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施琅收复台湾有什么不一样吗?

2024-05-15

1.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施琅收复台湾有什么不一样吗?

完全两个不同的概念,郑成功收复台湾之前,台湾已经被荷兰侵略者侵占了38年,台湾在那时就已经沦为殖民地,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在驱逐外虏保卫国家领土完整,这自然可以称郑成功为民族英雄。但施琅收复台湾又几乎可以算是一场“内战”,当时的台湾延平王政权是奉明朝为正朔,与入主中原的清朝属政见不同,但是延平王政权长期游离于清朝之外,俨然一个独立王国,施琅收复台湾的历史意义并不亚于郑成功。

郑成功收复台湾有一个历史大背景,当时清朝已经入主中原,南方弘光政权也已覆灭。郑成功的父亲福建总兵郑芝龙及黄道周等人拥立唐王朱聿健在福州登基建立隆武政权。郑成功在父亲郑芝龙的带领下觐见隆武帝,隆武帝赐郑成功朱姓,勉励他忠君爱国,报效朝廷、驱逐胡虏收复河山。但他的父亲郑芝龙与清朝暗通交连,不思抵抗。1646年隆武帝决意北上入江西抗清,同年六月在汀州被清军俘虏,不屈绝食而殉国。郑成功知道隆武帝殉国后悲愤交加,宣布与父亲郑芝龙决裂,自己独立扛起抗清大旗,此后便转战东南沿海。

荷兰人在台湾驻军本来不多,但武器装备精良,郑军有人数优势,且得台湾百姓的大力襄助。郑军于澎湖列岛稍事休整后便直取台湾,荷兰人畏惧,将主力集中在台湾(今台湾东平地区)、赤嵌(今台南)两座城堡,郑军采用“铁桶阵”将这两座城堡围的密不透风,并切断了两城之间的联系。后来荷兰人在海上又以“赫克托”号战舰狂轰郑军阵地,郑成功一声令下,把敌军紧紧围住,60多只战船一齐发炮,把“赫克托”号击沉。与此同时,又击溃了台湾城的援军。赤嵌的荷兰军在水源被切断,外援无望的情况下,向郑军投降。盘踞台湾城的侵略军企图负隅顽抗,郑成功在该城周围修筑土台,围困敌军8个月之后,下令向台湾城发起强攻。1662年被荷兰人殖民统治了38年的台湾岛被收复回中国,荷兰殖民者被彻底赶出中国沿海。

可以说郑成功收复台湾是一件具有历史重大意义的大事,他不仅维护了国家领土完整,此后以台湾岛为抗清基地,通过将闽南泉厦漳人民往台湾迁移劳动力,促进了台湾的经济生产,台湾得到进一步开发。但同时,郑成功在台湾建立的延平王政权(延平王之爵为永历帝册封)长期与清朝对立,不仅使用明朝年号,保留明朝衣冠,而且一直几乎完全与清朝隔离,俨然一个海上小王国。

康熙二十一年(1681年)清圣祖玄烨为彻底解决台湾问题,宣布以福建水师提督施琅、福建总督姚启圣一起进取澎湖、台湾。1683年(康熙二十二年)六月,施琅指挥清军水师先行在澎湖海战对台湾水师获得大胜,不久自知大势已去的台湾郑氏集团,最后一代延平王郑克塽宣布投降清朝。台湾收回后,施琅上疏吁请清廷在台湾屯兵镇守、设府管理,力主保留台湾、守卫台湾。因功授靖海将军,封靖海侯。
民族英雄施琅的名气远不如郑成功,这是因为人们过度美化了郑成功却刻意虚化了施琅,在当时明末清兴的特殊年代,施琅助清攻台甚至不被广大汉人理解,因此,他是带着无限的委屈被埋没了几个世纪。

历史上收复台湾的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施琅收复台湾有什么不一样吗?

2. 施琅作为晚清有名的汉奸,为何说郑成功收复台湾全靠他?

