,再根据实际情况发放额外股利。这种股利政策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在公司盈利较少或投资需要较多资金时,可以只支付较低的正常股利,这样既不会给公司造成较大的财务压力,又保证股东定期得到一笔固定的股利收入;在公司盈利较多并且不需要较多投资资金时,可以向股东发放额外的股利。
         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既可以维持股利的一定稳定性,又有利于使企业的资本结构达到目标资本结构,使灵活性与稳定性较好地相结合,因而为许多企业所采用。
         五、股利支付方式与发放程序
         (一)股利支付方式
         股份公司分派股利的形式一般有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财产股利和负债股利等。
         1.现金股利
         现金股利是股份公司以现金的形式发放给股东的股利。
         现金股利发放的多少主要取决于公司的股利政策和经营业绩。
         现金股利的发放会对股票价格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股票除息日之后,一般来说股票价格会下跌。
         2.股票股利
         股票股利是企业将应分配给股东的股利以股票的形式发放。
         可以用于发放股票股利的,除了当年的可供分配利润外,还有公司的盈余公积金。
         发放股票股利时,一般按股权登记日的股东持股比例来分派,将股东大会决定用于分配的盈余公积金和可供分配利润转成股本,并通过中央结算登记系统按比例增加各个股东的持股数量。股票股利并没有改变企业账面的股东权益总额,同时也没有改变股东的持股结构,但是,会增加市场上流通的股票数量,因此,企业发放股票股利会使股票价格相应下降,一般来说,如果不考虑股票市价的波动,发放股票股利后的股票价格,应当按发放的股票股利的比例而成比例下降。
         对于企业来说,分配股票股利不会增加其现金流出量,因此如果企业现金紧张或者需要大量的资金进行投资,可以考虑采用股票股利的形式。公司的每股利润因股本扩张而被摊薄,这样就可能导致股价下跌。
         对于股东来说,虽然分得股票股利没有得到现金,但是,如果发放股票股利之后,企业依然维持原有的固定股利水平,则股东在以后可以得到更多的股利收入,或者股票数量增加之后,股价并没有成比例下降,而是走出了填权行情,这样股东的财富会随之增长。
         (二)股利的发放程序
         股份公司分配股利必须遵循法定的程序,一般是先由董事会提出分配预案,然后提交股东大会决议通过才能进行分配。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分配预案之后,要向股东宣布发放股利的方案,并确定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股利发放日。
         1.宣布日
         宣布日就是股东大会决议通过并由董事会宣布发放股利的日期。
         在宣布分配方案的同时,要公布股权登记日、除息日和股利发放日。
         2.股权登记日
         股权登记日是有权领取本期股利的股东资格登记截止日期。
         企业规定股权登记日是为了确定股东能否领取股利的日期界限,因为股票是经常流动的,所以确定这个日期是非常必要的。凡是在股权登记日这一天登记在册的股东才有资格领取本期股利,而在这一天之后登记在册的股东,即使是在股利发放日之前买到的股票,也无权领取本次分配的股利。
         3.除息日
         除息日是指除去股利的日期,即领取股利的权利与股票分开的日期。
         在除息日之前购买的股票,才能领取本次股利,在除息日当天或以后购买的股票,则不能领取本次股利。除息日对股票的价格有明显的影响,在除息日之前的股票价格中包含了本次股利,在除息日之后的股票价格中不再包含本次股利,所以除息日股价会下降。
         4.股利发放日
         股利发放日,也称付息日,是将股利正式发放给股东的日期。
         某公司于20×9年4月6日举行的股东大会决议通过股利分配方案,并于当日由董事会宣布20×8年的股利分配方案为:每股分派现金股利1.50元,股权登记日为20×9年4月13日,除息日为20×9年4月14日,股利发放日为20×9年4月25日。

股利政策基本理论

4. 股利政策有哪些

  1、剩余股利政策
  是以首先满足公司资金需求为出发点的股利政策。根据这一政策,公司按如下步骤确定其股利分配额:

  ·确定公司的最佳资本结构;

  ·确定公司下一年度的资金需求量;

  ·确定按照最佳资本结构,为满足资金需求所需增加的股东权益数额;

  ·将公司税后利润首先满足公司下一年度的增加需求,剩余部分用来发放当年的现金股利。

  2、稳定股利额政策
  以确定的现金股利分配额作为利润分配的首要目标优先予以考虑,一般不随资金需求的波动而波动。这一股利政策有以下两点好处。

  ·稳定的股利额给股票市场和公司股东一个稳定的信息。

  ·许多作为长期投资者的股东(包括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希望公司股利能够成为其稳定的收入来源”以便安排消费和其他各项支出,稳定股利额政策有利于公司吸引和稳定这部分投资者的投资。

