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人性的枷锁》

2024-05-20

1. 毛姆《人性的枷锁》

《Of Human Bondage》
  
   上学时有两本印象深刻的书,一本是傅雷翻译的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还有一本就是毛姆的《人性的枷锁》。现在重读这本成长小说,感慨万千。
  
   成长本来就是一条不可逆的道路,更恐怖的是,它往往还是一条孤独的单行车道。只愿我们能在别人的故事中,切身体味或已逝去,或未到来的岁月。
  
   亲民接地气的毛姆百年前的作品讲述了成长过程中的迷惘、挫折、痛苦、失望和探索,最后摆脱枷锁得到升华。给了我们确切的启示。
  
   作为一部传统的英国式成长小说,《人性的枷锁》的确达到了很好的公众教育意义。

毛姆《人性的枷锁》

2. 毛姆《人性的枷锁》

 ~~**
                                           英国作家毛姆的自传体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曾经受过国人的指责,认为这是一部很糟糕的作品,然而经历了百年时间的沉淀与积累,经典依然被人称颂,对年轻人的成长犹如一座灯塔,指导他们走出人性的枷锁。
   书中的主人公菲利普是一位天生的跛脚患者,而毛姆自己则是严重的口吃。因为身体的残疾,更因为从小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童年,从小严厉的伯父伯母,造成了他孤独、自卑的人物性格。
   身体的残疾更让他在特雷坎布尔求学,以及进入国王公学的集体生活中,总是遭到同学们的冷漠与取笑。似乎跛脚是一项重要的软肋与缺陷,内心深深的痛苦折磨着他。而正是这个残疾,又让他时时刻刻都在反省自己。
   同学们的不太友好加上自己对牧师生活的厌恶,开始了德国海德堡的求学,一年的时间,与求学同龄人的交往,冲破了宗教的束缚,成为一个自由的灵魂。
   之后的会计师学徒的一年,就像是我们生活中办公室职员的卑微写照,没有自己的想法,按部就班地过着机械的看似体面的工作。
   在朋友们的劝说与鼓励下,辞职离开了厌倦的小职员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巴黎,开启了两年的画画之旅。这是对梦想的勇敢尝试,也是对自己成长路上的一次叛逆。
   伯父的反对,没能阻止他一次又一次更改人生的方向,开始一次又一次的尝试。
   经历没有天赋,依然热衷于艺术的同学的饥饿与死亡,促使他开始反思自己的艺术生涯,会欣赏不见得自己就能功成名就,一眼就能望得到结果的努力,似乎只与勤奋搭边。
   选择放弃开启弃艺从医生涯,也是他在反思路上,对人性,对人生意义的深度思考。
   人生就犹如一张波斯地毯,在上面织就精美的图案,甚至符合自娱自乐的审美标准,璀璨辉煌的只是曾经的存在,到头来仍将灰飞烟灭。
                                           年轻的灵魂遇到爱情,遇到激情,才知道拥有多么锥心刺骨的伤痛,他的伤痛纯粹是因为一个米尔德丽德女招待的命运。一次次的受创,一次次并没有经受命运的转机,一路既往地飞蛾扑火般葬送自己的人生。
   菲利普的激情就这样在百转千回之中经受痛苦的折磨,明知道自己挽救不了这样的个体,还是一次伸出援助之手。
   直至经历自己身无分文,穷困潦倒的人生,开始进一步的反思,有些人只能是一时的狐朋酒友,从与劳森的断交中,也让他逐渐找回自己的内心。
   两年的底层讨生活的经历,让他一个中产出身的人,彻底了解底层人民的疾苦与快乐,从而也冲破了人性中的阶层枷锁。
   伯父牧师的死亡,让他得以继续完成自己的学医生涯,收获毕业的那一天,也是他人生最有可能的一天。因为他终于做到了能够在这个世界立足的根本。不像他的朋友海沃德犹如烟火一般璀璨的梦想,到头来连死亡都是那样的微不足道,不是轰轰烈烈的战争,只是平常的瘟疫。
   他的爱情,似乎早已是一个铺垫,一个缺爱的童年,遇上一大家子温馨的场面,然后与萨利的终成眷属。然而,作者的写作手法,却是不像米尔德丽德与诺拉般。