郑成功本来有一位好帮手,但由于种种原因,两人反目成仇,他的这位帮手就是施琅。
但是两人在一起合作五年后,居然成了仇人,施琅随后投降了清朝。那么郑成功和施琅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两人反目是谁的错?总的来说两人都有问题。郑成功收复台湾有功,曾受到康熙的赞扬,然而郑成功也有一个问题,就是他很专制。那么郑成功的专制使得他和施琅的关系开始恶化,两人之间产生了嫌隙,因此施琅最后投降了清朝。
那么郑成功做了哪些事导致了他和施琅的关系出现裂缝呢?首先是施琅跟随郑成功南下广东时,两人在战略上出现了分歧,施琅不同意郑成功提出的走陆路的建议,郑成功就不高兴了,不高兴也没关系,可以再商量,但是郑成功的专制这时候体现出来了,他不是继续和施琅商量,而是直接削了施琅的兵权,然后让施琅回厦门。

郑成功回到厦门后由于对施琅不放心,并没有恢复施琅的职务和兵权,这就使得两人之间的关系不可调和了。
不久,出现了曾德事件,这个事件成了施琅投降清朝的导火索。曾德曾是施琅的部下,当施琅被削了兵权后,曾德就去投靠郑成功,施琅本来就对郑成功剥夺他的兵权不满,结果他的手下还投靠了郑成功,施琅当然很生气,于是捉回了曾德,要杀他。
郑成功下令不要杀,但施琅还是把曾德杀了。郑成功就很恼火,认为施琅不听他的命令了,这是要反叛,于是下令把施琅的父亲和弟弟抓起来了,并且随后把施琅也抓了,但施琅在他人的帮助下逃到了清军管辖区,郑成功认为施琅反叛被实锤,于是杀了施琅的父亲和弟弟,这下两人就成了仇人了,施琅就决心投靠清朝与郑成功为敌了。
施琅投降清朝郑成功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的,他的专制首先破坏了两人的良好关系,其次他对施琅的疑心使得两人逐渐成为仇人,所以施琅降清郑成功要负主要责任
所以正确来说是他们两个共同的功劳,施琅做的很多但是郑成功也不少,所以施琅说这种话并不是没有缘由,各位理解就好了。

3. 施琅是怎样突破郑成功船队一举将台湾岛拿下的?

康熙帝在解决东北边疆沙俄侵扰和西北噶尔丹叛乱的同时,还有条不紊地把东南沿海和台湾岛收归了版图。 郑成功到台湾后不久,就生病去世了。他的儿子郑经率领郑氏部属,在台湾和福建沿海一带活动,仍然沿用明朝年号,坚持反清复明。但是,在清朝已经稳固统治了大陆的情况下,恢复明朝是根本不可能的。公元1681年,康熙帝任命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筹划攻台。施琅(1621~1696)是福建晋江人,他以擅长海战著称,曾随郑成功起兵抗清,后投降清朝。这次出征,是施琅梦寐以求的愿望,他到了福建后,就布置打造战船,操练水师。
 
 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施琅率领水师山发了。台湾郑氏早已听到风声,派久惯海战的大将刘国轩坐镇澎湖。刘国轩修建炮城,排列战舰,准备迎战。十六日,清军船队集齐,两军开始交战。施琅一马当先,首先驾船冲入敌阵。郑军气势强盛,各营镇战船争先恐后,围绕清军战船猛攻,施琅被流弹击中受伤。清军船只多,挤在一起,难以发挥威力。初战受挫,施琅传令各船将士不许卸甲,严阵以待。二十二日清晨,清军誓师出战。施琅将船分为8队,每队7只,他自己统领一队,居中调度。又派80只船为后援,50只船在东侧截敌后路,50只船在西侧作为疑兵进行牵制。两军相遇后,炮如雨下,烟气蔽天。在清军的奋力冲杀下,郑军渐渐不支,将士丧失了十分之七八。刘国轩知道大势已去,不敢再战,急忙率领残兵败将,退回台湾岛。
 
