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初到现在 中国共经历过几次通货膨胀

2024-05-10

1. 90年代初到现在 中国共经历过几次通货膨胀

从九十年代初到现在中国经历过两次通货膨胀:

第一次是1994-1996年:

原因是:由于房地产热及由此刺激起来的国内需求迅速膨胀,吸纳了大量国内资金及资源,使中国经济再度转为内需主导,从而诱发了1994-1996年的高速通货膨胀。

根源:这种高通货膨胀率发生的根源,是泡沫经济。

类型:1993-1996年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是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比较典型的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1994年物价上涨率一度曾达到27.4%

第二次是2003年至今:

表现:自2003年以来,中央政府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是连年下降的,由2003年的2.4%降到2007年的0.8%,而贸易盈余是连年上升的,贸易盈余占GDP的比重由2003年的1.5%,上升到8.1%。贸易盈余的大幅上升,政府赤字减少,表明目前中国实际上仍存在着消费与投资内需不足的现象。

趋势:大约到2008年下半年以后,短期供给冲击将会逐渐减弱,物价上涨率将会有所回落。虽然短期供给冲击只会引起物价波动,不一定引发通货膨胀。然而,从目前的物价形势看,这并不排除由短期供给波动引起的局部价格上涨,向通货膨胀方向演化。这种演化力量主要来自于长期因素。

90年代初到现在 中国共经历过几次通货膨胀

2. 90年代的通货膨胀的原因与分析

  具体到中国1993-1994年代初通货膨胀的成因,已有的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
  1.成本推动说
  这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案例中提到的各种因素加重了企业的成本负担,造成商品价格的上涨。换言之,中国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是由于成本推动所导致的,即由农产品和生产资料价格上涨以及工资成本提高等引起的商品价格提高在先,货币追逐商品在后。
  实际上,在总需求一定或货币供给量不变的情况下,单一成本推动的价格上涨所引起的连锁反应,会经过一系列的比价调整而结束,一般不会引起整个价格水平的持续上涨。而全面的成本上升只有在总需求水平不断大于实际总供给能力的情况下才有可能出现。
  2.货币供给过量说
  这一观点的基本出发点是,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是因为货币供给量超过需求量引起的。由于中国经济内部存在着自发的投资冲动倾向,价格水平不断地受到向上的压力,就会导致价格上涨和通货膨胀。在通胀过程中,成本上升和价格上涨一方面使企业收人和财政收入膨胀,而膨胀起来的收入又被通胀吞噬掉,使企业下一轮生产出现支付困难;另一方面,由于预期的作用,价格上升不仅不会降低需求,反而会刺激需求。二者结合在一起,就会使本期货币供给不足,这时如果增加货币供应,就会加剧通货膨胀。
  这一分析可以说基本上抓住了通胀的实质,并揭示了通胀形成的基本过程。
  3.价格冲击说
  价格冲击表现为一种或数种投人品的价格突然大幅上升,引起相关产品价格上升,从而形成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如石油危机时的情况。如案例中所述,1994年我国农副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价格上调,汇率调整以及税制改革引起价外税等,形成了价格冲击型通货膨胀。
  在西方经济学中,价格冲击一般表现为非体制性的外部因素,而在中国,价格冲击具有长期的内生的体制性特征,并且会周期性地出现,形成中国经济中通货膨胀——经济紧缩的周期性循环的基础。这是由渐进式改革的方式决定的。因为在渐进式改革中,首先放开的是供给价格弹性较高的产品,如工业制成品;继续受控制的产品的共同特征是:供给价格弹性较低,如农产品、基础原材料和矿产品。实际上,这是将计划体制下长期形成的不合理的价格体系进行调整所产生的价格冲击分解为多次,并使供给价格弹性高的产品侵蚀弹性低的产品价格上升的利益。这一方面使受控产品生产者的利益受损,比较劳动生产率降低;另一方面,政府对受控产品价格的调整往往到问题严重时方才作出反应。这就形成了中国物价水平上升的长期压力。
  4.综合现象说
  在坚持这一观点的学者看来,通货膨胀是一种经济综合症,主要症状有:一般价格水平公开或隐蔽上升,货币增长快于国民收入增长,总需求大于总给,经济过热等。其具体成因和发展过程是:在微观上,产权模糊、利益主体多元化和企业效益差,促成了初次分配中轻消费重积累的倾向和需求膨胀的局面;在宏观上,财政收入的相对减少,为增加基础设部门投资而不得不搞赤字财政,当借债不能弥补时就向银行透支;银行为保证经济增长而向企业贷款,当贷款大于存款时就靠增发通货来弥补,这就使通胀变成现实。
  另外,还有外资流入说。这种观点将20世纪90年代的通货膨胀归结于随着1994年我国的汇率并轨和较大幅度贬值而出现的外资的大量流入和外汇储备大量增加。外资的大量流入一方面通过外汇储备的增加直接推动通货膨胀,另一方面通过人民币国内配套间接增大通胀压力。这主要是由我国现行的特殊货币供给体制不是负债约束资产、而是资产倒逼负债增长,不是现金发放决定贷款货币、而是现金跟着贷款走,地方银行发放贷款创造货币在前、中央银行加印现钞在后,因而是由地方银行自主增发贷款形成的“基层推动型通货膨胀”。
  显然,上述几种观点并非处于完全对立,而是相互补充的。它们分别从各不相同的独特角度,解释了造成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通货膨胀的某一方面的原因。
  总体上,通货膨胀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经济现象,任何一种解释都不可能穷尽所有的方面。每一种具体条件下出现的通货膨胀,其成因和机理都不完全相同,所以分析时需要将各种理论成因综合考虑。

