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树

2024-05-10

1. 扬州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树

扬州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树。 
  
  他的路中间,有很多古旧东西,石塔寺,四望亭,文昌阁。你或许觉得奇怪,这些东西在路中间,不会挡道?他们是把石塔巧妙地嵌进路中心的绿化带,而四望亭和文昌阁则被围绕着做成了圆盘道,道分东西南北,文昌路绕半圈继续朝西。文昌阁,相传扬州人谁家要生娃娃了,烧香拜佛、祈祷文曲星下凡,就到那里去。文昌路东西贯穿整个扬州城,是一条陆上动脉。除此,还有一条流动的古运河。 
     
  古运河是孕育扬州文明的河。吃饭时我问曾在扬州求学四年的同事,扬州最有文化底蕴的是什么?他说,古运河。语气很肯定。我们学习的日程安排得很紧,不能到古运河畔去看一看,很可惜。不过我在想象当中多次抵达那里,两岸一定挤满了垂柳、刺槐,偶尔也能见到一株碧桃。柳树的根一条条伸进河里,像小白龙,又像大象的鼻子,滋滋地吸水。树又将水分化成阴凉洒向漫步河岸的老人、母亲和孩子。老人打拳, 时尚 的母亲小心地踢踏着高跟鞋,拎着欢蹦乱跳的孩子,也有刚抢了便宜菜匆忙往家赶的老太婆,亭下悠然弹奏古琴的大叔,靠在树身休憩的拾荒者,无不尽情地呼吸、享受着清凉。 
  
  树是垂直于地面生长的河流。整个城就成为一个巨大的喷泉广场。 
  
  在文昌路中段,文昌阁、石塔寺附近就有一棵510高寿的银杏树。他立在石塔所在绿化带的另一端,微微向后仰着身子,像一位历经沧桑的老者,注视着匆匆过往的行人,匠人,塾师,盐商的轿马,货郎的挑子,官员,歌妓,还有其他黎民众庶。从明到清,各色人等,人上人,冤案,苦情,灾荒,他都看在眼里。时而微笑,时而愤慨,有时心酸泣涕,有时又欢歌摇臂。他瞧着一个人从孩子长大,娶妻生子,辛劳奔忙,又看着吹唢呐穿白衣的送葬队伍将他送到南地。他将这些记载进他的叶子,形成纹路,融进泥土,滋养树身。 
     
  这棵银杏树的旁边有个汶河小学,门两旁也有两棵小一号的银杏树。我从铭牌上得知,他们也是两位老人了,210岁。试想在这样的小学校里,天天迎来送往,哪怕偶尔瞅一眼,也看见了多年 历史 的皱纹,嗅着古老的智慧了吧。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些孩子那么一丁点就沐浴在两个两百岁老人智慧的目光里,过几年还不熏染得通身灵慧? 
  
  我们的活动在扬州中学,到那里看到的不是光洁清新的地面,也不是巍峨的教学楼,甚至不是朱自清的塑像。吸引我的除了一些看起来有些斑驳古老的房舍,就属那一段曲尺形的法桐树和两片水杉林了。 
  
  法桐树粗壮,上端分开,像许多弹弓的开叉交叠在一起。许多树因为年龄大了,心都枯空了,然而皮依旧多汁,叶依旧绿。最喜欢教学楼前那两片水杉林,树身的底端都有我的腰那么粗,一个人用力地伸开双臂才搂抱得住。都知道水杉树长得慢,自己学校那片长长的水杉林10多年了,还和刚栽上去一个样,只有铁锨把那么粗,一年年的,就不见他们长。扬州中学像我腰粗的水杉树,没有一百年怕长不成这样吧。我四处找寻标注时间的铭牌,没看见,只能做这样的猜测了。 
  
  后来从校史馆老师那里打听到,学校肇始于1902年创立的仪董学堂和光绪年间的尊古学堂。朝代递嬗,岁月流转,学校也不断飘零迁址,最终在1914年迁至大汪边。1937年日军侵华,扬州沦陷,学校一度迁至泰州、上海、四川,直到1946年,才迁回大汪边原址,也就是今天的扬州中学高中部。这样看来我们的猜测没有错,只是多了一种可能,这些树要么真的已经长命至“百岁”,即便没有,他们至少也都年逾古稀了。 
  
  这里像许多老人的集会,未必有兰亭饮酒赋诗那般优雅,确实也你一言我一语,如话家常,千古兴衰,家国哀荣,都在其中。学生晨读,午休,饭后散步,就在旁边,不知不觉间也加入他们了,真羡慕这些恬静安详的孩子。我留意到那些水杉形容沧桑,却努力向上,只有林子边缘的枝叶尽力往外生长,他们除了需要阳光,最重要的莫过于自由了。 
  
  我们来的时候是周五,学生不急不缓,平和自然,步态安详,就像那些老树。我觉得这种味道就对了。我到过的不少学校包括我所在的学校,学生下课、上课、就餐、回宿舍,都是一路狂奔,仿佛慢一步就会有人掀掉他们的床铺,抢光食堂的饭菜。课间操更是喊得声动天地,如临大敌。多可悲!学习岂是靠宣誓劲头就能鼓上来的?玩把戏的才敲锣打鼓,那是给人家看的。学习是为了自身成长,平静下来才能专注地学进去,它的动力在内部。谁能听得见自己长大的声音? 
  
