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中救过曹丕,能洞察曹操心思的魏国著名的谋士是谁?

2024-05-15

1. 在三国中救过曹丕,能洞察曹操心思的魏国著名的谋士是谁?

在三国那个能人辈出的年代里,魏蜀吴三个国家都有非常厉害的谋臣,比如蜀国有乌龙凤雏,吴国有周瑜鲁肃,魏国有荀彧司马懿,而说起能揣测洞察出主公心思的,我们常常会想到杨修,没错,杨修确实有些本事,但是他太过于放纵,所以也因此丢了性命。那时候司马懿不在曹操身边,如果在,也当然能知道曹操鸡肋有什么含义,但也绝对不会说出来。



杨修觉得自己很厉害,所以才要在曹操面前显摆,结果把自己的命也给搭进去了。而在魏国,还有一个谋臣,他不仅能猜透曹操在想什么,而且还因此救过曹丕一命,但是他的下场可比杨修好太多了,这个人是谁呢?此人名叫程昱,也是在很早的时候就投奔了曹操,跟荀彧郭嘉不同,程昱是受到曹操的邀请,直接为曹操效力的,他并不是汉臣。



我们看《三国演义》,不管是电视剧还是小说,程昱都是一个看起来很和善的一个人,并且有种与世无争的感觉,但是在真实的历史上,程昱却并非如此。根据《后汉书》的记载,程昱这个人脾气非常暴躁,而且非常刚烈,眼里进不得沙子,所以在但是很多人和程昱都不是很好,可偏偏曹操就非常欣赏程昱,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因为程昱能够清楚地知道曹操的想法。



我们通过一件事情就知道了,当时河北的河间县有叛军,而那时候曹操没有功夫管理这帮人,于是曹丕就出面平叛,而有些人叛军为了活命,就投降了,于是,曹丕就和众位大臣商量怎么处置这些降军。很多人都认为应该诛杀他们,可是程昱却不这么认为。他说主公之所以以前诛杀叛贼,是因为天下的形势不够稳定,如今已经不是动荡的时候了,天下势力已经各自经营了,所以不该杀叛贼。



随后,程昱又说如果要杀也应该得到主公的指示。可是其他的人坚持要杀,于是程昱也就不说话了。后来这件事没有讨论出结果,曹丕私下了召见程昱,程昱说叛军们已经是瓮中之鳖,如果公子擅作主张,可能会让主公不满。曹丕恍然大悟,就是就询问曹操怎么处置叛军,果然曹操说不杀叛军。试想一下,如果曹丕听了其他大臣们的话,是不是就小命不保了呢?至少会出现曹丕不愿意看到的情况。所以在后来曹丕称帝之后,让程昱位列三公,而程昱则是八十岁才去世。

在三国中救过曹丕,能洞察曹操心思的魏国著名的谋士是谁?

2. 三国时期,哪四个谋士是让曹操最为忌惮的?

熟读汉末三国历史,曹操雄才大略,诸侯争雄之中,最终一统三分之二的天下,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曹操麾下人才济济,光谋士智囊团就多达百余人。不过,曹操虽然谋臣众多,也有非常忌惮的顶级谋士,其中一个可用撼动半个天下,一个灭了曹魏。

第一位:“吾之子房”的荀彧

荀彧,字文若,是曹操集团之中的谋臣,也是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但是荀彧和曹操是同僚关系,并非上下属关系。荀彧心存汉室,虽然在政治方面依附于曹操,帮助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帮助曹操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帮助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但是在曹操晋魏公的时候,最终于曹操关系破裂,导致最终被曹操毒杀。荀彧无论是建计、密谋、匡弼、举人等方面都是强者,加上其声望,完全可以撼动半个天下,因与曹操不同心,自然忌惮万分,故而结局悲惨。

第二位: 垂涎三尺的法正

法正,字孝直,刘备麾下的头号谋臣,其能力可以是曹操麾下谋臣郭嘉+程昱。法正是刘备入川的首席功臣,以及争夺汉中,助黄忠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刘备称王之后,法正外镇京畿,内为谋主”,地位媲美诸葛亮。夏侯渊被杀,曹操可谓惊讶不已道:“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得知是法正之谋,曹操又不无遗憾的说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由此可见,曹操对法正即垂涎三尺,有非常忌惮。连这样顶级谋士被刘备所得,未来将成为大敌。只是很可惜,法正英年早逝。

