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速,你更看好哪里?

2024-05-14

1.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速,你更看好哪里?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速,你更看好哪里?

2.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速,你更看好哪里?


3.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速你更看好哪里?


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提速你更看好哪里?

4. 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港珠澳大桥俯瞰。 港珠澳大桥管理局供图
  
 以港珠澳大桥和广深港高铁为代表的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初具雏形;而以制度、规则衔接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软连接”正在稳步推进,转化为大湾区各方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7月11日,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专业资格互认协议在广州签署,大湾区将互认建筑工程、计量及控制、质量管理等多个工程技术人员专业资格。
  
 “这是 探索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人才资源共建共享模式的重要举措,将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工程技术人才有序流动通道,为粤港澳工程技术人才发展提供保障。”广东省科协专职副主席冯日光表示。
  
 一个国家、两种制度、三个关税区、三种货币……一直以来,制度规则的差异是制约粤港澳三地融合与发展的重要障碍。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将“制度之异”变成“制度之利”,是粤港澳大湾区面临的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就高不就低”打造世纪工程
  
 驱车在港珠澳大桥上驰骋,极目海天一色。大桥试通车20个月了,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工程师林鸣对这里越发依依不舍。今年年底完成决算后,他就要离开这座朝夕相伴的大桥。
  
 “港珠澳大桥的一小步,是粤港澳大湾区融合与发展的一大步!”林鸣说。
  
 港珠澳大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先导和试验田工程,是我国第一座在“一国两制”框架下跨越粤、港、澳三地海域的跨境工程,大桥建设涉及的设计、施工、环保及各个方面标准与规范,三地各不相同。
  
 “港珠澳大桥所用混凝土寿命,内地标准是100年,香港标准是120年,最终大桥采用了香港标准;在行车线阔度方面,香港规格是3.667米,内地是3.75米,大桥最终采用了内地标准……”时任港珠澳大桥管理局局长朱永灵介绍说,港珠澳大桥在可行性论证阶段就已经确立遵循“就高不就低”的原则,谁的标准高执行谁的,以此来融合内地、香港和澳门的工程技术标准与规范,形成项目专用技术标准体系。该技术标准涵盖了港珠澳大桥工程在设计、施工以及营运阶段的要求。
  
 “就高不就低” 不仅仅是港珠澳大桥建设中的标准选择,更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中打破制度壁垒、实现规则对接的准绳。
  
 广深港高铁也是粤港澳大湾区“硬联通”的重要工程之一。开通之初,西九龙站成为内地与香港乘客流连忘返的“打卡点”,便捷高效的“一地两检”通关方式不仅将两地通关时间缩短一半,更改变了两地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公司研发地在广州大学城,生产基地在顺德,国际业务对接在香港和澳门,这一切都通过广深港高铁和广珠城际铁路无缝对接。”在广州大学城创智大厦,港澳青年“双创”企业芳香世家(广州)生物 科技 有限公司负责人陈国生介绍说,湾区融合将公司三地的创业者连成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生产要素便捷流动,分散在大湾区各地的研发团队召之即来,各种科研基础设施一应俱全……“这样的条件原来是不敢想象的,大湾区给了我们港澳年轻人大显身手的机会。”陈国生说。
  
 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湾区时间”
  
 2019年5月30日,佛山市南海区推出的湾区通办政务系统上线。在香港观塘兴业街THE WAVE大厦9楼的湾区通办自助办事区,香港居民、博亚 体育 会有限公司负责人郑翰衍打印出了一张注册地址为佛山三龙湾南海片区工合空间的营业执照。这是香港与内地以自助终端机实现政务服务“跨境通办”的首个案例。
  
 大湾区在推广线上“一网通办”“跨境通办”的同时,逐步推出跨部门办事结果“一窗通取”,实现开办企业全程“最多跑一次”。3月16日,广州美玥医疗 科技 有限公司负责人黎家进在广州市番禺区政务服务中心,通过统一的“开办企业一网通平台”录入开办企业信息、提交表单,并通过人脸识别进行电子签名,两个小时后就一次性领取了新登记的纸质营业执照、印章、发票等。
  