  采用稳定股利额政策,要求公司对未来的支付能力作出较好的判断。一般来说,公司确定的稳定股利额不应太高,要留有余地,以免形成公司无力支付的困境。

  3、固定股利率政策
  这一政策要求公司每年按固定的比例从税后利润中支付现金股利。从企业支付能力的角度看,这是一种真正稳定的股利政策)但这一政策将导致公司股利分配额的频繁变化,传递给外界一个公司不稳定的信息,所以很少有企业采用这一股利政策。 欢迎到无忧财务

  4、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按照这一政策,企业除每年按一固定股利额向股东发放称为正常股利的现金股利外,还在企业盈利较高,资金较为充裕的年度向股东发放高于一般年度的正常股利额的现金股利。其高出部分即为额外股利。

5. 股利政策包括

股利政策包括:现金股利;股票股利;股票回购;股票分割。
股利政策是指公司股东大会或董事会对一切与股利有关的事项,所采取的较具原则性的做法,是关于公司是否发放股利、发放多少股利以及何时发放股利等方面的方针和策略,所涉及的主要是公司对其收益进行分配还是留存以用于再投资的策略问题。

现金股利是以现金形式分配给股东的股利。从投资者来看,之所以投资于股票,目的在于获得丰厚的现金股利。而从公司董事会来看,为着企业的发展,需要保留足够的现金以增置设备和补充周转资金,希望把股利限制在较低水平上。

股票股利亦称“股份股利”。股份公司以股份方式向股东支付的股利。采取股票股利时,通常由公司将股东应得的股利金额转入资本金,发行与此相等金额的新股票,按股东的持股比例进行分派。一般来说,普通股股东分派给普通股票,优先股股东分派给优先股票。     
股票回购是指通过购回股利所持股份的方式,将现金分配给股东。股票分割是指将大股分为小股,如用两股新股票换回一股旧股票,是在不增加股东权益的基础上增加股票数量。这样降低了股票交易价格,提高了流通性。

股利政策包括

6. 股利政策有哪些

股利政策包括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剩余股利政策是指当公司有较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目标资本结构,计算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量,先从盈余中留存,再将盈余作为股利进行分配。
或者说固定增长的分红政策,是指公司将每年的分红金额固定在一定水平或者在此基础上保持一定的固定比例逐年稳步增长。
固定股息支付率政策是指一家公司将其年度净利润的固定百分比作为股息分配给股东。这个百分比通常被称为股利支付率。
低正常分红加额外分红的政策是指公司事先设定一个低正常分红额度,每年除了按照正常分红额度向股东分红外,还在公司盈余较多、资金较为充裕的年份向股东额外分红。

7. 股利政策有哪些

股利分配政策有四种,分别是:剩余股利政策、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政策、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及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剩余股利政策是在公司有良好投资机会时,按照一定的最佳资本结构,计算投资所需的资本,首先从盈余当中留取,然后将剩下的盈余作为股利进行分配。固定或持续增长股利政策是将每年应付股利固定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上,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不变。只有当公司认为未来收益将显著且不可逆转地增加时,才会增加年度股利支出。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是指公司决定股利与盈余的比率,并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是,公司通常每年只支付固定的和低数额的股利,然后根据实际情况在盈余较多的时候向股东支付额外的股利。

股利政策有哪些

8. 股利政策的类型有哪些

四种股利政策类型

> > > > 1.剩余股利政策
(1)含义

是指在公司有着良好的投资机会时,根据一定的目标资本结构,测算出投资所需的权益资本,先从盈余当中留用,然后将剩余的盈余作为股利予以分配。
(2)特点
采用剩余股利政策的根本理由是为了保持理想的资本结构,使加权平均资本成本最低。

> > > > 2.固定股利或稳定增长股利政策
(1)含义

企业将每年派发的股利固定在某一特定水平上或是在此基础上维持某一固定增长率从而逐年稳定增长。
(2)特点
优点:
①固定或稳定增长的现金股利向市场传递着公司经营业绩正常或稳定增长的信息,有利于树立公司良好的形象,增强投资者对公司的信心,从而使公司股票价格保持稳定或上升;
②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有利于投资者安排股利收入和支出。
缺点:
①股利的支付与盈余相脱节。当盈余较低时仍要支付固定或稳定增长的股利,这可能导致资金短缺,财务状况恶化;
②不能像剩余股利政策那样保持较低的资本成本。

> > > > 3.固定股利支付率政策
(1)含义

是公司确定一个股利占盈余的比率,长期按此比率支付股利的政策。
(2)特点
优点:能使股利与公司盈余紧密地配合,以体现多盈多分,少盈少分,无盈不分的原则。
缺点:各年的股利变动较大,极易造成公司不稳定的感觉,对稳定股票价格不利。

> > > > 4.低正常股利加额外股利政策
(1)含义

该股利政策是公司一般情况下每年只支付固定的、数额较低的股利,在盈余较多的年份,再根据实际情况向股东发放额外股利。但额外股利并不固定化,不意味着公司永久地提高了规定的股利支付率。
(2)采用该政策的理由
具有较大灵活性;使一些依靠股利度日的股东每年至少可以得到虽然较低但比较稳定的股利收入,从而吸引住这部分股东。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