第三: 才高八斗的杨修

杨修,字德祖,太尉杨彪之子,以学识渊博而著称。建安年间被举为孝廉,任郎中,后为汉相曹操主簿。杨修出身于世家望族,凭官宦世家之资及才略名气,跻身曹氏政治集团,做了曹操幕僚兼曹植至交,其才华可以说很少有人比得上,史载,“是时,军国多事,修总知外内,事皆称意”。但是杨修参与了世子之争,多次帮助曹植化险为夷,甚至差点帮助曹植登位。曹操在钦佩杨修过人才华的同时,也为杨修的能力感到不安,故而动了杀机,只是没有合理的借口。后来终于以违反军纪的理由,堂而皇之的杀掉杨修。当然,曹操杀死杨修还有另外一层意思,他不想让曹植与曹丕相互残杀、两败俱伤!

第四:鹰眼狼顾的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一个彻底改变三国历史的人物,其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是辅佐了魏国三代的托孤辅政之重臣,后期成为掌控魏国朝政的权臣,最后政变篡夺了曹魏江山。要知道,在很早之前他只是曹操身边的一个谋士而已。纵观司马懿的一生,行事诡谲,城府极深,难以揣摩。早期,曹操逐渐察觉司马懿“有雄豪志”,又发现他有“狼顾之相”,心里很忌讳。因此对曹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 只可惜,曹丕非常信任他,只是没有想到司马懿逐渐掌握了权力,短短数十年就侵吞了曹魏的天下。

3. 在正史中,为曹操出力最多的谋士是哪一位?

其他谋士多以战术和一场战争为主,如贾诩独善其身,于国难言有益,任太尉时连孙权也笑之,司马之流可算晋朝最厉害的开拓者,不能算曹操的,他用在私家上的心比用在曹魏上的心思多。


唐宋八大家分别是苏洵、苏轼、苏辙、韩愈、柳宗元、王安石、曾巩和欧阳修,那么在这八个人中,谁才是排名第一的呢?我们先分析一下这八位大师。唐宋散文八大家排列应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与于襄阳书》《与陈给事书》这些很杂的,有接地气的道理,又比较属于个人类,什么道歉呀,什么借钱啊,像是日记一样。
“有此四胜而半年不定者,但顾万全故也。必决其机,须臾可定也。”这话是说曹操打仗有点太过小心了,跟袁绍这样的强大对手交战,不出狠招险招损招是不行的。于是曹操冒险去烧了乌巢,这才打得袁绍一败涂地。
荀彧是曹操身边的战略家,荀彧是三国三大战略家之一,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获其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正因为有了荀彧的战略规划,如同诸葛亮的隆中对规划一样,曹操迅速统一了北方。
曹操赤壁之战失败后,基本军事上都是司马懿在献计,几乎计计得逞,就如让孙权讨荆州之一系到大小计谋都是司马懿的“鬼主意”这可把刘备、关羽两人害惨了,而魏国其实只是虚张声势要攻打汉中,好让孙权容易下手。

郭嘉作为随军谋士(参谋)为曹操拟定了著名的十胜(曹胜袁的有利条件)、十败(袁败于曹的不利条件)铁律。使曹操击败袁绍,有了战略上的信心。

在正史中,为曹操出力最多的谋士是哪一位?

4. 哪位曾灭了曹魏的顶级谋士,同时也是最让曹操忌惮的人?

曹操是三国时期不折不扣的枭雄,重贤爱才,为此不惜一切代价将看中的潜能分子收于麾下;汉时期选拔官吏,被选用人既要有仁义孝悌等方面封建道德品质,也要有高贵的家世出身。曹操用人不重虚誉,他选用官员要“明达法理”,能行法治。

但是一直以来以求贤若渴面目面对世人的曹操,也有杀害大能贤才的时候,现在盘点死在曹操手上的6位顶级谋士:
TOP、6 刘馥

刘馥是东汉末年的一位名士,在汉末避难于淮南,说服袁术将戚寄和秦翊率部投奔曹操,曹操大悦,使司徒辟其为掾属。后扬州刺史严象被攻杀,刘馥受任扬州刺史,单马前往建造州治合肥,又安抚地方武装与百姓,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并修城垒以加强城池的守备,颇有功绩,深受百姓爱戴。