   这样的成长犹如我们每一个普通人,经历过求学、工作、择业的艰辛,我们最终都会安定下来,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安定,也是冥冥中自己成长路上的那一份成熟。
   书中,我们看到菲利普每一次的反省与选择,都是最正确的选择,人物的形象也如图画般刻入读者的脑海,然而精神世界冲破的人性枷锁,更让我们看到成长路上的方向。
    > 范妮•普斯赖的死,让他明白,被梦想葬送的灵魂,都是脱离了现实世界,拥有虚无意义的人生。****
                                           书中的哲学思想,更让我们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与世界链接,你的人生才有意义。艺术生涯中,范妮•普斯赖的人生,可谓很多人的缩影。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很多人的执着,收获的并非是快乐,更多的是痛苦与煎熬。
   她的灵魂是高贵的,因为她为了追求自己的梦想,与世界的链接之间出现了断层,似乎只有自己的精神世界才是生活的全部。然而,现实的残酷,最终还是摧毁了这样执着的灵魂。除了同情,剩下的只有人性中的善良。
   菲利普是她唯一的朋友,给她操办了简单的丧礼,走完了她执着梦想的精神高贵的一生。
   老克朗肖的一生,也是在精神世界与现实世界徘徊的一位。为了自己的精神世界,选择一步步走向死亡,最终也没能逃脱出一生的梦想。
   被梦想葬送的灵魂,都是脱离了现实世界,拥有虚无意义的人生。
   慷慨时,菲利普对别人表现的善良,并不能在落魄时,就可以作为获得回报的等价交换。人性当中的脆弱与沧桑,反而在你阅尽人的生老病死的路上体会最深。
   菲利普穷困潦倒之时,找过的所有朋友,期待转机出现的迫切,都在考验着他与他人的链接。最终伸出援助之手的阿瑟尼一家,不计回报的善良,挽救了孤独的灵魂。
   做服装设计的两年,也是伯父牧师生病的两年。两年内无数次都在经受着欲望的考验。现实与欲望之间似乎总有一条鸿沟。为了生计,接受自己蹩脚的服装设计,与采购主任无止境的对抗,卑微地生活着。为了希望,盼着伯父早日离世,继承遗产,重获新生。
   经历为生计奔波劳碌两年后的菲利普,似乎更懂得如何与人相处,与医学院秘书的交流,与地方索思医生的相处,与病患之间,十六岁少妇的死亡,更是让他阅尽了人间的沧桑。
                                           菲利普因为跛脚的残疾,常常经受住别人的取笑,似乎是一个软肋,也是一个不断抗争与自我成长的武器。
   经历了每一次的取笑与跌到,一直坚持下来的是读书。一方面是自娱自乐,一方面也在认识自己,不断融入自己的性格,消化吸收,形成一个全新的自己。
   在情感的道路上,拥有激情,并为之痛苦折磨的只有那么一个人米尔德丽德,三番五次的离开,一次次地伤害,一次次地疗愈,让他面对感情,除了拥有真挚与善良,还产生了终成眷属的珍惜。
   当经历萨利可能有孕的事情时,他遵从了自己的内心,让自己躁动的心,追梦的心,回归到安定的家庭,珍惜当下,理解他人,同时也疗愈了父母双亡,孤独、寂寞、缺爱的童年。
                                           后记:   《人性的枷锁》是一部成长类小说,通过与人性的交锋,给我们揭开了一部了解人性,认识自己,理解他人的美丽画卷,无疑它是一部拥有美的作品。
   鲜活的人物形象,读完后印在脑海中久久不能抹去,三十万字的小说,虽然阅读很耗时间,可书中的精美插图,书中人物的酣畅淋漓,或同情、或悲悯值得久久回味。
   读它,是自娱自乐,也是认识自己,更是了解人性,也在理解他人。

3. 再谈毛姆和《人性的枷锁》

终于读完了毛姆的自传体小说《人性的枷锁》。
   这是一部篇幅相当长的小说。毛姆是一个讲故事的高手,他的小说情节曲折,情节的铺垫精彩,让人谈他的书的时候总有提心吊胆在看的感觉。
   很不喜欢菲利浦这个角色,直到全文的最后几页才觉得他还不是完全不可救药。但是,这个结局不是毛姆的风格。
   如果他坚持自己的风格来塑造菲利浦,那我认为本书就会一文不值。
   可能这也是毛姆狡猾的地方。
   人性的枷锁,人区别于其他生物就是人有情感,有感恩,有愿意为他人而牺牲的品德。这是人脱离了动物界后形成的传统。
   菲利浦身上完全没有这些。到了最后一瞬间毛姆不知道为什么忽然又加上了这些。