  树木的生长,过程是慢的,悄无声息的,自然的,喧嚣急躁可行不通。谁都知道,那两年三年就蹿出房顶的树木最容易折断,根本经不起什么风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成器是一辈子的事情,轰轰烈烈的教育运动是荒唐的。如果我们停下脚步,抚摸老树皴裂的树皮,就像握着一位沧桑老人的手,在他慈爱的目光中,听他说话,他会告诉我们这些的。 
     
  你看那些喧嚣浮华,运动,战争,哪一个得长久,即便十年八年,在一座拥有2500多年 历史 的古城,在一个活了五百多岁的老树眼里,又算得了什么呢?静才是一切生物的本真,动只是静的分子。树木的根伸进泥土,伸进运河,吸收水分,水分在树皮里面运行,在树叶里光合作用。然而我们看到的他却是安静的,他的生长是内部的生命的生长。我们到这里参加教学论坛,原来古树才是我们真正的老师,他教给我们那么多东西。 
  
  古树是运河的纵向生长,是她的肢体, 弹指一挥,在漫长的 历史 画卷上留痕。隋炀帝杨广,开凿了大运河,让美女和绵羊给他拉龙船,为了给美女遮太阳,就大批栽种柳树。他看着柳枝飘拂,像美女柔软的手臂,树身婀娜多姿,加上真正的美女和温顺的绵羊穿行其中,美景美人,亦真亦幻。于是龙心大悦,赐柳树杨姓,从此天下柳树尽姓杨,也就有了今天的“杨柳”一说。晚期,他从全国选来佳丽三千,纵情享乐,荒淫腐化,丧失民心,最终朝臣造反,被逼自缢。从此他的三千佳丽在战乱中散落民间,结婚生子,也生出许多小美女,于是又有了今天的“扬州出美女”的说法。 
  
  隋炀帝之前有夫差、刘濞这些不祧之祖,后有风流四爷乾隆皇帝。杨柳、盐商、船队,园林、美女、 美食 ,还有扬州八怪,丝绸会票……,都不单单是和地理意义上的运河生发链接,而且形成了人们身处其中,同时又漾满人们头脑的 历史 文化的河流。这条河流中的每一个族群都不仅仅活了自己,最后也积淀进了 历史 。 
  
  去年暑假,我去太仓沙溪看望朋友。他带我到他学校,看了镇校之宝,一棵栽植于明朝永乐年间的银杏树。据说原来有两棵,另一棵因为年老,空了心,虫子在里面造窝,工人往里灌水泥,灌得太多,死了。只剩下这一棵,孤零零地守望着校门。出校门的时候,朋友指着门前那一排也是水杉树,说是有100多年了,政府开发古镇要砍掉他们,老百姓护着不让动。当时我就既赞叹又感慨,被老树的生命力量给震撼了,这次到扬州才算真正聆听了他们的教诲,而我又学到了多少呢。 
  
  从扬州回来,经过我所在城市的鼓楼区,老城区,一座座高楼耸立起来,却看不见几棵像样的树,我就有点难过。那些条条块块、形状大同小异的冰冷建筑,到底能活多久?他们对进进出出自己身体的人视若无睹,不聆听,也不诉说;不索取,也不给予。他们只活他们自己。

扬州城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树

2. 扬州,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越灭吴,地属越:楚灭越,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

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于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公元589年,隋文帝改吴州为扬州,置总管府。隋炀帝开大运连接黄河、淮河、长江,扬州成为水运枢纽,不仅便利交通、灌溉,而且对促进黄河、淮河、长河三大流域的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次序起到重要作用,奠定了唐代扬州空前繁荣的基础。公元605年至616年,隋炀帝三下江都(今扬州),618年,被部下宇文化及所杀,葬于扬州城西北五里吴公台下(后改葬雷塘)。619年农民起义军李子通建都扬州,国号吴。公元616年,复称扬州,治所自此在今扬州。