 台湾一些郑军将领听说清军来势凶猛,纷纷派人与施琅接洽,里应外合,协助清军。清军兵不血刃,占领了台湾本岛。清军占领台湾的消息传到京师,康熙帝大喜,封施琅为靖海侯。当时,朝廷上有些人以为大功告成,主张放弃台湾不管。施琅坚决反对,上疏力争,提出台湾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是保卫东南沿海的天然屏障,一旦放弃,必然重被荷兰人占据。 康熙帝完全赞同他的主张,下令设立台湾府,下属3县,归福建省管辖。
 
 从此,台湾正式隶属中央政府,列入了清朝版图。这对于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外来侵略有着重要意义。施琅后来也一直被清朝重用。

施琅是怎样突破郑成功船队一举将台湾岛拿下的?

4. 施琅大将军,如何收复台湾使大陆台湾重归统一?

鄙人认为,施琅恐怕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完成对台湾的统一。 其具体表现如下:
1、明郑简单,难度较低
南明在江南撑六十余年,而明郑一直是南明的主要武装力量,伴随着南明各势力在陆地被消灭,三藩被平叛,西北蒙古被团结,明郑只能待在台湾,在沿海贸易和屯垦的支持下,负隅顽抗。

所以相对于全国范围内的统一,孤悬海外的明郑台湾,就是一股相对历史条件下的,没有今日海洋时代下,有大量国外势力介入的,相对简单的分离势力。所以施琅的攻台的难度,还是相对较低的。
2、投效清朝,宏图得展
故此投效清朝的施琅渡海攻击台湾,就是实际意义上,在全国支持下,完成对明郑通过海陆,任意袭扰内地的问题的终结。

所以他有充足的理由,被统一政权支持到底,再加上他一生戎马倥偬,是精通海陆作战的明郑政权中,少有骨干级的军事人才,所以他的才华,在统一王朝提供的平台上只会更加大放异彩。远比蛰居在台湾一隅。
3、血战澎湖,战策得当
另一方面,再具体攻台的操作上,剿抚并用,精心谋划,在统一政权的全力支持,择机风信到来,出三路奇兵,攻防结合,正奇相倚,以主将眼部被铅弹击伤,槊血满袖;部将肠流,塞肠而战的勇毅,消灭明郑舰队主力,攻下密集岸炮的澎湖娘妈庙,明郑主阵地,完成了,对台湾明郑的锁吼一击。

然后登陆台湾本岛,在一马平川的台湾话岛西部,兵不血刃,接受统治台湾22年的明郑投降,自此在清王朝全力支持,施琅个人能力出众,随征将士不必避生死的共同努力下,台湾的割据明郑被消灭了。





5.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施琅也收复了台湾,有什么不同?

郑成功是明末时期的抗清将领,也是当时隆武帝手握军权的郑芝龙的儿子,隆武帝对郑成功很是看重,多次给予他后赏,并赐给他国姓朱,可以说是恩遇隆厚。
郑成功一意抗清,对大明忠心耿耿,但是他的父亲却无意抗清,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投降了清朝,但是郑成功却坚死不从,和父亲彻底决裂。
在之后的反清抗郑之中,也一直靠厦门、金门与满清一直进行拉锯战,郑成功也无法取得较大的成功,在郑成功一次北伐的过程中,已经都快包围南京,攻下南京了,但是却因为中了满清的缓兵之计,由盛转衰,不得已大败而回,又退回到了厦门。
此时郑成功可以说陷入到了困境之中,北伐也北伐不得,所占领的地盘也一直在缩小,没有一块可以做根本的根据地。
这时候郑成功才接受了别人的建议,考虑攻下台湾做为自己的根据地,而当时台湾是被荷兰殖民者所占据。
郑成功在经过了长期围困之后,打败了荷兰殖民者,收复了台湾,重新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施琅曾经也是郑成功的部将,但是因为获罪被郑成功杀其全家,从此与郑成功结下血海深仇。康熙帝继位后雄才伟略,采纳李光地的意见,授予施琅水师提督,让他全面准备进攻台湾的计划,面对此时台湾内部内忧外患的局面,施琅在澎湖大破刘国轩,占领澎湖,台湾岛也就失去了屏障,郑克爽也无力抵抗,投降了施琅。
两人的确都是收复台湾,但是要论有什么不同,还是有的,首先郑成功是从外敌,荷兰人殖民者的手中收回的台湾,可以说是民族英雄,而施琅却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并没有对抗外敌,所以施琅只是收复台湾。

郑成功是民族英雄,施琅也收复了台湾,有什么不同?