在曹操“宴长江横槊赋诗”之际,直言曹操诗中有不吉之言,惹得酒醉后的曹操大怒,手起一槊,刺死刘馥。曹操酒醒后后悔不已,命以三公厚礼葬之。死的也太憋屈了一点,但是从曹操一贯的作风来看,极有可能是怕刘馥在扬州做大,或者是得到了刘馥和孙权有联络的密报吧。
TOP、5 许攸

许攸年轻时与曹操相友善,后来成为袁绍的谋士,多次为袁绍出谋划策,力主攻打曹操都城许昌。官渡之战时其家人因犯法而被收捕,许攸因此背袁投曹,并为曹操设下偷袭袁绍军屯粮之所乌巢的计策,袁绍因此而大败于官渡。

后许攸随曹操平定冀州,并跟随曹操到达邺城,口出狂言,辱骂曹操,轻视曹军将士,被许褚一怒之下杀死,曹操见后深责许褚,下令厚葬许攸。
TOP、4 孔融

孔融是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家学渊源,为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最初任北海太守,十八路诸侯起兵讨董卓,孔融为第十镇。后黄巾贼管亥率兵数万围北海,孔融与之战不利,幸得太史慈求救于平原相刘备。刘备亲自引兵三千来救,管亥退走。曹操攻陶谦,孔融与刘备等引兵援救。

后召还为太中大夫,曹操征荆州时,孔融劝阻,被曹操叱退。孔融口出怨言,为郗虑宾客所听闻。郗虑素来与孔融不睦,于是将此事告诉曹操,孔融被下狱弃市。妻子都被诛杀。好友脂习冒险为其收尸。也正是因为杀了孔融,才导致曹操名声如此臭的吧。
TOP、3 陈宫

陈宫本来是跟随曹操的,但是因为曹操擅杀吕伯奢一家,导致陈宫愤而离开了曹操,往投陶谦,担任东郡从事。在曹操以报父仇之名兴兵攻打徐州,陈宫往见曹操要求其罢兵,却遭到拒绝。陈宫游说不成,往投陈留太守张邈。二人结引吕布,起兵偷袭曹操根据地兖州,从此陈宫成为吕布谋士。陈宫表现足智多谋,慷慨重义,多番陷曹操于险境。

可惜吕布刚愎自用,多次不接纳陈宫的进言,又沉迷酒色,误信陈登父子,最后战败遭擒,陈宫亦于下邳城南门被曹操部将徐晃擒获。白门楼前,曹操劝降陈宫,陈宫不肯屈降,曹操忍痛下令斩首处决陈宫。陈宫死后,曹操送陈宫老母妻子回许都养老,并以棺椁盛载其尸,葬于许都。陈宫曾被刘晔评价为“陈宫多计”;但荀攸评其“有谋而迟”。
TOP、2 杨修

杨修乃是太尉杨彪之子,出身世代簪缨之家;为人好学, 有俊才,建安年间被举孝廉,除郎中,后担任丞相曹操的主簿。当时曹操军国多事,杨修负责内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他的才华曹操亦曾自叹不如。后杨修数次助曹植通过曹操的考验,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杨修本想和他疏远却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杨修之助才通过考验,颇为气愤。

名义上杨修是死于擅传军令动摇军心;但真实的他的死因比较复杂,而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第一是参与了夺嫡之争;第二是因为杨彪、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孙,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祢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TOP、1 荀彧

曹操在兖州招贤纳士,荀彧共其侄荀攸共往相投,成为曹操旗下的重要谋士。曹操初与荀彧交谈,便已惊叹荀彧是“吾之子房”。荀彧又向曹操举荐程昱,为曹操另添一名重要谋士。曹操兴兵讨陶谦于徐州,荀彧与程昱留守根据地兖州,遇上吕布偷袭,二人设计死守鄄城、东阿等三城,力保不失。