再谈毛姆和《人性的枷锁》

4. 陪你读经典,毛姆——《人性的枷锁》

1 
  
  “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获得自由。” 
  
  
 《人性的枷锁》写于1897年,彼年毛姆二十三岁,刚取得医学学位,他的第一本小说《兰贝斯的丽莎》初涉文坛,就赢得一片赞誉,这使他坚定了要靠写作为生的决心。然而,当他把这本融入自身经历的自传体小说寄给出版社,却惨遭拒稿。毛姆随后接连试了多家出版社,均被拒之门外。最初这本书的名字叫《斯蒂芬.凯里的艺术家气质》,对于描写人性成长,类似哲学性的书籍来说,这个名字无疑不够深刻。心情沮丧的毛姆将这本书稿收了起来,转而投身其他作品的创作。
  
 之后,毛姆通过《弗雷德里克夫人》扬名立万,成了英格兰炙手可热的剧作家。名利双收的毛姆决计要为戏剧艺术奉献余生,却陷入了对往昔岁月的不尽回忆,那些记忆片断咄咄逼人,把他从紧张的剧作中剥离出来。此年毛姆三十七岁,距离创作《人性的枷锁》第一稿已过去了十四年。
  
  十四年间,事业跌宕起伏,生活从未乏善可陈。 
  
 天性不安分的毛姆在这期间游历了多个国家,足迹遍布法国、西班牙、意大利、希腊、埃及......经历了多段感情,或男或女,对同性的痴迷,异性的吸引,经历之丰富,是当年二十三岁的毛姆不可同日而语的。加之阅读广泛,对宗教与哲学不倦的探索,以及在戏剧上的摸爬滚打,使毛姆洗去了语言的铅华,凝练出了一套质朴简明的叙事风格。
  
 这时的毛姆怀念小说创作的无拘无束,感情无比充沛,渴望将过往经历编撰成书,希望通过书写的方式摆脱回忆的枷锁。于是,毛姆暂时退出舞台,开始了这本书的二度创作。
  
 在坚持工作两年后,这本大部头的不朽杰作终于出炉。毛姆给这本书重新想了个更贴切的名字——《灰烬中的美》,无奈这个名字刚被人用过。最终,毛姆引用了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第四卷的标题——“人性的枷锁”作为书名。
  
  斯宾诺莎认为:“人屈从于感情,有如套上了枷锁;只有运用理智,人才能获得自由。” 
  
  这句话,仿佛为主人公菲利普量身定做的。 
  
  2 
  
  每个人都有缺陷,不是身体上的就是精神上的,世界好像一所病房,里面的一切既杂乱又无意义。 
  
 菲利普九岁父母双亡,被当牧师的大伯收养,一下子从温暖的母爱中被抛到了冰冷陌生的世界。大伯道貌岸然,满口仁义道德,实则自私自利,爱钱如命。
  
  书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牧师做完了谢恩祷告,动手把鸡蛋的尖头切下来。 
  
  “哎,”他说,把切下的部分递给菲利普,“要是你喜欢,可以把这块蛋尖吃了。” 
  
  菲利普很想自己能吃到一整个鸡蛋,既然没法那样,就只好能吃多少是多少了…… 
  
  “你觉得这块蛋尖的味道怎么样,菲利普?”大伯问。 
  
  “很好,谢谢您。” 
  
  “星期天下午,你还可以吃上这样一块。” 
  
 不得不说,毛姆对于人物的描写生动到刻薄。通过这一段,立体的揭示了大伯冷酷、不尽人情的性格,他并不喜欢这个可怜的孩子,这一点小菲利普也清楚的意识到了。
  
 路易莎伯母倒是很愿意收养这个不幸的孩子。她生性善良,不能生育,对陈腐专横的丈夫十分顺从。尽管易莎伯母真心疼爱菲利普,但她并没有养育孩子的经验,又羞于表达,她常常对这个冷静的小家伙手足无措。
  
 有一次,大伯在午睡前要求菲利普在他睡醒后,一字不差地背诵出当天的祈祷文。这可难倒了九岁的菲利普,他看不懂,又怕背不下来受到责骂,因而偷偷爬到餐桌上哭泣,恰巧被窗外散步的伯母看到。
  