3. 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

中国经历的通货膨胀如下:
1、1987~1988年是一个经济扩张的阶段,物价指数在前一期经济扩张的拉动下,持续走高,上升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历史高点。以1985年的物价指数为基点,1986年的物价指数上涨6.0%,1987年的物价指数上涨13.7%,1988年的物价指数上涨34.8%。此次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依然是政府为了满足社会固定资产的投资增长要求和解决企业的资金短缺问题,从1986年开始加大政府财政支出,不断扩大政府财政赤字,特别是1988年实行财政的“包干”体制以后,社会的需求进一步猛增。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政府赤字问题,货币连年超经济发行,到1988年第四季度,市场中的货币流通量为2134亿元,比上年同期上涨46.7%。由于货币的超量发行,市场货币的流通量剧增,引发了物价的猛烈上涨,货币贬值。同年5月政府宣布物价补贴由暗补转为明补,6月份政府一再表示要下决心克服价格改革的障碍,7月份政府尝试着开放了名牌烟酒的价格。这一系列措施加剧了居民的不确定性心理预期,引发了1988年8月中旬的抢购风潮和挤兑银行存款的现象。1988年第四季度末的零售总额比上年同期上涨20.3%,8月份银行存款减少了26亿元,官方宣布的通货膨胀率达到18.5%。为了整顿严重的通货膨胀,中央对经济实行全面的“治理整顿”,其措施之严厉堪称改革开放以来之最。

2、到1993年上半年,通货膨胀压力又开始上升,金融业陷入无序状态。国内金融市场,大量资金集中于沿海地区的房地产市场,银行、金融机构和地方政府为了实现各自不同的利益,逃避央行的规定和监管,为房地产业大量融资,使得货币量超量投放,信贷规模一再突破计划。中央政府于1993年夏开始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朱镕基总理亲自任人民银行的行长。采取的主要措施包括:加强金融纪律;使国有银行与其隶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分离;所有专业银行必须立即取消计划外贷款;限制地区间贷款;派出工作组到各省检查执行情况等等。与此同时外汇市场上,人民币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兑美元比率由1:5.64骤然下降到1:8.27,国际收支恶化。由于国内巨大的需求压力,在高涨的投资需求下,财政赤字和货币供应超常增长,使得通货膨胀全面爆发。
由于1992~1993年我国经济中出现的严重的泡沫现象(例:海南发展银行被并购)和高通货膨胀率以及潜在的金融风险,中央从1993年夏开始实施“软着陆”的攻关调控,在货币政策方面出台了13条压缩银行信贷规模的措施,使新增货币供应量M0从1993年的1528.7亿减少到1994年的1423.9亿和1995年的596.8亿。由于这次调控吸取了以前货币紧缩过度造成经济过冷的教训,这个货币政策的实施中一直遵循着“适度从紧”的原则,最终于1996年成功地实现了经济的“软着陆”。但是实际上还是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信贷状况的收紧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综合信贷的平衡;限制地区间的信贷大大降低了货币的流通速度;紧缩措施很大程度上损害了非国有企业,对国有企业影响不大;官方利率和市场利率之间出现巨大差额,1993年夏沿海专业银行的贷款利率为10%~16%,而市场利率却达到20%~35%。
3、2003年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城市上涨0.9%,农村上涨1.6%。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3.4%,服务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下降0.1%。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2.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4.8%。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2.2%。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4.4%,其中,谷物上涨2.3%,棉花上涨35.3%,油料上涨19.4%,畜产品上涨1.8%。当年中国的通货膨胀压力主要来自对投入工厂,道路及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原材料和其他商品的庞大需求。与此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对原材料的需求量急剧增加。2003年中国的原油进口比2002年增加31.2%,达到创纪录的9110万吨。我国主要采取了稳健的货币政策。
4、2005年开始,由于经济增长过快和长期的国际顺差导致的通货膨胀。一直到现在出现国际金融危机。

中国经历了几次通货膨胀???