唐代的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着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阿拉伯)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公元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扬州地为督帅之所,又处漕运要冲,此后盐渔之利,农业、手工业迅速发展,商业进一步繁荣,扬州又再度成为中国东南部的经济、文化中心,与都城开封相差无几。商业税收年约8万贯,在全国居第3位。公元1127年,高宗赵构在金人的追逼下,迁都过程中,以扬州为行宫一年,更促进了扬州繁荣。1275年-1276年,李庭芝、姜才率军队与扬州人民一起向元军开展了不屈的斗争,不幸殉难,扬州城只剩数千人。100多年间,扬州一直是抗金、抗元的战场。韩世忠、刘琦、岳飞等南宋名将在这一地区进行了艰苦的斗争。战争使经济和社会遭到严重破坏,但在局势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扬州的经济又不断恢复发展。在文化上,欧阳修、苏轼、秦观、姜夔、王令等在扬州留下大量传世名作。元、明两代,扬州经济发展加快。来扬州经商、传教、从政、定居的外籍人日渐增多,其中仍以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为最。

元时,几次整治运河扬州段,基本形成了今天的走向,恢复了曾一度中断的漕运,扬州又迅速繁华起 来。明时,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孕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扬州的商业主要是两淮盐业的专卖和南北货贸易。盐税收入几乎与粮赋相等。商业扩大到旧城以外。手工业作坊生产的漆器、玉器、铜器、竹木器具和刺绣品、化妆品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为防止倭寇再次入侵,公元1556年,扬州又建“新城”在文化上出现了睢景臣等一批杂剧、小说家。在元末农民起义中,张士诚领导的农民起义军坚持了6年。明朝灭后,为阻止清兵南进,南明督师史可法率军坚守孤城,宁死不降,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城陷后,清军屠城10日,死者数十万。

清代,康熙和乾隆多次“巡幸”使扬州出现空前的繁华。城市人口超过50万。为当时世界上10个拥有50万以上居民的大城市之一。当时的扬州,居交通要冲,富盐渔之利 ,盐税与清政府的财政收入关系极大。各地商人增多,纷纷在扬州建起了会馆,各有营业范围和地方特色。同时兴起的还有会票——信用汇兑。在文化上,一些盐商广结文士,爱好藏书,修建府学、县学,恢复名胜古迹,对扬州的文化发展具有一定的贡献。这期间出现了以金农、李鱼单、高翔、郑燮、罗聘等“扬州八怪”为代表的扬州画派,以阮元、焦循、汪中、任大椿和王引之父子为代表的扬州学派。扬州戏曲历史悠久,至清代大盛。1790年,为庆祝乾隆重皇帝80寿辰,以扬州宝应高朗亭为班主的三庆班进京演出,与其它剧种一起,对京剧的形成和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扬州的评话、清曲、扬剧、木偶、玉雕、漆器、扬州盆景、淮扬菜肴等均在清代形成自己的特色。新中国成立后,古城扬州焕发青春,1982年扬州被国务院首批公布为我国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3. 扬州:这才是生活的样子。扬州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中国扬州的美丽真的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的,扬州能写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对于扬州,我想只有自己亲身去看看去体验才能真正的感受理解扬州的震撼之美。在扬州有它独特的风土人情,那里的建筑风格也是独树一帜,那里的美丽自然风光当然也算得上首屈一指,如果你以后有机会来到扬州一定要细细品味扬州的美。

扬州的生活是非常的安逸,在那里生活的人活的都是潇洒自由,大家可能在电视里了解到古扬州的浩瀚之景,但是现在的扬州与过去的古扬州是有区别的,现在的扬州是过去扬州的一份子,在扬州的如意桥是不可错过的一处景观,桥下的细水缓缓流淌,水面衬映出扬州建筑的画面,这凸显出扬州的安静祥和。


在扬州的瘦西湖以及东关街也是非常有名的旅游景点,在那里我们可以细细地体会到扬州的人情,瘦西湖有个传说是过去盐商的府邸,后来经过清朝改造得以成为现在的瘦西湖花园,这里的空气十分的凉爽,湖水的荡漾凸显它的魅力,东关街的震撼也是难以言表的,东关街长度约为1100米,在这里面我们能够感受到街铺深巷的味道,在这里我们可以购买到当地特有的文化产品,而且这里的小吃也有着独特的吸引力。无论是臭豆腐,烤猪蹄对你来说都是十分的诱人。

当然扬州也有许多现代风格的悠闲娱乐风情街,来这里玩的年轻人比较多,在这里有浓情的咖啡厅,也有现代时尚风格的娱乐设施,总的来说扬州这片土地生机勃勃。

扬州:这才是生活的样子。扬州有哪些吸引人的地方?

最新文章
热门文章
推荐阅读