 伯母恍然明白,这个看上去冷静的小家伙,内心极其敏感。他过得并不快乐,但出于本能又不愿意让别人看见自己的眼泪。路易落内心百感焦急,她说服丈夫,拿走了祈祷书,给菲利普换了一些图画书。从此,菲利普在书籍中找到了快乐。但 文字勾勒出来的虚幻景象,让现实显得更加惨痛。 
  
 伯母每天循规蹈矩,全身心服侍丈夫,至死也没能激发出丈夫多一点的温情。路易莎过逝,丈夫照常看报,大快朵颐地品评美味的蛋糕。他的血是冷的,路易莎四十年的付出,显然虚度光阴,毫无意义。 他们有着精神上的残疾。 
  
 而菲利普的残疾更为直观,因为左脚畸形,在寄宿学校受尽了同学们的讥笑嘲弄。受大伯影响,他相信万能的造物主可以治好他的跛脚。所以每天坚持祷告,为表虔诚,甚至在冬日赤身跪在地板上祷告。
  
  也许耶稣太忙,没空搭理他。 
  
 他的跛脚仍是同学们取笑的焦点。至此,菲利普对宗教产生了怀疑,他觉得上帝简直是个大骗子! 曾被宗教枷锁束缚的思想开始信马由缰,自由驰骋。 
  
  3 
  
  那些裹挟着金钱、欲望、名利的枷锁,如同魔鬼,蠢蠢欲动。 
  
 由于学校生活的不愉快,中学毕业,成绩优异的菲利普不顾校长好意劝阻,毅然出走德国海德堡。他要离开这个恼人的环境,离开牧师公馆。在那里,他认识了外表潇洒、喜欢高谈阔论的海沃徳。
  
  路遥曾在《平凡的世界》里写到:“生活中的勇士向来默默无闻,喧哗不止的永远是自视高贵的一群” 
  
 海沃德属于后者。
  
 他貌似才智超群,实则肤浅造作。他的精炒言论根本经不起推敲,他的思想也从来没落地生根。他把纵欲好色当作浪漫的情感,把优柔寡断视为艺术家的气质,把游手好闲看作哲人的淡泊宁静。他那理想主义、不切实际的言论,对十几岁的菲利普影响颇深。
  
 即便随着思想日渐成熟,意识到海沃德思想空洞无物。可受海沃德风流韵事的鼓动,结束德国之行,回到牧师公馆的菲利普,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有和朋友吹嘘的谈资,他竟对年纪可做自己母亲的威尔金森小姐发起了求爱攻势。
  
 得手后,又将其厌弃。
  
 随后二十岁的菲利普到伦敦会计事务所当学徒,坚持半年又对枯燥无味的账目工作产生了厌倦。又跑去巴黎学习绘画,幻想可以当一名响当当的画家。
  
 在巴黎,菲利普结识了一群和他有着同样梦想的人。他们生活闭塞,活动范围狭窄,有些画家为了追求名声,辛辛苦苦二十年,生活穷困撂倒,仍没有成名。一起学画的范妮困于物质的枷锁,在既将饿死前选择上吊自杀,这对菲利普的冲击是巨大的。他重新审视自己的前途,他的遗产不多,假若十年他仍画不出一幅不朽杰作,他的下场不会好到哪里。
  
 他征求画师富瓦内的意见,在得知自己永远只可能当一个平凡的画家时,名利的天秤开始摇摆,这一次他更趋向于理智。既然没办法成为瞩目的大画家,实在没必要浪费自己的青春年华。他已经二十三岁了,眼下就有富瓦内这样年至桑榆暮景,才发现自己之前的奋斗都是白费的活生生例子。他之前在海德堡的法语老师迪克罗,也是如此,迪克罗一生扑在政治运动上,到老才才现自己所作的努力,无非是给自己套上了一把枷锁而已。
  
 这把枷锁诗人克朗肖也有,他们的生活实在遭透了。菲利普以前愁苦不幸的学校生活,使他具有极强的自我反省和分析能力。
  
  及时止损看来是必要的。方向不对,只能离成功越来越远。 
  
  4 
  
  爱情有可能是天堂之光,也有可能是地狱之火;最持久的爱情是得不到回报的爱情 
  
 菲利普收到大伯的来信,疼爱他的路易莎伯母过逝。这使他平生第一次感到人终归难逃一死。在办完伯母的丧事,他带着一千六百英镑的财产,拖着跛足,开始了人生道路上的第三次闯荡。
  