徐州之役后,荀彧献策吸纳汝南一带的黄巾势力,建立青州兵集团,令曹操得以滋养势力。后来又劝曹操乘献帝出走的时候勤王迎帝,一方面让曹操得以挟君以令天下,另一方面也令汉室得以保存。后献“二虎竞食之计”挑拨刘备与吕布,令二人心怀诡谲,不能通力合作。

曹操野心渐露,与手下董昭等互谋自尊为魏公,加九锡。荀彧不以为然,以大义阻谏曹操,不被接纳,更触动曹操的加害之心。后来曹操南征,令荀彧同行,荀彧知曹操意图加害,故托病止步于寿春。谁知曹操送来饮食一盒,内无一物,暗示要荀彧自行了断。荀彧理解其意,亦知在数难逃,决定服毒自杀,终年五十岁。

但是真的杀了荀彧后,曹操又颇为后悔,麾下竟再无一人能替代荀彧。在整部三国中,荀彧是极少能与诸葛亮比肩的人物。

5. 曹操爱而不得的三位谋士,哪位重创了曹操呢?

汉末乱局,有无数名将血战沙场,奏响一曲曲慷慨血歌;三国争锋,又有各路谋士指点江山,描绘一幕幕历史画卷。这个时代,涌现出了太多人杰。

就连曹操,身为一代雄主,也生出天下英才不能都为其所用的感慨。尽管曹操帐下猛将如云,谋士如雨,但他生平所见,依旧有三位大才令他念念不忘。这其中,一人差点颠覆了曹操的霸业,另外两人则给他带来严重损失。
首先要说的是沮授。最初,沮授在韩馥手下做事,但并不受重视;直到袁绍入住冀州,沮授才感觉到自己的一腔抱负,得以有施展的空间。沮授于袁绍,便相当于荀彧对曹操的重要性。在袁绍平定河北四州的过程中,沮授的战略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决定。
但比较遗憾的是,沮授一些上等计策,袁绍都没怎么采纳。比如他在曹操迎奉天子一年之前,也提出过“挟天子”的打算,但并没有被袁绍采纳。试想一下,倘若袁绍得汉献帝,曹操的霸业很有可能就此倾覆。

袁绍当时的地位有多大呢?就连曹操身出兖州,也只是在他羽翼下图存的。汉献帝被迎奉至许都后,曾册封曹操为大将军,这笔袁绍的太尉还要高了半头。因此袁绍听说之后,十分不喜,而曹操又赶紧将大将军让出,以平息他的怒火。
可想而知,一旦袁绍拥立天子,他的起步自然要高很大一截。那时候的曹操想要再独立出去,便万分苦难了。只可惜,袁绍对汉献帝很反感,他甚至联合韩馥等人,打算重新拥戴幽州牧刘虞为帝。后者不允,袁绍这才作罢。这么一来,反倒是便宜了曹操。
官渡之战期间,以沮授为首的河北派谋士遭到以郭图为首的河南派谋士打压,导致他的很多高明计策,并袁绍弃之不用。比如颜良、文丑之死,又比如分兵进攻之计,沮授都已经提前为袁绍打了招呼,但都被后者一一弃用。

官渡之战取胜后,沮授作为一介俘虏,落入曹操之手。由于他拒不投降,又想着逃回河北,很快便死在了曹营。见沮授如此,曹操感慨道:“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也!”后来的史学家胡三省见此,也反向吐槽:“使绍能用授言,曹其殆乎!”
接下来是陈宫与法正,他们都重创过曹魏集团。先说说陈宫,他对曹操的创业之路提供了不小的帮助。当初兖州境内纷乱,陈宫与张邈力排众议,将曹操迎至兖州,从而给了他一块栖息之地。
曹操在来到兖州后,不仅得到三十万精锐青州兵,更是摆脱了寄人篱下的生活,拥有了独属于自己的地盘。只是曹操当时的行事手段还有些激烈,他入主兖州后,擅自将名士边让杀死,这导致陈宫等人心怀忧惧。