 “在企业开办便利度方面,大湾区各方正在与世界一流水平接轨。”广州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副局长丁力介绍,“开办企业”是商事主体进入市场经营的第一道门,开办企业便利度是优化营商环境的重要指标。今年以来,广州市市场监管局联合相关部门对照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评估指标,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实现了开办企业“一张表格申报、一个环节办理,最快半天办结”的目标,将原来需要到各部门办理的环节进行整合,一步办结,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创业者提供了“一窗取、零成本”的便利服务。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实施,优化营商环境进入“湾区时间”。大湾区11个城市正成为国家建设世界级城市群和参与全球竞争的重要空间载体。“在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优化营商环境的过程中,特别是商事登记、企业服务、资金流动等方面,珠三角九市要向港澳方面学习,形成联动效应,从而达到整个湾区一盘棋。”广东省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广东省大湾区办常务副主任曹达华说,在粤港澳大湾区规则协同方面,广东采取了主动学习的态度,加快建立与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稳步推进规则的联通、贯通和融通。
  
 “湾区制造”推动高质量发展
  
 日前,“湾区制造”首批应用企业名单公布,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香港品质保证局共同为广州立白、欧派家居、卡迪莲、恒洁卫浴等首批12家获证企业颁证。
  
 “‘湾区制造’是基于中国香港在评价认证领域国际化和权威性地位的优势,结合大湾区制造业,建立统一认证标志和系列评价标准。”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秘书长黄春林介绍,“湾区制造”将打造大湾区区域品牌共同体,助力世界级制造品牌培育,成就大湾区制造产业的全球化影响力和领导力,从一个全新层面为粤港澳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促进大湾区融合发展。
  
 多年来,内地制造业成就斐然,但有些规范多年没有修订更新,不能很好地反映当今 科技 进步的水平,落后的标准规范可能引发质量问题。广州市品牌质量创新促进会会长陈凯旋表示,作为首先启动的大湾区品牌质量评价团体标准,“湾区制造”将充分发挥香港方面在国际评价认证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丰富经验,将“湾区制造”品牌打造成中国优质制造品牌的“代名词”。
  
 香港品质保证局副主席何志诚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是难得的 历史 机遇。“湾区制造”项目是一个良好的开端,大湾区的制造业优势与香港国际化认证标准体系的强强互补,将实现1+1>2的效果,向国际输出优质中国制造品牌。

5.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六大金融挑战

目前,粤港澳大湾区的经济成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18年该大湾区的GDP生产总值超过1.64万亿,人均GDP2.3万美元。预计2025年经济总量将达到3万亿每美元,人均GDP达3.5万美元以上。世界有四个大湾区,分别是:东京、纽约、旧金山和粤港澳。其中,粤港澳大湾区占地面积最大,约5.65万平方公里。
  
 陆军认为,粤港澳大湾区是世界上非常独特的地方:与其他几个湾区比较,粤港澳大湾区除了有金融服务业,还有比较强大的制造业;常住人口2018年统计是7000万,超过英国的总人口,是加拿大人口的近2倍;这里实行“一国两制”、“三关税区”、“三文四语”(即英文、中文、葡萄牙文;四语中包括广东话),是非常复杂的区域。
  
 “粤港澳大湾区有三个主要的金融中心城市:香港是高度自由开放的国际金融中心,深圳是国内的金融中心,广州是区域性的金融中心,金融市场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陆军表示,香港的金融品种非常丰富,香港没有外汇管制,资金进出自由。鉴于当下中美经贸关系紧张,更显现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性。粤港澳大湾区实行“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制度上有差异,有互补,未来成长非常可观,将给金融机构包括银行、证券、保险、基金、PE、VC以及新兴金融 科技 企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对财富管理也提出了很多挑战。陆军认为,一是大湾区税收制度复杂,如何为湾区的居民提供相应的金融品种,这是比较大的挑战。二是,大湾区将通过深港通、债券通、自贸区等渠道连接起来,大湾区建设会逐步缩小境内境外的金融市场差异,金融体系一体化进程将加深加快,内外部风险同步与风险交织的特征会逐渐显现。这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三是,大湾区涉及到不同关税区的金融活动,使金融监管的难度大大提升。四是,由于金融一体化会逐渐加快,产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对现有监管规范如产品设计、信息披露要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五是,在跨区域的金融活动、财富管理活动中,如涉及到一些违法或侵犯消费者利益的情况,在纠纷处理方面会涉及到不同的法律体系和法律规定,执法难度会加大。最后,在大湾区,熟悉法务、会计、税务、金融、资产管理的人才非常短缺。陆军表示,目前,粤港澳大湾区CFA(特许经营分析师)的人数,香港大概7000多人,广东省600多人,加起来约8000人,在常住人口中的比例非常低,金融人才储备及人才培养远远不够。“这对我们的大学也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希望更多金融专业的人才能投身到激情燃烧的大湾区建设之中。”