  “医生这个职业是唯一不受年龄限制、随时可以有机会用来谋生的职业 。”菲利普进入了伦敦圣路加医学院攻读医学,这是获得一份稳定体面工作的有效途径。不想,却陷入了情欲的旋涡。
  
  对于不爱我们的人不能付出,一但付出,便罪孽深重 。
  
 菲利普对样貌平平,谎话连篇,身患贫血的女招待米尔德丽德疯狂的着迷。明知道两人思想并不匹配,米尔德丽德举止矫揉造作,淡吐令人作呕。她那副傲慢不逊的样子,时常令菲利普想扇她两个耳光。可即使这样,他仍控制不住自己去思慕她,想亲吻她那两片薄而缺血的嘴唇。
  
  唯一能解释这一愚蠢行为的就是:爱情! 
  
 他爱米尔德丽德,毫无理智,不求回报。可惜米尔德丽德并不爱他,这令菲利普痛苦不堪。他在她身上不计成本的挥霍钱财。为了不让米尔德丽德离开自己,放任她左右逢源,脚踏两只船。在她被有妇之夫米勒诱骗,搞大了肚子,仍把她奉为女神。
  
 菲利普离开了真心爱她的诺拉,重新和米尔德丽德混在一起,帮她度过难关,幻想满足自己的情欲。想不到,米尔德丽德却和他的朋友格里菲思私奔了。
  
 米尔德丽德和菲利普一样,都被情欲操控得失去了理智。
  
 格里菲思玩玩的心理,米尔德丽德十分清楚,但她情愿为短暂的激情,飞蛾扑火。当菲利普再次遇到米尔德丽德时,她已经被格里菲思抛弃,伦为街边妓女。
  
 菲利普再次出手相救。此时,他对于米尔德丽德不再抱有不可遏制的情欲,他觉得米尔德丽德的身体肮脏透了。对于她的感情仿若戒毒者的心瘾难离。
  
 他希望和米尔德丽德来一场柏拉图式的相处。可她仍劣迹不改,虚荣懒惰,不思工作,他们之间隔着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
  
 米尔德丽德无法理解男人竟然不像她那样迷恋肉欲,她压根想象不到世上还可能存在同情、慷慨和仁慈。她恩将仇报,砸了菲利普的家,毁了克朗肖送给他的那条隐藏人生奥秘的波斯地毯,消失了。
  
  菲利普不得不吞下自己酿造的苦果。 
  
 这些年,在她身上浪费了大量的金钱,他那点可怜的遗产所剩无几。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菲利普鬼迷心窍地投资股票,结果把仅剩的财产全部赔光了。
  
  5 
  
  菲利普的人生准则是------尽可按自己的本能行事,只是得适当注意街角处的警察。 
  
 诗人克朗肖正是奉行了这套人生准则,结果晚年凄惨而死。而现在自己所受的困境,也正是因为奉行了这一准则。
  
  看来人的本能是靠不住的。 
  
 没钱继续学业的菲利普,找不到工作,流落街头,被好友阿特尔涅一家收留。为了生计,菲利普经阿特尔涅介绍到百货商店做引导,这使他尝到了低层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 “没钱会使一个人变得猥琐、吝啬和贪婪,他会扭曲人的性格,使人用庸俗的角度看待世界。” 
  
 他懊悔在米尔德丽德身上浪费的时间和金钱。如今,他要想从困厄中逃出去,重返医学院,只能等大伯死后继承遗产。因为只要大伯活着,是不会给他这个侄子一个子的。
  
  到头来,菲利普仍没有摆脱对大伯金钱上的依赖。 
  
 大伯死后,菲利普终于结束了勉强糊口的日子,得以继续学业。回溯两年来所遭受的不幸苦难,他蓦地想到那块蕴含人生意义的波丝地毯。豁然明白自己所经历的一切,仿佛编织在地毯上的美丽图案。 无论欢乐与痛苦,好坏与否,都应坦然接受,它会给你的人生图案增添绚丽的色彩 。
  