4. 中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应对措施

5. 中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主要通过以下政策调整:  
一、紧缩的需求政策
  1.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消减购买性和转移性)、增税、发行公债;
  2.紧缩性货币政策: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再贴现率、公开市场卖出业务、直接提高利率。
二、积极的供给政策:1.减税;2.消减社会福利开支;3.适当增加货币供给,发展生产;4.精简规章制度。
三、从严的收入政策:1.工资-物价指导线;2.以税收为基础的收入政策;3.工资价格管制及冻结。
四、其他治理措施:1.收入指数化:指将工资、利息等各种名义收入部分或全部地与物价指数相联系,使其自动随物价指数的升降而升降。2.币制改革:治理通货膨胀而进行的币制改革,是指政府下令废除旧币、发行新币、变更钞票面值,对货币流通秩序采取一系列强硬的保障性措施等。针对恶性通货膨胀。

中国政府采取哪些措施抑制通货膨胀

6. 国家对于通货膨胀采取的措施有那些?谢谢

1、控制货币供应量
由于通货膨胀作为纸币流通条件下的一种货币现象,其最直接的原因就是流通中的货币量过多,所以各国在治理通货膨胀时所采取的一个重要对策就是控制货币供应量,使之与货币需求量相适应,减轻货币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压力。

2、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
对于需求拉上型通货膨胀,调节和控制社会总需求是个关键。这主要通过实施正确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实现。在财政政策方面,就是通过紧缩财政支出,增加税收,谋求预算平衡、减少财政赤字来实现。在货币 政策方面,主要是紧缩信贷,控制货币投放,减少货币供应量。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想配合综合治理通货膨胀,其重要途径就是通过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控制消费基金过快增长来实现控制社会总需求的目的。

3、增加商品有效 供给,调整经济结构
治理通货膨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增加有效商品供给,主要的手段有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提高经济效益,提高投入产出的比例,同时,调整产业和产品结构,支持短缺商品的生产。
4、其他政策
治理通货膨胀的其他政策还包括限价、减税、指数化等。

扩展资料:
一般说,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1、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
2、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
3、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
4、政策性调整,理顺价格关系会引起上涨。
5、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才是通货膨胀。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通货膨胀
 

7. 2000年以后中国有几次通货膨胀,这几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政府的治理措施是?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历了4次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前两次通货膨胀是1979年-1980年及1983-1986年的通货膨胀,这两次通货膨胀是以当时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入市场经济体制时所带有的短缺经济为背景的,国家对农副产品价格、工人工资、农村税收进行了改革,对企业的改革也逐渐展开,扩大了企业及地方政府的自主权,导致了企业和地方政府的投资扩张,再加上政府所制定的大规模现代化计划,导致财政支出膨胀,使得价格水平出现了上涨。当时采取了直接的计划行政调控和控制贷款总额的办法。 
  第三次通货膨胀是1987年-1991年,这次通货膨胀源于通胀预期的产生,上一轮的通货膨胀刚刚结束,而价格体制改革还要继续进行下去,使人们对通货膨胀的预期突然加强,导致1988年居民抢购,消费需求膨胀,对此中央银行对三年定期存款实行了保值储蓄,名义利率大幅提高,通货膨胀得到控制。 
  第四次通货膨胀是1993年-1994年通货膨胀,由于当时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急剧扩张,出现房地产热和股票热和开发区热,货币领域表现为大投放,金融秩序混乱,乱集资、乱拆借、乱提高利率现象严重,物价上涨幅度1993年为13.2%,1994年高达21.7%。这一阶段政府先是采取行政和法律手段治理混乱的金融市场,国务院下发6号文件,采取了16条综合治理措施。随后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由信贷规模转向货币供应量,加强金融监管,发展货币市场,成功治理通货膨胀,国民经济实现“软着陆”。 
  2010年至今的通胀。2008年11月前,我国实施的是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在此前的10年间,全国发放了20万亿元的贷款,年均2万亿元。国际金融危机后,2008年11月—2010年末,两年多的时间,贷款投放了18万亿元,几乎与前10年相当。再加上我国3万亿的外汇储备相应投放了近20万亿的人民币。所以,应对危机的货币政策是不可持续的,过快的信贷增长导致通胀。国家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以反通账、控制物价总水平为基调。

2000年以后中国有几次通货膨胀,这几次的通货膨胀的原因是什么?当时中国政府的治理措施是?

8. 一个国家应对通货膨胀 一般有些什么措施?

一国央行应该实行紧缩的货币政策以应对通货膨胀。可以采取提高基准利率,提高银行存贷款利率,来抑制经济过热;同时还可以采取公开市场操作业务来回笼货币,例如买卖有价证券,发行央票等。
企业可以采取在期货市场上做套期保值业务来规避风险。
个人可以投资于黄金,古董及有价证券,来规避通胀风险,更好的学会投资理财,无论通胀还是通缩都是一个比较不错的取财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