后来曹操外出征讨徐州,陈宫却联合兖州众豪强将吕布迎奉至兖州。一时间,曹操在兖州的统治只残留下了三个小县城。好在程昱、荀彧二人反应及时,还保住此三地,从而为曹操争取了翻盘的机会。
曹操击败吕布后,将陈宫擒获。后者拒不投降,曹操无奈,只好将其处死。《三国志·吕布传》注引《魏略》记载:“太祖泣而送之,宫不还顾。宫死后,太祖待其家皆厚如初。”可见曹操对陈宫,依旧有很深的感情在内。
再来看法正,这可是位奇才。如果说刘备对诸葛亮是“君子之交淡如水”,那么他对法正则是“言听计从”。对此,诸葛亮曾经自愧不如,言刘备东征,能改变其心意的,只有法正。
这话一点都不夸张,当初曹操与法正在汉中对峙。刘备为鼓舞士气,亲自走到两军阵前,众人皆苦谏不果,唯有法正冲了出去与刘备正面箭雨,后者无奈,只得再退了回来。

刘备信任法正,不仅是因为他深切懂得自己的心思,更是因为法正在刘备入蜀与汉中之战中都立下了突出贡献。刘备得益州后,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跃成为蜀汉集团中最风光的谋士。
就连曹操,也对法正在汉中之战的表现表示叹服。《华阳国志》中提到,曹操在汉中屡遭挫折,于是感慨道:“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不久之后,曹军人困马乏,无力再继续坚持下去,曹操只好单方面撤出汉中,就此给蜀汉留下了一处防御曹魏进攻的天然屏障。

曹操爱而不得的三位谋士,哪位重创了曹操呢?

6. 在三国之中,最让曹操头疼的谋士究竟是谁?

曹操,字孟德,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厉害的枭雄——他在讨伐董卓之后,几乎败光了老底,却没有就此退出历史舞台,反而挟天子以令诸侯,逐渐统一了江北,甚至曾顺流南下,若非太过膨胀,导致了赤壁之败,或许早已一统天下。当然了,作为一个枭雄,他不仅文武双全,谋略出众,还擅长御人之术,否则的话,他也不敢提出“唯才是举”的口号,声称敢任用不忠不义之人。

不过,凡事皆有例外,纵使曹操的御人之术再厉害,也有他难以驾驭的角色,其中最令他的无奈的,就有三人之多。这三个人,一个是顶尖谋士,一个是一流名将,还有一人很少有人知道他的名字。这三个人分别是谁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一、一流名将关羽

关羽,字云长,虽然真实历史上的他,没有温酒斩华雄,没有三合败文丑,也没有过五关斩六将,但是他于万军之中,取颜良首级,却真实发生过,因此他的实力是不容置疑的。这样一个名将,一向求贤若渴的曹操,当然不想错过,因此他在关羽一战成名之前,就“禽羽以归”,并对关羽“礼之甚厚”,就算关羽直言自己不会背叛刘备,他也没有加害。可是他为了收降关羽,耗费了如此多的心血之后,关羽还是在为其解了白马之围后,拜书辞别了。相信当时的曹操非常无奈吧?但是他最终却只能说“彼各为其主”,禁止手下的人追杀关羽。
二、顶尖谋士荀彧

荀彧是曹操麾下的顶尖谋士,年轻的时候就被称赞“有王佐之才”,投奔曹操时,曹操更是称其为“吾之子房”。而荀彧也没有辜负这样的称赞,他在为曹操效力期间,为其举荐了大量的人才,也为曹操提出了“迎奉天子,以令不臣”和“深根固本,以制天下”的战略方针,还在曹操被吕布抄了老巢的时候,为曹操保住了三座城池,避免了曹操回军之后无路可退,无城可守。
按理说,这样一个谋士,应该让曹操非常省心才对,可是他却令曹操非常无奈——他虽然一直对曹操忠心耿耿,却身在曹营心在汉,甚至当初伏皇后的父亲伏完,给他看来伏皇后的要求伏完铲除曹操的亲笔信之后,他都假装不知,瞒下了此事,后来更是反对曹操称魏公。曹操为了让他妥协,将其调离了权力中心,让他留在了寿春,他却在不久之后郁郁而终,导致曹操因此受到了很多后人的抨击。
三、鲜为人知的何夔

提到何夔,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陌生,此人是一个非常正直,而且有原则的名士,当初袁术想要他为自己效力,曾软硬兼施,他都没有就范,后来兜兜转转来到曹操麾下,虽然颇有政绩,却让曹操头疼不已,这是怎么回事呢?《三国志》记载:“太祖性严,掾属公事,往往加杖;夔常畜毒药,誓死无辱,是以终不见及。”意思是说,曹操虽然大多数情况下,都不拘小节,但是在公事上,他却要求非常严格,经常在朝堂上,杖责一些官员。
何夔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觉得这样的惩罚方式太过屈辱,因此一直揣关毒药上朝,如果曹操想要杖责他,他就立马寻死,因此他在朝期间,从来没有受刑。试想,像曹操这样的人,遇上一个动不动就以死相逼的臣子,又该多无奈呢?