 有了这一层的认识,菲利普开足马力,刻苦学习。在担任助产士期间,他更深的了解到 对于穷人,最大的人生悲剧不是生离死别,而是失业。人很少因为爱情自杀,自杀的原因大部分与金钱有关 。
  
  6 
  
  一个人一生必须越过一大片干旱荒芜、地势险峻的旷野,才能跨入现实世界 
  
 菲利普和阿特尔涅家保持着亲密的互动,这一家人善良好客。阿特尔涅有着快乐的性格,十分健谈,他不管说什么总是离不开演说家的华丽词藻,这与他的太太务实的性格,形成鲜明对比。
  
 阿特尔涅有九个孩子,他那套夸夸其谈的空想,迫于生活的压力,只能屈尊降贵。菲利普是个喜欢生活什物的人,自然也喜欢家庭浓厚的氛围。
  
 不过,阿特尔涅对西班牙浪漫气息的描述,感染了菲利普,他计划着当一名随船医生,这样就可以去西班牙旅行,满足他那颗不安分的心。
  
  然尔,再详尽的计划,也抵不过突如其来的变化。 
  
 菲利普对阿特尔涅的大女儿莎莉产生了好感。莎莉娴静寡言,有着一双蓝色坦诚的眼睛,她冷静端庄,表情永远波澜不惊。她年龄不大,却散发着母性的光辉,这些都吸引着菲利普。
  
 菲利普知道自己并不爱她,他对莎莉怀有特殊的情感,他喜欢有她做伴。当莎莉告诉菲利普自己可能怀孕了,他内心极具挣扎。倘若结婚,他就必须选择安定的生活。那么,他的西班牙之旅就要泡汤了。
  
 菲利普彻夜难眠,他决定放弃远行计划,向莎莉求婚,他为自己做出的牺牲感到骄傲。一想到莎莉肚子里怀着他未出世的孩子,顿时又泛起对孩子的钟爱之情。这些情绪交织,使他意志昂扬。
  
 可当莎莉告诉菲利普只是虚惊一场时,本该高兴的他,却很失望至极。他意识到驱使他向莎莉求婚的并不是什么自我牺牲,而是源于内心对家庭的渴望。
  
 过去他总是生活在对未来的憧憬中,而错失眼前的机遇。这一次, 他要屈从于幸福、屈从于理智 。他不想离开她,也离不开她。他牵着莎莉的手,站在阳光里。
  
  他要跨入现实世界,在自己人生的地毯上绘制一幅完美的家庭图案! 
  
  7 
  
  《人性的枷锁》全书共五十多万字,上下两册,讲述了主人公菲利普从九岁到三十岁挣脱宗教、情感、金钱的枷锁,逐渐走向思想成熟的过程。 
  
  故事基于毛姆早年真实生活加以精心构思而成,情感与思想是毛姆忠实坦诚的记录。这本书的精髓在于思考与自省。文中因阅读和思考凝结出的观点,有一定的哲学性和智慧性,直得人深思。 
  
  例如: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对社会有利的行为被称为善,反之,对社会有害的被称为恶行。在我们纠结善与恶时,却从未想过,其实善恶也是被附加上去的。 
  
  还有,毛姆借书中画师富瓦内之口说出的:“金钱好比人的第六感官,少了它,就无法完全发挥其他五种感官的作用……不要为了赚到一个先令而付出超过一个先令的代价。” 
  
  这让我想到了伍尔夫那句:“倘若一个女人决意要写小说,她必须要有钱,而且还要有一间属于她自己的房间。” 
  
  同理,倘若书中一心想当画家,最后因贫穷而上吊自杀的范妮明白这个道理,我想,她一定能免于厄运。 
  
  法语老师迪克罗、画师富瓦内、诗人克朗肖他们都属于一类人,他们都曾年风华正茂,怀揣梦想,但也都免不了桑榆暮景,影响难追。 
  
  主人公菲利普之所以能够摆脱痛苦、彷徨、失望、挫折,源于他的博览群书,和敏锐的自省分析能力。 
  
  莎莉这个人物代表真善美,同时也是理智与现实的化身。菲利普最后决定和莎莉结婚,寓示他摆脱了全部枷锁,最终得到了幸福。 
  
  此书寓意深奥,篇幅冗长,读时需要一点耐心。 
  读完 有一个有趣的发现,毛姆之后创作的《月亮与六便士》就是取材于这本书的某一章的某一个人。 
  
  具体是谁?不能说,要你自己去找。 
  
  就像菲利普问克朗肖:“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 
  
  “答案只能由你自己去找,否则便毫无价值。” 
  