粤港澳大湾区面临六大金融挑战

6.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央明确要干这些大事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大湾区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空间布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优化提升中心城市。以香港、澳门、广州、深圳四大中心城市作为区域发展的核心引擎。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发展特色城镇。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科创方面
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
基础设施
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
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产业方面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金融方面
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
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
教育方面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
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人才方面
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
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
旅游方面
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
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
探索开通澳门与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出行方面
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进一步完善澳门单牌机动车便利进出横琴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完善粤港、粤澳两地牌机动车管理政策措施,允许两地牌机动车通过多个口岸出入境。
规划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大湾区建设中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7.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央明确要干这些大事

中共中央、国务院日前印发《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是指导粤港澳大湾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合作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规划近期至2022年,远期展望到2035年。
大湾区范围
粤港澳大湾区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广东省广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惠州市、东莞市、中山市、江门市、肇庆市(以下称珠三角九市),总面积5.6万平方公里,2017年末总人口约7000万人。2017年大湾区经济总量约10万亿元。
战略定位
充满活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支撑
内地与港澳深度合作示范区
宜居宜业宜游的优质生活圈
空间布局
极点带动。发挥香港-深圳、广州-佛山、澳门-珠海强强联合的引领带动作用。
轴带支撑。依托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快速交通网络与港口群和机场群,构建区域经济发展轴带,形成主要城市间高效连接的网络化空间格局。
建设重要节点城市。支持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等城市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增强城市综合实力。
发展特色城镇。
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科创方面
推进“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建设,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大数据中心和国际化创新平台。
向港澳有序开放国家在广东建设布局的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支持粤港澳有关机构积极参与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
允许香港、澳门符合条件的高校、科研机构申请内地科技项目,并按规定在内地及港澳使用相关资金。
基础设施
支持香港机场第三跑道建设和澳门机场改扩建,实施广州、深圳等机场改扩建,开展广州新机场前期研究工作,研究建设一批支线机场和通用机场。
构建以高速铁路、城际铁路和高等级公路为主体的城际快速交通网络,力争实现大湾区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
推动珠三角无线宽带城市群建设,实现免费高速无线局域网在大湾区热点区域和重点交通线路全覆盖。
推动降低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并积极开展取消粤港澳手机长途和漫游费的可行性研究。
产业方面
以珠海、佛山为龙头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以深圳、东莞为核心在珠江东岸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电子信息等世界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
支持香港在优势领域探索“再工业化”。
金融方面
逐步扩大大湾区内人民币跨境使用规模和范围。
扩大香港与内地居民和机构进行跨境投资的空间,稳步扩大两地居民投资对方金融产品的渠道。
教育方面
鼓励港澳青年到内地学校就读,对持港澳居民来往内地通行证在内地就读的学生,实行与内地学生相同的交通、旅游门票等优惠政策。
鼓励粤港澳三地中小学校结为“姊妹学校”,在广东建设港澳子弟学校或设立港澳儿童班并提供寄宿服务。
研究探索三地幼儿园缔结“姊妹园”。
研究开放港澳中小学教师、幼儿教师到广东考取教师资格并任教。
进一步完善跨区域就业人员随迁子女就学政策,推动实现平等接受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确保符合条件的随迁子女顺利在流入地参加高考。
研究赋予在珠三角九市工作生活并符合条件的港澳居民子女与内地居民同等接受义务教育和高中阶段教育的权利。
人才方面
支持大湾区建立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
建立紧缺人才清单制度,定期发布紧缺人才需求,拓宽国际人才招揽渠道。
鼓励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担任内地国有企事业单位职务,研究推进港澳居民中的中国公民依法报考内地公务员工作。
旅游方面
探索以旅游等服务业为主体功能的无居民海岛整岛开发方式。
建设贯通潮州到湛江并连接港澳的滨海景观公路,推动形成连通港澳的滨海旅游发展轴线,建设一批滨海特色风情小镇。
探索开通澳门与邻近城市、岛屿的旅游路线,探索开通香港-深圳-惠州-汕尾海上旅游航线。
出行方面
研究为符合条件的珠三角九市人员赴港澳开展商务、科研、专业服务等提供更加便利的签注安排。
研究制定港澳与内地车辆通行政策和配套交通管理措施,促进交通物流发展。
进一步完善澳门单牌机动车便利进出横琴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澳门单牌机动车在内地行驶范围;研究制定香港单牌机动车进入内地行驶的政策措施;完善粤港、粤澳两地牌机动车管理政策措施,允许两地牌机动车通过多个口岸出入境。
规划实施
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统筹指导,设立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大湾区建设中政策实施、项目安排、体制机制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的重大问题。

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发展,中央明确要干这些大事

8. 粤港澳大湾区政策解读,值得关注的板块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