6. 施琅如何收复台湾的?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举驱逐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任。此时,清朝的统治日趋巩固,全国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时,郑经集团日益腐化,并勾结荷兰殖民主义者,妄图脱离祖国。1681年,郑经病死,次子郑克爽继任延平郡王,台湾处于“人人思危”、“众皆离心”的局面。
鉴于这种形势,康熙皇帝启用爱国将领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授予他收复台湾的全权,施琅抱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进军战略,于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水师2万余人,大小战舰300余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战中,施琅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右眼被铳击伤后,“以帕浸血”,“督战益力”。在他的带动下,清军将士舍身忘死,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首战告捷。
康熙得知喜讯后,当即颁布谕旨,只要郑克爽集团回归,朝廷既往不咎,并从优叙录,加恩进爵,施琅坚决贯彻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郑克爽等回归,一定“当即赦之”。郑克爽和汤锡范等台湾决策人考虑再三,认为施琅确有诚意,并感于康熙皇帝“谕旨之恳切”,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请求纳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湾进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郑成功庙中致祭,接着又发布了《谕台湾以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制订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尔后,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郑氏政权的全部人员,让他们各得其所,心悦诚服,至此,宝岛台湾在一度分离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7. 施琅如何收复台湾的?

1662年,民族英雄郑成功一举驱逐了荷兰殖民主义者,收复了台湾。郑成功死后,其子郑经继任。此时,清朝的统治日趋巩固,全国统一已是人心所向,同时,郑经集团日益腐化,并勾结荷兰殖民主义者,妄图脱离祖国。1681年,郑经病死,次子郑克爽继任延平郡王,台湾处于“人人思危”、“众皆离心”的局面。
鉴于这种形势,康熙皇帝启用爱国将领施琅再次担任福建水师提督,授予他收复台湾的全权,施琅抱定收复台湾的决心,制定了“先取澎湖,又扼其吭”的进军战略,于1683年6月14日,施琅率领水师2万余人,大小战舰300余艘,直取澎湖。在激烈的海战中,施琅身先士卒,奋勇冲杀,在右眼被铳击伤后,“以帕浸血”,“督战益力”。在他的带动下,清军将士舍身忘死,一举攻克澎湖诸岛,首战告捷。
康熙得知喜讯后,当即颁布谕旨,只要郑克爽集团回归,朝廷既往不咎,并从优叙录,加恩进爵,施琅坚决贯彻康熙旨意,表示只要郑克爽等回归,一定“当即赦之”。郑克爽和汤锡范等台湾决策人考虑再三,认为施琅确有诚意,并感于康熙皇帝“谕旨之恳切”,终于做出了历史性的决定,“请求纳附”。
1683年8月13日,施琅赴台湾进行接管工作。他首先到郑成功庙中致祭,接着又发布了《谕台湾以安民生示》和《严禁犒师示》,制订了一系列安民措施,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烈欢迎和拥戴。尔后,施琅不食前言,妥善安置了郑氏政权的全部人员,让他们各得其所,心悦诚服,至此,宝岛台湾在一度分离之后,再一次回到祖国怀抱。

施琅如何收复台湾的?

8. 1661~1662年,明将郑成功为什么发动收复台湾的战争?

1661~1662年,明将郑成功为反击荷兰殖民者对我领土台湾的侵略,而发动了收复台湾的战争。战争以明军的胜利、荷兰殖民者对台湾38年的殖民统治的终结而告终。郑成功收复台湾的战争,捍卫了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且对整个西方殖民主义国家都产生了巨大的震慑效应。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