 2018年7月25日22:47 家中落笔完稿

5. 《人性的枷锁》毛姆

絮絮叨叨地展现了男主人公菲利普的前半生。
  
  
 天生跛足,小时候母亲亡故,由伯父伯母收养。学校经历、会计学徒经历、画家经历、医学生经历、招待员经历……他的一生既是令人羡慕的各种反抗和体验,也是人性无法摆脱的枷锁导致。
  
 因为天生残疾,所以菲利普内向、敏感、自卑。正是因为内向,他广泛阅读,善于内省。每一个阶段接触新事物,都会促使他思考、体验、自省、反思。大段大段的心理描写展现了人性中的卑劣和道德约束。
  
 菲利普的虚荣心和自尊心很强。他会为了维持绅士面子而无节制挥霍金钱,导致自己穷破潦倒,去竞聘招待员。穷的时候什么志气和脾气都是次要的,只有一个目的,活下去。这一段的描写真的是心惊胆战。最终是质朴的萨利一家的温暖让他明白了自己内心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的爱情,明知对方本质卑劣,还是无可救药地爱她。他一次又一次地帮她,而她却是一次又一次地欺骗他背叛他。哪怕故事快结束时,菲利普也会因相似背影而引起心中激荡。爱情真是半点由不得理性分析。

《人性的枷锁》毛姆

6. 人性枷锁的毛姆

W.Somerset Maugham(1874-1965)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戏剧家。他出生于律师家庭,曾在伦敦情报部门工作,战后周游世界各地。他一生共创作了长篇小说 4部、短篇小说 150多篇、剧本30多部。毛姆主要的成就在小说创作上。他的长篇小说有:《人生枷锁》(1915)、《月亮和六便士》(1919)、《大吃大喝》(1930)和《刀锋》(1944)。《月亮和六便士》揭示了天才、个性与现代物质文明的矛盾,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艺术的追求。《刀锋》中的主人公执着地探索人生的道路,历尽艰险,终于在印度的宗教中找到了人生的归宿,是西方迷惘的一代的典型形象。

7. 《人性的枷锁》[英]毛姆

1、这是不是人之常情呢?好不容易达到了目的,事后反而希望自己功败垂成呢?
  
 2、米尔热的这本杰作,情节离奇、文笔拙劣,内容荒诞,菲利普一翻开就立刻被迷住了。
  
 3、那女人颇似拉伯雷笔下的任务,动辄咧嘴大笑,发出一阵针淫荡的笑声。
  
 4、金钱好比第六感官,少了它,就别想让其余的五种感官充分发挥作用。没有足够的收入,生活的希望就被截去了一半。你得处心积虑,锱铢必较,决不为赚的一个先令而付出高于一个先令的代价。你常听人们说,穷困是对艺术家最有力的鞭策。唱这种高调的人,自己从来没有亲身经历过穷困的滋味。他们不知道穷困会使你变得多么卑贱。它使你蒙受没完没了的羞辱,扼杀掉你的雄心壮志,甚至像癌一样呑蚀你的灵魂。艺术家要求的并不是财富本身,而是财富提供的保障:有了它,就可以维持个人尊严,工作不收阻挠,做个慷慨、率直、保持住独立人格的人。
  
 5、当他望着眼前的米尔德里德,他知道他再也不爱她了。
  
 6、生活中就有这样的事:你接连数月每天都碰见一个人,于是你同他的关系便十分亲密起来,你当时甚至会想没有了这个人还不知道怎么生活呢。随后两个人分离了,但一切仍然按先前的格局进行着。你原以为一刻也离不开的伙伴,此时却变得可有可无,日复一日,你甚至连想都不想他了。
  
 7、她将是朵盛开不败的鲜花,如果你永远爱她。
  
 8、人皆有缺陷,不是身体的就是精神的。
  
 9、一个男人来到世上,干活、结婚、生儿育女,最后悄然离世。这是一种最简单的然而却是最完美的人生格局。他有没有认识到这一点呢?屈服于幸福,兴许就是承认失败。但是这种失败却要比千百次胜利有意义的多啊。

《人性的枷锁》[英]毛姆

8. 《人生的枷锁》毛姆

书摘:
  