7. 在三国中因为才谋过人,而深得曹操父子信任的谋士是谁?

他是三国演义中最被轻视的一位谋士。虽然其才华在诸葛亮、周瑜、郭嘉、司马懿等人的光芒下显得有些暗淡,但是这并不影响他在曹操、曹丕父子心目中的地位。他为曹魏争夺天下贡献了很多良策,官至太尉、寿乡侯,223年以77岁高龄去世,配享魏文帝(曹丕)庙。这位颇受曹操父子尊敬的著名谋士就是贾诩。
01、足智多谋的少年郎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市凉州区)人,147年出生于一个没落的官宦家庭。从小志向远大,聪明好学,成年后被地方官府推荐为孝廉,入仕为官。在一次返乡途中,贾诩等人被叛乱的羌人擒获,贾诩谎称是当朝太尉段颎的外孙,逃过一劫,而一同被擒的人则全部被杀。为什么贾诩谎称段颎的外孙可以逃过一死呢?因为段颎久镇边关,多次打败羌人,故而羌人非常敬畏段颎。贾诩谎称是段颎的外孙,羌人不但不敢杀他,还与他结盟后将其送回。由此可以看出贾诩过人的智谋和随机应变能力。



02、辅佐张绣战败曹操
189年,西凉刺史董卓兵变,废黜了汉少帝刘辩,另立刘协为帝,即汉献帝。贾诩投靠了董卓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做个幕僚。并在同年协助牛辅击败了关中诸侯联军。
192年,吕布兵变杀死董卓,东汉王朝再次陷入了混乱。山东诸侯曹操趁机坐大,代替董卓成为了掌握朝廷大权的人。此时牛辅在与吕布的作战中阵亡,其军队由张济、张锈叔侄统领,贾诩随之投靠了张济。贾诩说服张济与荆州刘表结盟,粉碎了曹操想吞并两军的野心。
198年,曹操征讨张锈。宛城之战中,贾诩献策张锈,不但战胜了不可一世的曹操,还击毙了曹操的长子曹昂和心腹猛将典韦,让曹操心痛不已。
199年,曹操和袁绍同时招降张锈。贾诩以袁绍亲兄弟都不能相容(这里指袁术),何能容异姓诸侯?说服张锈投靠了军事实力较袁绍弱的曹操,获得了曹操的亲自接见。被任命为执金吾,封都亭侯,迁冀州牧。



03、辅佐曹操争夺天下
200年,曹操与袁绍战于官渡。曹军军粮用尽,曹操问计于贾诩,贾诩说:“您在精明、勇敢、用人、决断四个方面都胜过袁绍,之所以相持半年不能过取胜,是想顾及周全啊,抓住机会,便能很快取胜。”曹操称善,后来抓住机会偷袭乌巢,一举战胜袁绍。河北平定后,曹操领冀州牧,改任贾诩为太中大夫。
208年,曹操占领荆州,想乘机顺江东下。贾诩劝阻,说应该安抚百姓,等待时机,曹操不从,结果在赤壁之战中大败而归。
211年,以韩遂、马超为首的十部联军,聚集十余万人马,据守潼关抗曹。马超受挫后,提出划河为界的议和条件,被曹操拒绝。马超多次前来挑战,曹操坚守不出,使马超欲急战速胜不得。九月,再次提出划地为界的要求,并送子为人质。贾诩认为可以表面上假意应允,麻痹对方,实际积极准备,伺机歼敌。曹操又问贾诩如何破敌,贾诩说:“离间他们。”曹操采用他的计谋,写书离间马超和韩遂,使他们内乱。曹操视时机成熟,主动对关中联军发起进攻,大胜而归。从此解除了西北边境的后患。