 凡是他喜欢的,他读了一遍又一遍。其他东西,他全置之度外了。他忘掉了周围生活的一切,连吃饭也姗姗来迟。他不知不觉养成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习惯——读书的习惯。他还没有意识到这样一来就为生活的一切痛苦提供了一个避难所;他也没有意识到他正在创造一个虚幻的世界,这个世界是现实的世界成为痛苦、失望的源泉。
  
 一名作家的一个标志是,不同的人可以从他的作品里感受到不同的灵感。
  
 他不知道,一个人一生必须艰苦跋涉,越过一大片土地贫瘠、地势险峻的原野,方能跨入现实的门槛。说青春是幸福的,这只是一种幻想,是已经失去了青春的人们的一种幻想。但是,年轻人知道自己是不幸的,因为他们脑子里充满了灌输给他们的种种不切实际的幻想。他们一旦同现实接触,总是碰得头破血流。看来,他们似乎是某
   种阴谋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所读的书--由于必要的选择而很理想;还有长辈们之间的谈话-他们是透过健忘的玫瑰色的雾霭来回首青 春的,这一切都为他们准备好了一个不真实的生活。他们必须自己发现,他们所读的书,所听到的话,全是谎言!谎言!谎言!而每一次的发现,都是往那具已被钉在人生十字架上的身躯再打入一枚钉子。奇怪的是,每一个经历过痛苦幻灭的人,由于受到他自身抑制不住的力量的驱使,又总是无意中增添了这种痛苦的幻灭。
  
 “要是你问我的忠告,我会说,拿出勇气来,在别的方面去碰碰运气吧。这话虽然逆耳,但是恕我直言:当我处于你这样的年纪时,假如有人给我进这样的忠告,而我接受了,那么,我将愿意那我在这个世界上所拥有的一切都献给他。”
   “只有当你追悔不及之时才发现自己的平庸,那才是令人痛苦的,才是可怜的啊。”
  
 人生似乎是场摆脱不开的大混乱。人们受自己所不知的无形的力量的驱使,到处奔波,但他们却疏忽了这一切的目的,好像只是为了奔波而奔波。
  
 他认为一个人可以从宽阔无垠的人生中(这是一条长河,既无源头,又川流不息,却不流归大海),随意编织成图案,从而获得个人的满足。有一种最清晰、最完美也最悦目的图案。在这种图案中,一个人诞生,长大成人,恋爱结婚,生儿育女,为生存而辛苦劳作,最后死去。然而也有别的样式的图案,既错综又奇妙。在这些图案里,幸福不涉足,成功不问津,但从中可以感觉到一种乱人心思的雅趣。菲利普想,他在抛弃对幸福的憧憬中,也正在抛弃最后的不切实际的幻想。用幸福的标准来衡量,他的人生似乎是可怕的。可是现在,当他认识到人生可以用别的标准来衡量时,他似乎浑身又充满了力量。幸福和痛苦一样微不足道,它们的来临跟人生中的其他细节一样,都被编织进了那精心制作的图案里。霎时间,他仿佛超脱于人生的种种不幸之外,他觉得这些不幸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伤害他了。现在,无论发生什么事,都不过是使人生的图案增加复杂性罢了。当生命的终点临近时,他将为图案的完成而感到由衷的高兴。它将是件艺术珍品,其美丽将永不褪色。因为只有他自己知道它的存在,而随着他的死去,图案就立即不复存在了。
  
 菲利普想,对于千百万生灵来说,人生只不过是没完没了的劳作,既不美也不丑。它正如人们接受自然季节的转换一样地被人接受。他不由得激愤起来,因为这一切似乎都是无用的。他并不甘于相信人生没意义的说法。可是他见到的一切,想到的一切,却增加了这种说法的说服力。然而,尽管他心里愤慨,但却是一种愉快的愤慨。要是人生没意义,那么,它也就不太可怕了。他以一种特殊的勇气毅然地面对人生。
  
 “你必汗流满面才得糊口”,这并不是对人类的诅咒,而是使人类听命于生活摆布的一帖镇痛剂。
  
 他知道,没有钱会使一个人变得卑劣、小气和贪婪。金钱会扭曲他的性格,使他从一个庸俗的角度来观察世界。当你不得不掂量每一个便士的分量时,金钱就变得异乎寻常的重要了。你需要具有一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金钱价值的能力。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