03、力助曹丕夺得世子之位
217年,曹操的两个儿子曹丕和曹植为世子之位争得不可开交,连曹操自己也无从决断。曹丕虽为长子,但是为人低调,并没有突出的政治或军事才华。而第三子曹植却不一样,从小聪慧过人,才华横溢,是当时和曹操齐名的文学家,并且还有杨修这样的智谋之士辅佐,在声望上一时盖过了曹丕。曹丕派人求计于贾诩,贾诩说:“但愿将军能够弘扬道德,培养气度,实践士人的责任和义务,勤勤恳恳,孜孜不倦,不做违背孝道的事情,也就可以了。”曹丕听从了他的建议,刻意磨练自己。后来,曹操私下问贾诩对立嗣的看法,贾诩闭口不答,曹操问他为何不答,贾诩说:“我在想袁绍和刘表啊。”曹操大笑,于是立曹丕为太子。贾诩认为自己非曹操旧臣,却策谋深长,所以怕曹操猜嫌,于是采取自保策略,闭门自守,不与别人私下交往,他子女婚嫁也不攀结权贵,当时天下谈论智谋之士时都十分推崇他。
04、劝阻曹丕休养生息,得以善终
220年,曹操病逝,由曹丕继承魏王之位。为报贾诩之恩,拜贾诩为太尉,进爵魏寿乡侯,增食邑三百,前后共八百户。又分食邑二百,封其幼子贾访为列侯,任命其长子贾穆为驸马都尉。
222年,吴国和蜀汉翻脸,打得昏天暗地。曹丕原本是坐山观虎斗,后来看到吴国战胜蜀汉后,主力远在荆州前线,后方防御空虚,就想发兵偷袭吴国。曹丕问计于贾诩:“我想统一天下,吴、蜀应先征讨哪个?”贾诩建议应先治理好国家再动武,曹丕不听,执意伐吴。结果三路大军都被吴国杀败,无功而返。曹丕回朝以后,拉着贾诩的手说:“不听老卿家之言,果有此败!”贾诩安慰曹丕与民休养生息,等待时机。
223年8月11日,贾诩因病去世,享年77岁。曹丕赐谥号肃侯,并让其子贾穆袭爵。曹丕去世以后,配享魏文帝庙。

在三国中因为才谋过人,而深得曹操父子信任的谋士是谁?

8. 在三国的一众猛将中,让曹操最为忌惮的是哪位大将?

在三国中,要说最让曹操忌惮的一位将军,那必定非关羽莫属。 
一、英雄辈出的时代。曹操在三国历史中,也是一位非常厉害的人了。曹操可以说是完全白手起家的人物,既不像袁绍那样,啃家族的老底,也不像孙权那样家大业大继承父业。他是自己一步一个脚印,将自己的军队扩大了起来,才形成了最终三足鼎立的局面。自古以来人们都称曹操为枭雄,从少年的曹阿瞒被举孝廉开始在朝廷中斩头露脚,到后来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曹操一步一个脚印组建自己的势力都是靠他自己出色的领导力。 
二、曹操对关羽是又喜欢又忌惮。曹操虽有狂世之才,但是也有忌惮之人。这个人就是武圣关羽,曹操之所以会忌惮关羽。并不是单单只是因为关羽的武功高强,还因为关羽出色的统帅力和忠心耿耿做事方式。吕布武功也非常高强,但是曹操却并不害怕他。因为他没有关羽那样出色的统帅能力,更没有关羽那样忠心为主的思想,到最后更是被后人称为三姓家奴。然而关羽却不一样,不但忠义是出了名的,而且一把青龙偃月刀,用的是出神入化。袁绍手下的名将颜良文丑,也是不到几个回合就被斩于马下。镇守荆州更是滴水不漏,水淹七军还生擒了于禁。 
三、关羽义字当头。而且关于非常讲义气,这是曹操最为喜欢的一点。刘备只是一介卖草鞋的,然而刘备把关羽当兄弟,关羽便用一辈子来报答刘备对自己的知遇之之恩,这就是忠义二字最好的诠释。曹操东征打的打的刘备仓皇而逃,关羽也被活捉。曹操非常想拉拢关羽,提出了高官俸禄,但是关羽却不为所动,他一心只认自己当年的知遇大哥刘备,这就是忠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